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农村校比城里的好”
■本报记者 徐光明 通讯员 万明华 雷杰能
“我们的农村学校比城里的好。”江西省上栗县教育局局长姚义何自信地告诉记者。
近日,记者在上栗县采访发现,这里的农村学校不仅校园可以与城里学校相媲美,而且教育质量也与城里的学校一样好。上栗人以提升农村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为突破口,实现农村教育的大发展,绘就了一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美丽画卷。
县级领导挂点帮扶乡镇学校
栗江小学门口有一栋楼,是上栗镇菜塘村委会的办公楼,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了扩大学位容量,学校想把这栋办公楼置换过来,但是因为无力为村委会解决异地重建等问题便搁置下来。
2013年开始,上栗县推行县级领导挂点乡镇学校制度,每个县领导联系一个片区或一所学校,为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县委书记严荣华挂点栗江小学,很快就解决了办公楼置换这一“老大难”问题。
在推行县级领导挂点乡镇学校的同时,上栗县还实行县直部门结对帮扶乡镇学校和乡镇党政领导联系乡村学校制度。近3年来,县直部门、驻县单位捐资1000余万元改善帮扶学校的办学条件。
同时,上栗县还大刀阔斧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县教育局在每个乡镇成立一个校务委员会,小的乡镇7人,大的乡镇9人,统一管理本乡镇的中小学一切事务,畅通乡镇内教师流动机制。所有校务委员会成员均在教学一线兼主课。通过改革减少了管理环节,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益。
“我初步估算,仅这一项改革,全县每年可以节约管理成本500万元。”姚义何说。
标准化建设资金大都投入到农村校
水源小学虽然地处江西与湖南交界,但距离县城只有5公里。水源小学原校长王先芳向记者坦言,学校曾经有一段时间生源流失严重,全校300多学生就流失了100余人。
“全县学校标准化建设,让我们这所乡村小学起死回生,流失的学生又都回来了,现在学校建得好,而且还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孩子为什么还要跑到外面去?何况,到外面去读书每个学期还要多花几千块钱。”
近年来,上栗县把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集中财力建设农村学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2014年全县财政收入17亿元,划给教育的经费就达5个亿。”姚义何说,全县中小学159所,有146所学校得到了改造,改造力度空前。
记者一路看过来,湖塘中学、胜利中学、豆田小学、洪东小学、普化小学……楼房的墙面都“穿衣戴帽”,或粉红色,或紫红色,建筑风格各异,漂亮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城里的学校。
“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栗县农村学校硬件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近年来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资金大都投入到农村学校,投入城里学校的建设资金仅占总建设资金的5%到7%。”姚义何说。
学校标准化建设让农村学校生源趋于稳定,全县90%的农村学校学生数都保持在300人左右。
信息化撬动农村校教学质量崛起
新建小学是江西与湖南交界处的一所村小。近日,在学校一年级的一间教室里,任课教师正熟练地操作着多媒体一体机。
上栗县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中,把强化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重大战略,重点是为每一所学校和教学点安装以多媒体一体机为主的现代教学设备。相较之下,城里学校的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反而显得有些“落伍”。
2015年6月,由上栗县投资100多万元精心打造的全省第一家教育资源平台——“上栗县教育资源门户平台”上线开通。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的最大亮点就是顶层设计最优化,实现全县统筹。
“以前是学校各自为战,自己花钱建资源网,从效益上来讲不划算。现在全县统一建设资源平台,把200万份优质教育资源录入其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全县每一个老师都可以随时在资源平台下载、使用优质教学资源。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了高位对接,与名师直接对话,与优质教育资源亲密接触,实现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上栗县教育工会主席黄书乡介绍说。
上栗镇校务委员会主任王斌告诉记者,该镇仅去年就投资了200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加上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城里的好老师来农村学校支教、农村的教师到城里跟班学习,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直线上升,农村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 上一篇
10年支教为“艾滋病村”播种希望
原标题:10年支教为“艾滋病村”播种希望 ■本报记者 郭炳德 通讯员 魏豪 河南省尉氏县大营乡枣朱村,是一个曾令人谈之色变的“艾滋病村”。10年来,村里的枣朱小学从在校生仅10多名发展到今天的300多名;从面临倒闭到教学成绩全乡第一,这一切得益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爱心支教。 “同学们,一元钱就能帮助一个贫困的孩
- 下一篇
重庆“国培”管理重心下移至区县
原标题:重庆“国培”管理重心下移至区县 本报重庆9月18日讯(记者 胡航宇)今天,重庆2015年“国培计划”支持乡村项目培训在重庆师范大学正式启动。来自该市16个区县的1000余名参训学员参加了启动仪式。 过去5年,重庆“国培计划”培训共投入2.51亿元,培训教师13万余人。今年是该市“国培计划”培训转型发展的第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