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校热企不热”不再是难题

2015-10-23 09:09:00教育热点
原标题:“校热企不热”不再是难题 ■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李见新 发展职业教育,对河南这个中部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意味着什么? 一组数据似乎能说明问题:截至2014年底,河南全省共有职业院校962所,在校生210万人。而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在校生1600多万,仅河南一省,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便超过了全国的1/8! 河
原标题:“校热企不热”不再是难题

  ■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李见新

  发展职业教育,对河南这个中部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意味着什么?

  一组数据似乎能说明问题:截至2014年底,河南全省共有职业院校962所,在校生210万人。而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在校生1600多万,仅河南一省,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便超过了全国的1/8!

  河南为啥如此看重职业教育?其实不难理解。河南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强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怎么行?

  然而,与很多中西部省份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的境遇相似,“上热下不热”“官热民不热”“校热企不热”等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束缚着河南职教发展的脚步。在河南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大省、现代物流大省、信息消费大省和金融服务大省的转型升级中,职业教育正努力成为这场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一条“捷径”。破除体制壁垒,激发办学活力,是核心,是关键。

  破除壁垒,教育就业“双连通”

  “信阳毛尖全国闻名,但本地零售业务却十分萎靡,商机明显。再加上平桥区政府提供了这个平台和机会,就回乡创业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杨建勇是平桥本地人,他的大本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坐落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公共实训基地里。通过在业务中培训学生的模式,回乡半年,他的公司不仅承接了本地30多家茶商的业务,还培训了200多人。

  他所说的平台和机会,就是河南信阳平桥区政府推行的“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企业”的职业教育集团模式。

  “过去是教育行政部门管教育,人社部门管就业;教育部门不了解企业用工情况,人社部门不了解学生资源和专业情况,造成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两张皮’,将职业教育割裂了。”平桥区区委书记王继军说。

  为了彻底解决管理体制上“两张皮”的问题,2011年平桥区成立了专门抓职业教育的机构——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将原先分散在人社、教育、民政等近10个部门的职能统筹起来,不仅在人员编制上做了大规模增设,业务范围也扩大到职业教育、培训、就业、金融服务等,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的一体化管理,使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实现了无缝对接。

  投资8亿元,1156亩规划用地,建设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公共实训基地,平桥区“大手笔”实现了教学、实训、办公、公寓一体化,改变了以往职业培训职能分散在农业、工会、民政等各个部门的无奈,让职业培训的“散、乱、弱”成为历史。

  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吸引包括航空服务、纺织服装、机电维修、电子商务在内的27个培训科目的21家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入驻,年培训超过1.5万人次。

  “实训基地把企业办进学校、把课堂搬到车间的模式,跟我们公司职业教育的业务分支是吻合的。”“进驻”企业——泰蓝科技技术总监王晓伟说,企业一边生产一边教学,师傅带徒弟,作品就是产品,不少受过一定基础教育和培训的学生也成为企业的潜在员工。

  在政策层面,为有效提高财政经费使用效益,河南积极探索改革公共资源供给机制,实行省属中职和高职高专生均财政拨款预算改革,依据在校生规模和就业质量,按生均标准拨付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和公用经费;探索实施发放职业培训券、给予培训补贴等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

  体制一变,全局皆活。通过改革,不仅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就业服务一体化,也激发了学校的办学热情和群众上职校的积极性。截至2014年年底,河南全省中职在校生规模达到137.6万人,高职在校生规模突破70万人,全省累计投入中职学生资助64.8亿元,惠及857.7万人次、覆盖了90%的中职学生。

  改革办学体制,校企融合天地宽

  “从本质上讲,职业教育的落脚点是就业,解决不了就业,我们的学生出路在哪里?办职业教育的目的何在?”在王继军看来,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合作才能落地,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在实践中,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企业的吸引力并不大。

