带着问题去阅读
■凌宗伟
阅读是件很个人的事。读什么,读多少,怎么读,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个人需要,是强求不得的。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阅读与他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密切相关时,他才有兴趣,有毅力去阅读。
阅读的关键是让自己经历实实在在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在体验和思考中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进而改善我们的教育生态和教育方式。我的阅读,总是围绕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展开的,因为我不仅不是理论研究者,而且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充其量只是一个教育实践者。作为实践者阅读的毛病就是泛泛而读,泛泛而读是读不下去的,是没有味道的。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一个抓手,即围绕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来读。
我习惯于批注式阅读——边读边画,边读边想,边读边写。我读过的书,大多写满了我即时的评注与反思。我认为批注式阅读的好处在于以读促思、以思促改、以改促写、边写边读。读的时候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判断、筛选与问题,就会变成一块海绵,就只有吸收,管不好还要漏掉。读了想了,不付诸行动,最多只可能成为理论的巨人;当你付诸行动了,理论才可能成为你的认知和经验,有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不仅可以与人分享,还可以促进自己对问题的再思考、再认识,写的过程会促使我回过头来再读,甚至驱使我去读更多的书籍。
当我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那些智慧的言辞联系起来,看起来深奥的经典,也就不那么深奥了。慢慢地我们也就有可能变得智慧起来。如果你用心啃了一本经典,那么有可能所有的教育经典对你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教育的元点在那些智慧之人的认识里是相同的,只不过表述不同而已,或者说是立场不同、角度不一。一本读透了,其他相关的观点和相左的观点思考一下,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我的另一个习惯是,同一时间读好几本书,读的时候将这些书的相关内容有意无意地串联起来思考。有句话说“功夫在诗外”,说的是为写诗而写诗是写不出好诗的;同理,身为教师只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书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即生活”,身为教师还是应该尽可能多地涉猎一点与教育没有直接关系的书籍,视野开阔方能应付自如,当然首先是教育经典,其次是教育哲学经典,再就是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和宗教类的书籍。天下的书很多,我们不可能,也没有精力把所有的书都读到。所以我选择读经典。有些书我会反复读,有些书我只浏览一下就放在那里,什么时候遇到与之相关的问题,再找出来比对比对。
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及时与人分享阅读的收获与乐趣。当我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会迫不及待地告诉我远近的朋友,同样我也会时不时地向他们索取他们最近阅读的书目,我不仅会在我的博客、个人网站、QQ空间,以及我的手机APP终端等自媒体平台介绍这些书,推荐我曾经读过的和正在阅读的书目,还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推动阅读。比如在一些报刊开设读书栏目,利用外出做讲座的机会推荐书目,在全区教师培训中向受训者推介阅读等。
当我阅读了《收获幸福的教育》《学校会伤人》《教育与效率崇拜》等书籍的时候,我就在我加入的那些QQ群里吆喝,粘贴我的阅读笔记,没想到许多朋友在我的“怂恿”下,也买了这些书籍来阅读,我也常常会收到类似“谢谢您的推荐”的回应,这些回应往往驱使我读得更多、更广。或许这就是我阅读的功利。(作者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入选“2012年度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 上一篇
罗伟:年轻的“动车长老”
原标题:罗伟:年轻的“动车长老” 罗伟(右二)在指导学生。 (图片由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通讯员 徐敏 9月3日,作为湖南省仅有的两位教师代表之一,罗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阅兵观礼。 罗伟,全国优秀教师,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因学院最早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开设动车专业,广州、南宁、长沙等十多个城市的动车和
- 下一篇
思想者是怎样“炼”成的
原标题:思想者是怎样“炼”成的 《上课的学问》 黄玉峰 著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潘新和 一位独行侠,在喧嚣、荒芜中,默默撑起语文界的脊梁。他是名师中的名师,他叫黄玉峰。读玉峰先生的新书《上课的学问》是师魂的熬逼与荡涤。他的课,是培育“立言者”的课,是有德行魅力与思想张力的课,是有言语生命意识与言语信念、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