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梅花不老青山在

2015-10-08 09:05:00教育热点
原标题:梅花不老青山在 本报实习生 苏亮月 绘 ■王伟 她之于教育,尤如梅花抱雪;她之于学生,仿佛春晖蕴绿。她是将届鲐背之年的新中国第一批特级教师、史家胡同小学前副校长张效梅。 在金秋之际,我们带着全体史家人的祝福,来到张效梅老师家。房门轻启,她当户而立,拱手招呼大家。转过一个折角,我们步入并不算宽敞的客厅,在
原标题:梅花不老青山在

本报实习生 苏亮月 绘

  ■王伟

  她之于教育,尤如梅花抱雪;她之于学生,仿佛春晖蕴绿。她是将届鲐背之年的新中国第一批特级教师、史家胡同小学前副校长张效梅。

  在金秋之际,我们带着全体史家人的祝福,来到张效梅老师家。房门轻启,她当户而立,拱手招呼大家。转过一个折角,我们步入并不算宽敞的客厅,在“梅花报春图”下傍桌而坐。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张老师与史家结缘63载,始终关注着学校的发展,仅收集的政策文件、教育报告、史家新闻就有厚厚几摞。“这两天看到北京新闻播报史家开学典礼,我十分激动!”张老师抓着我们的手,兴奋得像一个刚刚踏入校门的新生。多年前,她曾说:“我的节日是9月1日,开学的日子我终生依恋。听见铃声,听到轻脆的童声,走进教室,我就会无比幸福。”今天,她依然心随学开、情伴校生。这一刻,我们感到时光凝固、师者不老。

  随即,漫漫岁月在张老师的回忆中无尽地荡漾开来。由于长年讲课用嗓,她的声带做过两次手术。此刻,她略为喑哑的声音,因骤然涌起的思旧之绪而不时消歇。几年前,张老师一度疾重病沉。她从床上挣扎着撑起孱弱的身躯,执意来到日夜牵怀史家小学,走进一个个教室,站上一张张讲台,留下一帧帧照片。

  “每当夜晚的灯光熄灭,我虽已神疲力尽,脸上皱纹增添,但心里却感到十分丰满。因为备课时字斟句酌,上课时才能于抑扬顿挫的声调中,打动孩子们的心弦;日记批改后精确分析,才能抓住孩子们的思想脉搏。”这段话被收录在张老师的近作《梅花不老青山在》一书中。书中不仅荟萃了张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而且集纳了学生、同事、友朋和社会媒体对她的教育写照。张老师取来图书接着说,她曾经上《中条山的风》一课。当时资讯远不如当今发达,为了弄清“中条山”的地理位置就花费了不少周折……听到这里,为了让已经长时间讲话的张老师稍事休息,我们连忙说:“这个故事网上有,您听是不是这样。”于是,把她如何为了弄清山风的风向及其背后的深意,不仅跑去请教自然老师,还找来全国地形图仔细研究的备课过程如实勾勒了一番。张老师点着头说:“由于备课太辛苦,我曾经在课堂上突然晕倒过两次,但事情过去后还是接着备课、上课。”

  在许多学生的回忆中,都爱上张老师的课。有的学生说,张老师个子比一般老师高,讲课有风度,姿势大气好看。有的学生说,张老师分析课文细致,提问中有引导,教学富于启发,还提倡作文风格多样化。有的学生说,张老师的身上似乎有一种魔力——使你不得不听她讲,照她说的做,绝非武断专横。去年,她执教的首届学生毕业六十年后回到史家,集体看望87岁高龄的张老师。一个七十多岁的学生见到她,还豁着牙、背着手一如当年地问:“张老师,您还记得我吗?让我为您朗诵一首您曾经教我的小诗吧!”这种温暖一生的恩师之情、感念一生的学子之意深深地打动了在场每一个人。

  岁月荏苒,时光倏忽。短短的半个多小时让我们沉浸在长长的半个多世纪,沉浸在张老师那每一朵水花都打着美丽的旋奔向教育大海的记忆之河中。临近正午的秋阳把张老师清瞿的面庞映照得如同她写了几十年的粉笔字一样坚白,也把她头顶的那幅“梅花报春图”辉耀得如同她为之倾其此生的教育事业一样火红。

  (作者单位:北京市史家小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