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不让绝活成绝唱现代学徒制“接力”传承

2015-10-08 09:05:00教育热点
原标题:不让绝活成绝唱 现代学徒制“接力”传承 ■徐珍珍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优秀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承载着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的价值,亦是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迁和发展,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已经打破,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正面临着失传和断
原标题:不让绝活成绝唱 现代学徒制“接力”传承

  ■徐珍珍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优秀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承载着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的价值,亦是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迁和发展,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已经打破,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正面临着失传和断代的重大危机。正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分钟都在消亡。”因此,留住手艺,不要让绝活成为绝唱,探寻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新路径是关系中华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和民族文化复兴的重大现实问题。

  现代学徒制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形式,在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保存、传递、更新、创造民族文化的功能,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非遗传统工艺“花落”校园,现代学徒制“接力”传承成为了一种日益迫切的内在要求,势在必行。

  首先,现代学徒制“接力”传承是手艺传承的历史选择。学徒制是人类几千年来的主要技能传承方式,具体表现在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习得一门知识或掌握一门技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也主要是通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师徒制和无血缘关系的民间师徒制来完成的,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方面,许多以家族式传承为主的传统手工艺的单线传承方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传统的民间艺人高龄化现象严重,并且逐渐消失,使得技艺传承面临着人亡歌息、后继无人的困境。而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造就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制度,在继承传统学徒制言传身教的基础上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也标志着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由师傅带徒弟的作坊模式向职业学校正规化、规模化培养的历史性转变。

  其次,现代学徒制“接力”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成机制。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成,事实上是一种默识性技艺的习得,它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个人性。它的载体是人,是一种嵌入的、黏着的内存知识,依赖于个体的体验、知觉和洞察力,而它的最终获得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只能依靠个人实践,包括艰难的试错学习。第二,情境性。它指技艺的获得总是与特殊问题或任务情境联系在一起,是对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境的一种自觉综合或把握。换言之,它是一种置身其境的体验、领悟的过程,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动态的存在。第三,无形性。它难以用有形的物质实体作为载体表现出来,同样也难以通过读书、听讲等传播手段获得,但却表现为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熟能生巧的“巧”和庖丁解牛式的“得心应手”等。而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体现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制度,通过学校与工作场所的交互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规律和特性,能够保证学徒充分习得技艺,满足保护传承之需。

  再其次,现代学徒制“接力”传承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复归。古人语“技进乎艺,艺进乎道”,会通以求超胜,很好地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意蕴,技“皮”术“骨”匠“心”。在通过现代学徒制致力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让学生掌握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技艺所掩藏的自古以来的智慧与功夫,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敬业乐业、敬畏入魂、谦恭自省的职业承诺和精神追求。可以说,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这是一切手工匠人必备的特质。而这种特质的培养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是现代化的工业组织制度和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它只能依赖于人与人情感的交流和行为的感染,充分体现了旧时代师徒制度和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