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如今还要讲“礼”
礼乐教化反映出中国文化的文化根性,现如今,发扬、复兴优秀的中国古代传统,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对礼乐教化的学习、利用和改进。
■朱梅
中秋节将至,每逢佳节倍思“礼”。在中国这样一个礼仪之邦,如今,逢年过节,亲朋之间互赠礼品称“节礼”,外出活动礼让老弱者称“有礼”,书信往来唱和对答称“敬礼”。这些“礼”的称谓皆源于两千多年前产生于中国的“礼乐”之制。
“礼”的文化渊源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独有的一种文化形态,发生于早期人类社会中的祭祀活动,成熟于西周。随着历史的变化,礼乐文化也经历了荣辱兴替的过程。伴随《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兴起,礼与乐互为表里,礼乐教化的逻辑与历史形态也就宣告成熟。
甲骨文的“礼”字形似器物之内盛有珍贵玉片,义为献礼。《说文解字》中的礼从与祭祀有关的示字旁,其义为“事神致福”。致富固然有福,致福却未必就等于致富。“乐”字篆体为乐器在木架之上排列有序,并曰“五声八音总名”,寓意快乐源于有序的节奏。
礼乐之制被古人用以教化众生。依照荀子的推论,人生在世,不得不争名逐利,争之不得而苦情不已,引发身心裂变,社会危险;这时礼乐被用来将纷乱的欲求和痛苦安身立命于仁义,将四分五裂的利益冲突维系于群情和谐。“教”为上施下效发蒙遵行。“化”为革新立命推进文明。礼乐教化近乎今日之教育,启蒙旧制革新人生。
礼乐教化既有固守和谐的意义,又有革新发蒙,与时俱化的创新因素。最值得关注的是,礼乐教化反映出了独属于中国文化的文化根性,明确刻印着中国历史和精神的源发性质。现如今,发扬、复兴优秀的中国古代传统,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对礼乐教化的学习、利用和改进。
“礼”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现代社会,物质昌盛文明繁滋,还用得着两千年前的礼乐教化吗?虽然时过境迁,人事多变,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古代礼仪教化所调适、所适用的大部分人事范畴都还在继续演历,还拥有相当多的调解舒缓功效。
古人并无今日独立教育体系,教育事务专有政府官员负责,官师不分,政教合体,称教育为教化。《礼记·王制》记载古人专设教化官员司徒,专门负责冠、昏、丧、祭、乡、相见的“六礼”;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的“七教”以及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的“八政”。从三项教化内容看,教化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政治;个体就是全体,全体就是个体。礼乐教化的世界里,人的命运本来就息息相关,彼此内外相接无分。
《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负责十二教:“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古人的教化体系包含的教育专项几乎涵盖了人的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十二教中,个人修养与体制规范中的必备素质已经完美整合于一身,有效针对着个体与全体、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平衡调节。在这个体系中的身心、念行同化于礼教,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利益冲突。
《礼记·曲礼上》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这里再次强调礼乐教化不仅直接调适人的社会生活,还是人修身正己的修行方式,是保障个人生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辅助工具。
“礼”如何古为今用
礼乐互文,更含有古人运行礼乐教化于时势的高超智慧。单向度地强制提倡礼治,不若礼乐互文深化人心。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感人至深,化人久远。《礼记·经解》云:“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礼乐教化不同于严刑峻法,也有别于形式化的教条制度,而是在赏心悦目、心悦诚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人接受影响。这种教人徙善远罪而又不自知的教化过程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审美教育。让教育过程从对枯燥教条的知识死记硬背转变为如春风化雨、振奋人心的生命过程。“不自知”是指学生不是在强制规定中被动接受事物,而是在身心和谐中主动认识事物。正如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所理想的教育:“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王阳明所言的“日长月化”的教育效果,就类似礼乐互文中的自然而然行教化中的“不自知”。
但礼乐教化的本义并未因靡靡之音的锈蚀而致人虚妄,而是通过乐的振奋精神,引人积极向上,完成礼乐教化的历史大义。《礼记·乐记》别有意味地将“声、音、乐”强力区别,意在表明乐的非同一般,即乐的道德本质:“乐者德之华也”。既然乐的本义在伦理,那乐的娱乐作用就属次要作用。诚如《礼记》所云:“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这人道之正即人性的善本,不同于耳目之欲的好恶之变。
然而,礼乐教化一旦落入死套,被利用于封建伦理的顽固铸造,则必然会偏于形式,疏于感性,不免僵化如干瘦的白骨架子,与人性本来活生生的要求渐趋离散。礼乐教化既能归化人心,也能束缚人性。今天的复兴礼乐教化的任务在于排除糟粕,推陈出新;借鉴古义,焕发新彩。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 上一篇
“与学生谈心吃饭也是工作”
原标题:“与学生谈心吃饭也是工作” ■本报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游玉增 “给学生家里打电话,父母还以为我是在诈骗。他们质疑,本科生还有什么导师?”日前,宁波大学理学院召开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专题研讨会,导师“关起门来”集体“吐槽”。 “‘吐槽’也是建议,毕竟导师们是在第一线,听了这些建议后我们对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有
- 下一篇
全国中小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观摩活动开幕
原标题:全国中小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观摩活动开幕 本报北京9月22日讯(见习记者 董鲁皖龙)今天,全国中小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观摩活动在京开幕。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并讲话。 刘利民在讲话中强调了少年儿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学校书法教育取得的成效,勉励学生要持之以恒地担当起传承书法艺术的使命,要求各级学校深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