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有误成长就会出问题
清华大学附小在庆祝和纪念学校百年华诞的过程中,总结百年办学历程的精神遗产与文化积淀,提出“成志教育”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模式,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
一所优秀的小学,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这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基础。我想起北京光明小学提出“我能行”的观念,逐渐成为学校的文化标志。哈尔滨花园小学在90年校庆之际提出“幸福种子的教育”,成为学校育人的理念,等等。清华附小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在近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发展了一系列非常可贵的办学思想,例如,“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校训,“儿童站在学校教育正中央”的教育理念,“身心健康、勤于学习、审美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学生发展五大核心素养,“1+x”课程整合等。现在,清华附小将这些历史经验和新的办学经验凝聚总结为“成志教育”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模式,把小学作为人生“成志”起步的地方,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也是小学教育的一种创新。我甚至愿意说,这种提炼和概括在某种程度上抓住了小学教育的规律和基本功能。
成志教育,从1915年成立的成志学校而来,从厚重的历史深处走来。建校之初,为何当初的创建者要选择“成志”作为学校的名称,前贤已逝,无法考究他们酝酿的过程和背后的故事。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名称的选取的确有水平。
无志不立。一般而言,“志”有两种:一个是做事的志向,一个是做人的志向。小学教育与高中、大学教育的成志在对象和内涵上是有差异的,小学指的是做人的“志”,而立志是立人的核心。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成志教育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模式,符合小学阶段儿童成长的规律,充分体现了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更加重要的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志向,将直接影响儿童与青少年学生独立精神与完整人格的塑造,以及整个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并且延续在他们未来一生的发展过程中。
成志教育,非常符合中国教育文化的秉性。《说文》云:志,“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国语·晋语》云:“志,德义之府也。”《孟子》云:“夫志,气之帅也。”《墨子·修身》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后汉书·耿弇传》云:“有志者事竟成也。”从古至今,“志”一直是中国仁人志士所崇尚的立人之本。概括地说,这种“志”有三个基本内涵: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自身道德品质、气质修养的提升;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历史文献讲小学讲得最精彩、最系统的是朱熹的《小学》,所谓“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该书内篇前三个纲目是:立教,明伦,敬身。三个纲目中,最主要的是明伦。明伦最重要一条就是涵养。记得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说过,“主敬为涵养之要”,即率气持志。主敬后就是率气,能够把自己的气控制住,能够持志,主敬就是持志。在他看来,“志向”是一种具有统领性的品质,也是道德素养的基础。没有这种“志向”,一切的道德培养都是妄谈;志向出现了问题,则所有的成长都成了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华附小提炼的成志教育,既是中国文化秉性的传承,也是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发展。根据她们的总结,“成志教育”的内涵,概括地表现为三个方面:“承志、立志、弘志”。
承志,这是成志的根基。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悠久的立志传统,学习和继承清华大学以及清华附小一大批非常优秀的校友和毕业生们的优秀品质;就是要继承前辈们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在人的志向方面,有许多非常精彩的论述,也有过许多感人的实践。清华附小的百年历史中,也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以及工作在普通岗位的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承志,就是要把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宏伟志向,牢牢地扎根在这些非常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否则,只能是一种“无根之志”,是不牢靠的。
