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小儿郎”如何变身“读书郎”?

2015-09-23 09:07:00教育热点
原标题:“小儿郎”如何变身“读书郎”? ■本报记者 董少校 孩子应该以怎样的状态进入小学阶段学习?许多家长对这一问题担忧焦虑,甚至送孩子去补习班抢先学拼音、学加减法,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何抑制家长不理智的冲动、还孩子轻松快乐的童年,成为考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一道难题。 从2007年9月起,上海市探索在小学
原标题:“小儿郎”如何变身“读书郎”?

  ■本报记者 董少校

  孩子应该以怎样的状态进入小学阶段学习?许多家长对这一问题担忧焦虑,甚至送孩子去补习班抢先学拼音、学加减法,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何抑制家长不理智的冲动、还孩子轻松快乐的童年,成为考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一道难题。

  从2007年9月起,上海市探索在小学一年级起始阶段设立2到4周“学习准备期”,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授课进度放缓、内容减少,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建立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开启并适应小学生活。

  设立“学习准备期”有怎样的现实针对性?幼小衔接难在哪里?家长面对“学习准备期”该如何作为?新学年开学后,中国教育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幼儿园与小学差别明显,需要衔接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学段和空间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一些教师表示,要正视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的差别,“学习准备期”的必要性在于帮助孩子适应这些差别,克服恐惧和焦虑心理,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

  上海理工大学附小校长丁利民认为,孩子从幼儿园来到小学,首先面临的是物理空间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陌生环境产生恐惧心理,这通过不少孩子进入校门时一步三回头看家长的动作就能体现出来。“我还记得第一天进入小学的情景,心里非常害怕,握着妈妈的手不肯放开,就怕她丢下我跑了”。

  第二个变化是从闲散的游戏玩乐变为学科化的学习。在幼儿园,孩子玩各种角色游戏,几乎没有学科的概念,在教室里可以坐得很随意。在小学里,学生则需要面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有了分类;上课要端端正正坐在座位上,回答问题要举手,有了许多规矩。这些从无到有的变化,对孩子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幼儿园一节课上20分钟,上课和下课都玩游戏,总体是一种比较轻松的状态。但在小学一年级,一节课是35分钟,孩子很难维持这么久的注意力,需要用教学内容的转换来打破单调的节奏。”上理工附小一年级语文教师陈旭芳说。

  丁利民说:“是不是要强迫一年级的学生坐在座位上35分钟?是不是要进校后马上告诉他们一二三四五的规则?答案是否定的。”她认为,在“学习准备期”内,不是学生走近校园、教师乃至教育,而是教育主动走近学生,迎接、呵护他们,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中完成空间与学段转换,开启小学生活。

  养成好习惯比学业“抢跑”更重要

  9月17日上午,上理工附小一(6)班数学课上,数学教师李蓓蓓在带着孩子们玩“排队买冰激凌”的游戏,教他们学习“几个”和“第几个”。李蓓蓓先结合图片示范,排队买冰激凌的总共有几人,谁排在第几个,而后让学生分为6组,大致每组6人,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孩子们叽叽喳喳,非常快活,仿佛马上就能吃到冰激凌一样。

  李蓓蓓告诉记者,这个游戏不仅教孩子认识“几个”和“第几个”,学会“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两种不同的数法,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会礼让、学会建立秩序、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至于10以内的加减法,要出了“学习准备期”,10月份再教。

  “养成好习惯比学业‘抢跑’更重要。孩子有小学5年乃至更长时间进行学科学习,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养成好习惯是进入学校后极其重要的任务。”丁利民说,如果这段时间对孩子开展高强度、高压力的教学,很可能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以后想扭转回来就很难了。

  2013年9月,上海在小学启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即“零起点”教学与“等第制”评价,大力倡导家长不要开学前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提前学习学科内容,学校对一年级学生则按照“零起点”标准安排教学。

  在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看来,“学习准备期”的核心特征是放慢教学速度、降低教学难度,给孩子一个“缓冲期”,实现幼小衔接,这与“零起点”教学倡导的理念完全契合,为实施“零起点”提供了充分保障。

  有的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学习了拼音、认识很多字或者会100以内的加减乘除法,这种“抢跑”未必有利。李蓓蓓举例说,有的小朋友认为6以内的识数早就学过了,太简单,上课时走神儿;久而久之,注意力不集中就成为习惯,对未来的学习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家长为孩子焦虑时,要先反思自己

  记者在采访中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零起点”不等于“零准备”。意思是说,孩子在上小学前后,没必要去提前学习语、数、外等学科内容,但可以在日常生活方面做一些准备,帮助孩子养成自主的习惯。

  丁利民举例说,有的孩子不善于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一节课上完后,把书本放起来,却怎么也找不到下节课要用的教材;有的在四年级上游泳课时不会自己擦干身体、不会穿衣服。其实这些都可以由家长教给孩子。

  “能力是可以迁移的,一个孩子善于整理个人生活物品,往往也善于整理知识,在学习上就会得心应手。”丁利民说。她认为,家长可以有意教给孩子的能力还包括懂得谦让、与其他孩子分享等。

  不少家长会为孩子的表现感到焦虑:我的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孩子为什么那么幼稚,与实际年龄不相符?为什么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专家认为,孩子的问题基本来源于家庭,家长为孩子的表现感到焦虑时,要首先反思自己。

  比如孩子不爱看书,家长该想一想:下班之后两个大人看书时间有多少,是不是经常陪孩子一起读绘本,有没有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的习惯。丁利民反问:“如果家长有空就玩手机、看电视、搓麻将,你怎么能要求孩子喜欢看书?”

  再比如孩子心智与实际年龄不符,显得幼稚,可能是因为家长对孩子保护太严密,使他们缺少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机会。如果孩子能够做一些家务,在选择家庭旅游计划时提出想法,在妈妈与奶奶吵架时发表观点,那么孩子就会有更多思考锻炼的机会,慢慢变得成熟起来。

  丁利民说:“‘学习准备期’是一项非常妥善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种安排要发挥最大效能,离不开家长的协同配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