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三变”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编者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近年来,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纷纷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锐意创新,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有力牵引了高校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改革。今天起,本报开辟“创响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时”栏目,展现当下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思路、探索和经验,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万玉凤
2015年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决赛现场,一款小巧便携、无需穿戴,还能配合社交互动的健身装置,赚足评委眼球,清华大学美院研究生沈易培率领的团队凭借这款产品,从48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
从一个想法到产品实现,大学生创客遇到的最大问题往往不是技术攻关和资金受限,而是很难找到一方帮助创客成长的沃土。清华的学生却有这样的幸运和幸福。自1998年举办首届校内创业计划大赛,2010年开始建设学生兴趣团队,2013年起建设创客空间和“X-lab”,清华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创业实践活动到创意创新创业“三创”教育平台的发展。
在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看来,创新创业是基于需求驱动的,创新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非常关键,而且生态系统只有共赢才能形成自转和正循环。
循着理念之变,清华大学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校改革的突破口,近年来,从教育平台、师资和课程、学业评价等多个维度,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
平台之变:“三创”体系的全新试验
如今,清华大学已经拥有“i.Center”创客空间、“X-lab”、未来兴趣团队等不同侧重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一起构成了清华在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崭新实践。
清华联合波音、东芝等全球知名企业,跨学科、跨年级进行组建的科技创新类兴趣团队已有12支,重点发掘学生的原始创意,如今成员500余人,覆盖清华所有院系,累计完成项目100余项,近一半团队成员有科技项目获奖、专利申请、学术论文发表经历。
在“i.Center”,1.5万平方米车间摆放着上百台数控车床、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等工具。中心涵盖工程、科学、艺术、人文等各个院系具有创意创新创业志趣的创客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创意创新实现服务,是目前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大学创客空间。每年有超过4000人次的学生在创客空间开发创意创新作品,其中90%以上是本科生。
在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孙宏斌看来,创客崇尚动手做和合作分享精神,在保持创新水平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创新门槛,将把创客运动和创客理念引入大学,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创客文化,是一种比较适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X-lab”作为清华新兴的“三创”教育平台,其目标功能却不局限于“孵化器”,它被寄希望于服务整个清华的创新人才培养,构建起创意创新创业生态系统。“‘X’寓意探索未知、学科交叉,‘lab’体现体验式学习、团队工作,‘X-lab’教育平台定位于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认为,它的价值来源于实现校内多学科合作、整合校外各种资源、提供商业模式和社会价值实现的方式和路径。
截至今年8月,超过1万人次的青年学生参与了“X-lab”组织的各类讲座、比赛、交流、实践活动,670多个创意创新创业不同阶段的项目入驻,经过其培育,所有注册公司的项目融资金额已经突破3亿元。
课程之变:“课程+”带动“教师+”
商业实践丰富的企业家和专业人士,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而这恰恰是我国大学的短板。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校改革的突破口,为创新教育生态系统建设迎来机遇期。
“我们希望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提到与高校合作,不外乎就是出钱设立一个研究院做研发。清华目前推的全校友课程和产业课程,旨在邀请著名企业进校授课,深入教育实践。”杨斌表示。
2015年春季,清华大学教务处、校团委、创客空间联合水木清华校友基金会,首次为本科生开设了两个学分的创新创业通识课“创业导引——与创业名家面对面”,邀请俞敏洪等20余位创业名家为学生授课,有400多学生选课,堂堂爆满。清华还邀请投资协会、房地产协会的清华校友进校授课。这两类课程接地气、实用、服务于实践,很受学生欢迎。
新背景下的创业课程必须是开放的。清华大学提出“课程+”,鼓励学生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之外,从事课外实践。2015年1月,清华研究生院和“X-lab”共同启动了“清华大学学生创新力提升证书项目”。
“学生创新力提升证书项目就像一道‘自助餐’,把原本分散在各院系不同类型的有关创新的课程集中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课程体系,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时间去选择这些课程,没有学期和学年的限制,只要在毕业前一个学期完成项目要求的学分和实践活动,即可申请获得证书。”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高建介绍说,该项目突出学科交叉和学以致用,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与“课程+”相呼应的是“教师+”,“课程+”能否带动“教师+”?在杨斌看来,教育学生创新创业的人,可以是辅导学生职业生涯成长的教练、顾问和导师,来自退休的商界前辈、校友和持有某个领域证书的专业人士。他用“教师+”来指代这些广义概念的教师。
“我们学校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将教师分成教研、教学和研究三个系列,但结合形势发展,我们感觉到有必要开拓非事业编制的实践系列。”杨斌说,“我们有一个‘银发计划’,聘请创业前辈来清华大学授课。另外,一大批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互联网创业家,同时也是投资人,他们非常适合到高校做育人与投资相结合的事。我觉得,生态系统只有共赢才能形成自转和正循环。”
评价之变:激励学生拥抱不确定性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清华大学选择从调整学业评价的“指挥棒”入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从“灌满一桶水”到“点燃一团火”转变。
2014年10月,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获批实施,同月清华大学完成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制定,实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新的教育模式。今年5月,学校推出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方案,变百分制为等级制,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导向。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郑力表示,新的学业评价体系,不是简单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它更像是一个‘扳手’,在打破分分计较桎梏的同时,唤醒学生学习的内生驱动力”。
传统的百分制评价体系下,为了刷到一个好看的学分成绩,那些容易修、管得松、给分高的“水课”最受学生欢迎。郑力坦言,原来有学生想尝试比较艰深的专业课程或和自己专业方向不同的新课程,却怕学分成绩掉下来不敢选。“我们采用等级制,本身意味着学校鼓励学生弱化对学分成绩的追求,将课程选择的着眼点重新放回对自身发展真正有益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上”。
在杨斌看来,依赖精细的定量评价是创新创业的最大障碍,因为创新创业就是要拥抱不确定性、拥抱模糊、拥抱混沌。实施等级制,在本质上就是把原先清晰的定量的部分模糊化,让定性的部分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希望培养能力多样的学生,好学生不一定是分数最高的学霸,但他一定是一个有丰富故事的人”。
- 上一篇
以“三严三实”精神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原标题:以“三严三实”精神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本报北京10月12日讯(记者 陈少远)今天,教育部举行“三严三实”第三专题集体学习,听取“一市两校”教育综合改革专题报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杜玉波主持会议并讲话。 报告会上,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分别介绍了开展
- 下一篇
高校专业设置不能总跟着市场跑
原标题:高校专业设置不能总跟着市场跑 ■张学炬 从被视为贵族运动的高尔夫球,到看似“草根”的种草养蚕,再到听起来有点偏门的殡葬服务……近几年,市场与城市的发展催生了很多高校的“稀奇专业”。不过,有的新开专业得益于市场的持续需求很快成为主流专业,有的则因为种种原因而昙花一现。 从报道可以看出,大学专业设置出现了“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