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避免随意
■陈衍
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职业院校早已改变了旧有的专业设置模式,一方面积极评估并调整现有专业,发挥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尝试预测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希望能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就业岗位“僧多粥少”的严峻局面,一些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方向或是新开设的专业,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这种情况的出现,虽有多种原因,但与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密切相关。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专业是其与社会联系的桥梁,直接影响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招生类别、发展方向及社会声望;对学生个体来说,所学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就业面向。从这一意义上讲,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
据调查,大多数职业院校没有为专业设置而设立研究机构,有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对专业开发的方法不甚了解,有些学校甚至仅凭学校领导个人意见或召开班子会议就可以设置专业,而不是通过科学地论证。尽管部分职业院校在开发专业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系统研究、科学论证以及必要的技术手段,因此在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方法和手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二是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三是新设置专业名称不规范、内涵模糊不清;四是部分专业设置的口径过于狭窄。
此次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别强调“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制度,推动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规范性。领会文件精神,在实践中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准确把握方向,适度超前。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可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地特点,准确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走向,特别是本区域内支柱产业、第三产业、高新产业的发展趋势。在科学预测人才需求远景的基础上,专业设置可适度超前,经过一定时期的建设和完善,其成熟期可与人才需求的高峰期相一致,从而使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提高专业设置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确保专业设置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实现《意见》倡导的“三紧贴”——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职业院校要根据当地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产业结构、技术发展的变化而开设专业,并在保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根据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构成要素。
第二,加快布局调整,服务发展。专业布局涉及专业的数量、规模、类型、内涵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调整优化,就是实现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层次结构的相互协调。一是围绕产业布局专业。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职业教育要实现“产业—专业”的链接。《意见》提出,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相关专业建设。二是对接区域布局专业。《意见》特别强调,各地要统筹管理本地区专业设置,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宏观调控,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这样的布局既可以着眼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国家战略,也可以着眼像长江经济带这样的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同时要注意东部、中部和西部职业教育合作中专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及对民族特色专业的扶持。三是衔接层次布局专业。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已是趋势。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纵向衔接,实质是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吉林、江苏等地已开始推行“一体两段”的试点。正如《意见》所提出的,中高职衔接专业要统筹制订专业教学标准,统筹安排开展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注重不同层次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的衔接,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意见》所提出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和专业设置预警信息的发布,以及职业教育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点的遴选,将有利于推动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第三,拓宽专业口径,提升机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职业岗位的知能内涵和技术含量日益丰富,职业岗位的变更周期日趋缩短,技术含量高、复合型职业岗位不断涌现,而低技术岗位则大量消失。在快速多变的知识经济时代,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仅要考虑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还要考虑他们未来技术岗位发展与变化的需要。为此,应抛弃那种认为职业教育应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设置专业的片面认识,积极拓宽专业设置的口径,使毕业生有广泛的就业机会。如《意见》所要求的,要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要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这是职业院校提升专业设置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必然反映。
第四,立足自身条件,突出优势。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设备,校内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数量、层次、结构组成,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单位及相近专业在校生数、毕业生就业率等软硬件条件是专业设置的物质和人才基础,是专业得以正常运行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因此,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一定要立足于自身条件,发挥自身优势,不能以降低人才培养规格和水准为代价而盲目开设专业。(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授)
- 上一篇
“高职高烧”背后是示范校发展“瓶颈”
原标题:“高职高烧”背后是示范校发展“瓶颈” ■胡波 不久前,一篇题为《高职院校被指高烧症:追求姓“高”耻于姓“职”》的报道,在高职院校管理层引起“轩然大波”,激起热烈的讨论。报道指出,高职既姓“高”,又姓“职”,但很多高职院校偏离“职”的目标,更热衷于“专升本”和“傍大款”,即高职教育向本科、向精英教育靠拢,实质是
- 下一篇
温大:专业学习与创业教育“自由恋爱”
原标题:温大:专业学习与创业教育“自由恋爱” ■本报记者 柯进 按正常的教学安排,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师范专业大四学生丁明月,这学期本该去中学进行教学实习。可是,丁明月直接“跳过”这个环节,直接转入自己感兴趣的创业学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婚纱设计与制作创业实践。 丁明月大学生活的中途意外“变道”,源自温州大学今年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