立志,这是成志的理想。就是要在历史与文化基础上,面向未来,树立新的志向。这种“立志”,首先是要给自己树立一个不断自我激励的目标,就像望远镜一样,将焦距定位在一个恢宏的目标上,以此来给自己的努力加油;这种“立志”,就是要给自己一个追求高尚的理由,如同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将修身与责任作为自己的伴侣;这种“立志”,就是要给自己一个获得快乐与幸福的机会,因为,由于志向的追求与实现所产生的自我奖赏,将是一种最长久和内在的快乐与幸福。当然,这种“立志”也是给自己一种价值选择,如同附小提出的口号那样,“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
弘志,这是成志的实践。它既反映了学校办学实践的方向,也表明了学生学习实践的导向。就学校而言,它指的是在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弘扬这种志向,包括价值观塑造引领、课程引领、公益服务引领;就学生的学习而言,它意味着每一个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志向的要求,努力实践自己的志向,不断地朝着自己志向而发展和进步。
成志教育,贵在成志。
(作者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原标题:时评:告别“虎妈狼爸”尚需“家长教育”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因材施教。要求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现象,不做“虎妈”“狼爸”。
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文化中,“父”与“严”如影随形,“严父”乃常见范式。当父亲血液注入狼性,成为“狼爸”,一些“慈母”也开始“变脸”,变成“虎妈”。如“狼爸”形象代言人萧百佑,不准孩子看电视、自由上网、随意开空调等,他说:“藤条是个好东西,打了不伤筋骨,但非常疼。只有疼了,孩子才能记住!”社会对于这股“复古风”表情不一,家长阵容暗羡者众,教育专家、有识之士则不免忧心。社会纷争多年之后,教育部一锤定音,对“虎妈”“狼爸”说“不”。
我们注意到,教育部的“指导意见”要求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暗喻“虎妈”“狼爸”违反孩子成长规律。应该说,此判断切中肯綮。孩子取得好成绩,上一所名牌大学,只能算是学业成功,然而,它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成功的所有内涵吗?学业成功也许有助于孩子谋个好职业,毕业后跻身社会上层,这对于孩子固然很重要,但与事业成功、人生幸福未必有必然联系。事实证明,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幸福更为重要。“虎妈”“狼爸”所施的专制型教育,杀伤最大的,恰恰是对孩子一生来说最宝贵的情绪能力。如“狼爸”萧百佑甚至认为“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不需要朋友”,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粗暴、野蛮的扼杀。幸福人生除了个体生存,还需要有良好人际关系、高度合作精神与正面社会评价等。孤独长大的孩子,在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与利他主义上难免有缺陷。
当“虎妈”“狼爸”,似乎出自好心、爱心,可有没想过孩子感受?几年前,网络曾出现一个名叫“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在一份内部流传、名为“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调查报告中,得票最多一项是“经常大骂羞辱孩子”。对于视打骂孩子为父母权利的家长来说,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孩子是你随意处置的私人财产吗?纪伯伦在《先知·论孩子》中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看似绝对,但从权利角度,有时还真是这样。
“虎妈”“狼爸”流行,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传统家教文化之外,还有数重:一是社会优质资源短缺、竞争激烈。孩子从娘胎就开始“起跑”,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啻于一副“紧箍咒”,父母们为了不让孩子“吃亏”,只好使出十八般武艺。二是“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庸俗成功学。不管你如何教孩子,只要孩子考上北大、清华,毕业后进一个好单位,你就是成功的。三是不正确的父母之爱。一些父母认为,只要对孩子好,不管手段什么,都是合理的、正当的,“虎妈”“狼爸”与溺爱型父母都是这样。四是轻视家庭教育方法学习。有多少父母愿意学习、粗略掌握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父母是如何管教自己的,自己就如何教孩子,棍棒教育于是呈现代际传递。
复旦一位教授与该校“问题学生”接触及反复谈话后,指出“教育家长”才是中国教育最大问题。的确,教会广大家长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家长,其意义不亚于为学校培养几位名师。在这方面,不仅要有“指导意见”,还要有“实施纲要”,建章立制并动用多方资源,投入到家长教育中,逐步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视野,杜绝“虎妈”“狼爸”再出现。
原标题:揭秘北京校长“朋友圈”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微信作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之一,已经占据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对于身处教育改革浪潮的校长们,微信时代已然到来。那么,这些学校的“一把手”们都用微信做什么?什么又是他们所关注的朋友圈话题?本期,北京晨报记者将带您一同探秘校长们的朋友圈。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 李有毅
