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职业歧视要从教育抓起
■赵子杰
近日,在南京玄武湖畔工作的环卫工王师傅在工作中被狗咬伤,狗的主人不仅不带王师傅去医院,还对他进行辱骂和殴打,并称:“你就配扫地,你儿子也就配扫地!”此事引发了公众的愤怒,但在为王师傅讨公道的同时,我们或许更该反思事件背后暴露出的职业歧视问题。
职业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本应该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但为什么至今职业歧视仍然存在?
首先是物质主义在作祟。一些容易受到歧视的职业,大都是低收入职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收入多少越来越成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决定因素。于是,高收入群体自然容易对低收入者产生优越感,而低收入者也默认了自己的地位,整个社会对职业的看法也就有了高低不平。
其次,传统文化中对职业的歧视也是恶因之一。自古我国便有士农工商的职业高低划分,其中的“商”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推到了时代前列,“农”和“工”就沦为鄙视链的底端。这些所谓的“体力活”被贴上了“没前途”、“低贱”、“文化要求低”等标签。
职业歧视是危险的。它不但会损害当事人的自尊,让社会充满戾气,严重时还会引发社会分化和危机。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教育是解决职业歧视的良方。一方面,学校里的职业平等教育应当进行得更深入些。现在的中小学课堂,把语文、数学定为“主科”,包括思想品德等毕业考试不考的的算作“副科”,并且思想品德教育只注重讲空洞道理而不注重实践体验。这样的环境下包括职业平等在内的社会公共道德教育就也不受重视了,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使得学生们无法在人生初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所以当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遭遇职业歧视现象后,就会形成随大流的价值观。
我们需要在整个社会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平等与尊重,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类似职业平等之类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需要弘扬。媒体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宣传引领作用,在进行报道时要避免隐性歧视,要站在正确的立场上适时设定公共议题引发反思,让社会意识到职业歧视风气的存在,让更多人慢慢改变成见。职业歧视既深植于传统,又来源于现实的物质主义观念,可谓一社会顽疾。想要解决它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而应该寄希望于长期的、渐进的改变。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 上一篇
搜题软件是“题海”下的蛋
原标题:搜题软件是“题海”下的蛋 ■唐伟 今年暑假期间,太原市小店区第三中学初二学生张辰欣(化名)发现了一件“神器”——“搜题软件”。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下载一个软件,把不会的题目拍照上传,马上就能出来答案。(《江门日报》10月7日) 时下风靡的解题神器出现时间并不长,但之前已有初级版本存在,比如“万能的搜索引擎”。
- 下一篇
评职称要多几把尺子
原标题:评职称要多几把尺子 评价标准的多样化有助于各类科技人才的社会贡献得到承认,个人价值得到认可。 ■别敦荣 职称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一直饱受诟病。最近,广东的科研人员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没有论文照样可以评上职称。 据媒体报道,广东省人社厅和科技厅近期联合发文,将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