  “企业不积极主要是因为与学校合作找不到盈利点。”河南龙翔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端中说。学校提供场地,企业负责培训,但简单培训肯定不行,企业要聘请师资、让员工参与教学。况且,学生在学习中,原材料损耗是企业员工的一倍多,人力成本、材料成本都加到了企业的身上。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学校提供的场地反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针对校企合作中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河南从探索实施多元体制办职教入手,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先后支持了110多所职业院校开展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形式等多元化办学改革试点。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便是股份制办学成功的“尝鲜者”。2015年年初,学校下属的电气学院正式与河南龙翔电气公司建立起股份制合作模式,学院占股51%,企业占股49%。

  “企业是学院的,学院也是企业的,这才是真正的校企融合,感觉找对路子了。”李端中现在有两个身份,一个是龙翔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另一个是龙翔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在年初开始实施合作办学时,企业不无担忧: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撑、没有成熟的合作模式,企业投资学校盈利点在哪?

  经过近半年的摸索,李端中感觉心里有底了,“学校的强项在管理学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企业的强项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了解社会人才需求上,双方深度融合,各司其责,合作积极性大为提高”。

  “这其实是我们学校办产业式专业的一个尝试。”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院长张震看来,通过办产业式专业的方式,将专业与产业对接,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才能切实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和责任心。

  “让学校和学生为企业提供利润是不可能的,目前企业更看重的是预期,把校企合作的品牌办好、办专、办出规模,同时把生产制造企业的品牌、规模做起来,形成良性循环,就可以大大降低风险。”李端中说。

  为进一步推动校企融合,河南省率先在全国出台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先后成立了15个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建成职教集团62个,共吸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2122家,初步形成了校企共同育人模式。

  对接产业,提高职教吸引力

  “什么人在接受职业教育?”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抛出了这个问题。他记得,一次基层走访时,遇到一名初中毕业生,问他为什么上职校,得到回答说,一是因为家里穷,姊妹三人上学,压力大;二是因为考分低,上不了好高中;三是因为职业学校免费。

  “都是客观原因,没有一个是因为我们职业学校办得好、办得出色,想主动上的。”尹洪斌说。

  尹洪斌认为,现阶段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改革封闭的办学模式,改变单一的投入方式,必须大力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服务力。

  为此,2008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职业教育5年攻坚计划的重大决策,此后更是以每年一个政策和文件的力度支持职教发展。

  在财政方面,2008年以来,各级政府采取“财政倾斜投入一点、申报项目争取一点、对外招商引一点、担保贷款借一点、土地置换筹一点”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职教经费400多亿元,其中公共财政累计投入388.7亿元,为职教攻坚提供了资金支持。

  除了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外,河南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也积极探索增强自身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方式方法。

  郑州城轨交通中等专业学校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和特色专业,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实现了招生形势年年好,破解了职业院校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学校从2009年开始办轨道交通专业,当年招生1000多人,2012年招生3000多人,2014年招生5300多人,今年一下子招生8000多人。”郑州城轨交通中等专业学校就业处负责人郭辉介绍说,自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开办以来,一直是学校的热门专业,尽管招生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毕业生并不愁工作。

  “我们一直按河南发展轨道、地铁、轻轨的人才需求招生,郑州铁路局每年春运、暑运、棉运临时加开的车辆都是从我们学校调的人。”郭辉说。

  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河南省职业院校累计培养毕业生500多万人,开展职业培训2400多万人次,这些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2014年,在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关于河南省职业教育专题询问会上,副省长徐超济表示,河南省将拿出1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免除全省中职在校生学费,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将962所职业学校合并压缩到500所,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100所品牌职业学校、200所特色职业学校,为全省提供230多万个学位。

  “前5年是河南职业教育铺摊子、打基础的时期,现在则是上水平、上台阶、上质量,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服务力、激发办学活力的时期。”尹洪斌说,未来,河南将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中职、高职,包括本科、硕士、博士教育,构建一个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