和大多数校长一样的是,李校长的朋友圈里除了亲朋好友之外,最重要的几个群就是自己学校的教师群、教育界的专家群和自己的同学群。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她“惜言如金”,更多的是倾听、是关注。
关注教育同行的新鲜实践和教育大家的前沿理论,是学校和她能够紧跟教育发展步伐的一个重要宝贝。李有毅校长介绍,不久前她通过朋友圈向学校的教师和管理团队推荐了一篇十二中老校长陶西平的关于新教育的《教育之美:求真求善求美》文章。她觉得文章让她受益颇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对于她所执掌的十二中教育集团,除了了解中学教育信息之外,还必须全学段掌握教育动态。向下能掌握小学教改动态,往上能准确清楚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朋友圈里的这些好友们推送,就成为了一个非常便利的获得渠道。
史家小学分校校长 高满洪
高校长是个“不轻言”的人,很少主动在朋友圈中发什么,因为她觉得:“微信代表着人的个性、工作状态、精神状态以及内心是否沉静。人安静下来,思想才能安静,也只有在‘空灵’的状态下,才能有工作的创意。”因此,作为校长,她要求自己做个安静的人。同样,转发文章时她也保持着谨慎的态度:要么是学校十分重要的工作;要么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能产生积极影响,心灵得到净化;要么就是诸如教育改革这样已经定音的“主调子”。换句话说,如果哪位微信好友的文章被高校长转发,应该算是一种极大的认同!但是,“不轻言”并不妨碍她关注朋友圈,更不吝送上自己的点赞和评论。事实上,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圈”中好友总能得到她暖心的祝福。
崇文小学校长 白淑兰
性格开朗的白校长算得上朋友圈中比较活跃的用户,更新频率不低。但是因为“微信好友”中有学校老师,也有学生和家长,所以在发什么内容这个问题上,她非常慎重。总体来说,新鲜的教育观念、学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和孩子们的生活占了绝大多数。当然,作为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兼备的专家型校长,很多指导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妙招儿也是通过这个途径与家长们分享的。
偶尔,她也会秀秀自己的摄影作品,蓝天、白云、碧水、野花……身边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成为她和微信好友紧张工作、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但是,在她的“个人相册”中,最多的还是崇文小学孩子们生机勃勃的身影和一张张灵动的笑脸,就如她个人头像下那四个字“感受成长”——孩子们的笑脸才是她心中最美的画面。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分校校长 贾长林
贾校长的朋友圈比较特别,因为他极少在里面发学校之外的信息。朋友圈里的主角都是他的学生和他的老师。贾校长认为,校长个人的朋友圈是宣传学校工作的另一个主阵地。充分发挥这个宣传阵地的作用,拉近校长和学生、家长、教师、社会的关系,凝聚教育的合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无论是学生运动会,还是学生社会实践……这点点滴滴校园里发生的一切,都能及时呈现在他的朋友圈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教师节,学校购买鲜花开展学生向老师献花活动。那个温馨而简短的瞬间,通过贾校长朋友圈的推送,迅速地掀起了一个点赞小高潮。“活动虽小,但意义重大。”贾校长认为。“手指轻轻一点,传递出的却是满满教育正能量。”
杨镇中心小学校长 朱秋庭
根据杨镇中心小学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自己的成长需要,在朱秋庭校长的朋友圈里,她希望了解最多的还是教育界前沿的信息和研究成果。例如在课程方面,更关心的是学科课题实践和多学科整合的信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涉及青年教师成长和班主任建设的文章,都是时下她极为关注的。
在她的朋友圈里,交流最多的还是学校教师群体和学生家长群体。通过朋友圈,实时动态地了解教师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帮助她们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和学生家长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第一时间倾听到家长的心声和意见,在最快的时间里去完善和提升,让家长的期望成为学校发展的驱动力。(丰伟宏)
北京市力迈外国语学校校长 刘学言
身处教育行业,刘校长在微信消息的选择上也是大多为教育信息。有国内外最新教育动向的,比如各网站教育版面,教委及社会力量办学的公众号;也会浏览其他国际学校订阅号,取长补短,共同学习,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国际教育,打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刘校长会时刻关注学校的家长群、教师群、班级群和读书群,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分享。其余的就是关注人文类,哲学类和管理类信息。古人有云: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哲理使人深刻,刘校长认为随时充实自己是很有必要的。
五路通小学校长 刘瑞连
刘校长关注的公众号教育方面的比较多,公众号中一些好的文章她也会分享到朋友圈,像小学好老师、微言教育、首都教育等公众号的文章她都分享过。在朋友圈里她比较爱看教育孩子或者提高人品质等方面的文章,她也会在朋友圈上发一些教育的体会、学校的活动、教育的感言等内容,五路通小学的教育教学新闻公众号五彩故事只要推送了文章,刘校长都会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家长关注学校。
