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信背后打折的是程序公信力
一些教育问题和学术问题,没有在大学内部得到规范的处理。这让质疑者对大学失去信心,也让社会舆论对大学的自主办学能力表示怀疑。
■熊丙奇
10月11日,《朱栋霖教授的公开信》在网上出现,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表示,自己被提前退休,还指文学院院长王尧以权谋私。由于事涉高校生态,该信随即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苏州大学方面通过其官微回应。(《北京青年报》 10月13日)
从学校的回应看,这一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学校有博导退休的规定,朱教授如果认为自己“被退休”违规,可以向校方提起申诉,校方再审查是否违规;学校也有纪检部门,对于学院院长以权谋私,教授也可以向纪检部门反映,由纪检部门启动调查。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当事人为何采用发布公开信的方式,交由社会舆论处理?
从学校自主办学角度分析,涉及教授权利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都适宜在学校内部,按照教育规则和学术规则进行处理,就是发公开信,引起舆论关注,最终,要解决问题也得回到学校内部。毕竟,教育的归教育,学术的归学术,舆论的归舆论,舆论不能代替教育和学术做出处理。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可是,为何朱教授要通过发公开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其目的无外乎,通过发公开信,引起舆论的关注,从而倒逼学校启动调查、处理——或许学校此前,针对其反映的问题已经进行过处理,但调查、处理可能并不公开、透明,不能令其信服。
类似这样采取发公开信(或网上发帖)的方式,举报学校内部教育腐败、学术不端的做法,近年来并不鲜见。有的是在学校内部举报未果的情况下,想借助舆论的力量,向学校施压,还有的则是对学校能公正处理这一问题不抱信心,而直接通过公开信举报。这种处理方式,表明这些大学并没有建立健康的教育与学术规范,缺乏处理教育问题和学术问题的机制,按理,如果学校内有针对教育和学术问题的举报,学校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应该立即启动独立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公开处理,这样才会确立学校的公信力,也不会一再出现发公开信举报、曝光这样的事。
但遗憾的是,大学已经设立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在很多时候并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这导致一些教育问题和学术问题,不能在大学内部得到规范的处理。这让质疑者对大学失去信心,也让社会舆论对大学的自主办学能力表示怀疑,再就是,被质疑者一旦被质疑,就一直背着“嫌疑人”的身份,因为没有相应的机制,来证明其是否有问题——有问题,该严肃按规定处理,而没有问题,则还其清白——如此一来,也会有一些“好事者”利用学校这一“管理漏洞”,发布没有事实依据的帖子,以达到打击某人的目的。而且,由于社会舆论对学校的不信任,往往舆论会很自然地站在质疑者一边,相信被质疑者有问题。
大学要赢得社会的信任,必须提高学校的现代治理能力,要在学校内推进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建立能独立发挥作用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把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的管理、决策,交给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而不是由行政部门主导。这样,学校内部的教育事务、学术事务,就不需要通过舆论倒逼,而师生也习惯通过学校内部的程序,来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而不是想到把事情“闹大”,对于师生不通过内部程序而发公开信的方式,社会舆论不会叫好而会给其“冷遇”。
这也是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对高校的要求,目前,政府部门向高校放权,存在一种担心,即高校获得办学自主权之后,能不能用好自主权,虽然舆论也一再呼吁要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可面对学校内部出现的教育腐败和学术不端,也很纠结。只有完善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实行以教育为本和学术为本的管理,才能消除担心和纠结,加速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的进程。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上一篇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大有可为
原标题: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大有可为 ■郭立场 据媒体报道,2015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专科生高于本科生,全省超过39万名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约占全部毕业生的79%。“三支一扶”计划受到毕业生的热烈追捧,招录和报名比例接近1:6。(新华网 10月12日)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 下一篇
别小看师范类教育调整的复杂性
原标题:别小看师范类教育调整的复杂性 国家和政府需要对教师教育院校的布局结构和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和中学教师教育专业之间的结构进行调整以解决矛盾。 ■朱旭东 据媒体报道,“我国师范类教育将进入控制规模的调整阶段”,之所以调整方向的原因在于“全国每年毕业的师范生有60多万人,但基础教育的师资需要只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