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业家长做”是角色错位
“奇葩作业”之所以“奇葩”,就在于其往往脱离了实际,而忽略了每个孩子的个体化差异,而成为另类“应试化模式”。
■堂吉伟德
近日,有媒体报道“出书办报、做泡菜……学校频出奇葩作业家长无奈”,在短时间内,引起众多家长共鸣和热议。而另据报道,为了更好地检查孩子的作业,浙江省金华市两位妈妈也够拼的,一个花了8000元报英语班,一个自己成了奥数高手。
素质教育是对综合能力进行的教育,在此教育模式下,孩子具有极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出书办报、做泡菜、干家务等,还比如在雾霾天让“孩子数星星”,从本意上讲并没有什么问题,也契合了素质教育的形式要件。不过,当其未能内化为一种教育的实质要件,从学校教育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润化为日常行动,那么这些作业就会成为家长的烦恼和痛苦。
在国外,这样的作业布置几乎已然成为常态,比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完成一项比较系统的调查,让孩子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比如搞一次环境保护的项目调查,可以让孩子系统接受到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还会在具体的调查过程中,去不断尝试各种人际交流,寻求帮助和解决实际问题。自然,其他如制作演示文稿、调查表格和相关操作指南,都属于最基本的能力。有了这样一次次实践的锤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必然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不过这需要一个前提前件,即一切教育导向与模式都要以此为中心,包括教师的主要任务和自身能力,都要契合这种现实性要求。老师不仅是一个作业的布置者,更是一个教育的引导和帮助者。就如同应试教育之下,老师必须是“教的中心”,而不能进行角色互换和责任转嫁。当前,国内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老师和家长之间没有厘清角色定位,彼此之间有太多的交叉与错位,让家庭沦为学校的附庸,家长成为孩子的作业协助者。
现在很多人不断发出“家长不易”的感叹:其不仅要扮演好家长的角色,还得充当“编外老师”的角色。在所谓的“家校合作”的名义下,学校把很大一部分自身的事务都转移给了家长,比如除了监督孩子做作业之外,还要检查其作业的对与错并签名,否则孩子就无法交差。笔者曾有一个同事,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每天陪孩子一起做作业,一张卷子两个人做,然后彼此核对答案、讨论对错。这样的“父女相伴”的模式一直到孩子读大学。之前很多人对此并不认同,现在看来其不过是家校关系错乱的缩影而已。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如果老师本身不具有素质教育的能力,为了目的而勉强为之,就可能会陷入“形式化窠臼”,并成为家长难以摆脱的烦恼。“奇葩作业”之所以“奇葩”,就在于其往往脱离了实际,忽略了每个孩子的个体化差异,而成为另类“应试化模式”。孩子为了完成作业就必须求助于家长,逼得家长们为了完成作业,只能想出各种办法给予应对,甚至越俎代庖。前不久,浙江一位小学三年级孩子的妈妈在网上详细列举了孩子所在班级的作业情况:参观海洋馆后要求孩子画画,但是女儿的画因没有家长代劳,不够美,被退回……这些看似老师布置给孩子完成的作业,实则是家长在背后策划、制作,让孩子在课堂上出风头的“任务”。当然最后的结果是,素质教育成了另类应试,素质教育的结果也成了家长们的能力比拼。素质教育异化到这种程度,已成教改的难以承受之重。
一些所谓的“奇葩”作业放在教改的大背景下,未尝不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一种思路。但问题在于,有的作业过于剑走偏锋,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显然不值得提倡,也是值得警惕的苗头。
(作者系职员)
- 上一篇
“成志教育”成就儿童未来
原标题:“成志教育”成就儿童未来 ■窦桂梅 今年是清华大学附属学校建校100周年。在认真梳理底蕴丰厚的历史画面与卷帙浩繁的校史故事时,有两个内涵丰富、形象丰满的大字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就是“成志”。 清华附小的前身是1915年创办的成志学校,注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使“成志”从一开始就深深融入学校师
- 下一篇
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闭幕
原标题: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闭幕 本报长春10月18日讯(记者 陈帆波)为期两天的“2015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天在长春闭幕。该会由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联合主办。 150位来自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