五路通小学以“五彩”教育为办学理念,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西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单位,是西城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类学校。在刘瑞连校长的带领下,全体师生朝着“五彩滋养,多元发展,品质名校”的办学目标不懈努力,不懈追求。
北京树人英语学校校长 陈卫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走过二十余年发展历程的北京树人英语学校已经成为北京一所优质民办校。在2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打造精品教育,成就百年树人”的办学目标。作为学校创始人、资深教育专家,陈卫章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最初的梦想。
打开陈校长在朋友圈分享的文章会发现,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教育类的文章占到了三分之二,只要是有好的教育文章他都会在朋友圈分享,还会和老师家长分享自己的感悟。像成长树、未来网、首都教育、丰台教育等公众号都是陈校长每天关注的。另外,陈校长是信佛向善之人,剩下的三分之一文章都是关于人生哲理、善人善事方面的文章。
朝阳区黄胄艺术实验小学校长 蒋学凤
蒋校长主要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有:首都教育、闻风教育、教育、中国教师报、镇西茶馆、家长必读、十点阅读、共产党员、欧美经典音乐等,在朋友圈里主要交流一些觉得有教育意义的短文,主要都是与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也会有调节心情的聊天。蒋校长还建立学校党员团员微信群,组织大家推荐正能量微文,相互学习互动,节假日或谁有困难大家利用微信群互相鼓励问候关心。
黄胄艺术实验小学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艺术瑰宝、热爱这些艺术形式,并在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学会感知艺术的美、欣赏艺术的美,大胆地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创造艺术的美,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石景山区教科院附属学校校长 何英茹
在何英茹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中,不仅有石景山教育、首都教育等有关本市教育信息的权威发布渠道,此外,还有上海教育等外省市教育资讯。她认为,北京和上海的教育在全国具有引领作用,但作为高考改革首批试点地区,上海在很多方面值得借鉴。
作为一所新成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何英茹坦言,上海在一贯制办学、教科研单位办校两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用以推广。“上海教育”公众号会定期推送这类学校的办学故事和名校长故事,除理论之外还有一些具体措施。当被问及是否会在学校试用,何英茹表示,目前,两校刚合并,还处于调整期。但目前,作为她会收集有用信息,前期向教育、教学干部输出,形成理论基础。
在何英茹看来,在“00后”当道的今天,互联网是老师们“安身立命”的必要手段。“很多孩子现在都用微信沟通,如果我们的老师连微信都没用过,怎么会不和他们产生代沟?”因此,她在学校倡导“互联网+”的新思路,让老师们正确使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
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副校长 齐
分享其他老师在学校内的婚纱照、分享学生的小作文、分享一次书画展……与其他校长不同,齐 的朋友圈中关注和分享的内容很少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这也是为什么她圈内的朋友会为她冠以“文青”称号的原因。
作为语文老师的她,日常所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科技、书法、文学等不一而足,这可能是一种教语文和爱生活的情怀。她认为,作为教育者,要想做到课程改革,首先要拓宽视野,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热点。“如果不知道现在艺术动态是什么,怎么发展学校的艺术?”因此,她将微信作为实现自己前瞻性的途径之一。每当看到“小清新”的文字、书画,齐 常会与学生分享。而她也会向学校“五花文学社”的公众号供稿,让师生有幸领略这位“才女”的文笔。“微信就是语文最基本的应用平台和途径。”因此,她也希望从中让别人看到或看到别人的文化、艺术积淀。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田国英
与众多身处教育界的校长一样,田国英的朋友圈被各校校长占据。从校长们每天更新的状态中,田国英受到不少启发,最近,她将焦点对准各校的综合实践课程成果上。
新学期,根据本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要求,学校部分学科拿出10%的学时量进行学科实践活动。“我们学校特色是艺术,但是在大学科整合,特别是主题课程方面,我们还没有形成系列化。”根据其他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案,田国英计划与学校相关负责人进行意见沟通,并因校制宜地吸收借鉴。
除此以外,“思维训练”是田国英长久以来关注的微信热点。她向北京晨报记者透露,“思维训练”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发起的一个课题,以八大图示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目前,学校已完成“个性化”项目的结题报告,正在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等项目的研究。在“思维训练”这一交流群中,全国数十所学校的校长聚集于此,田国英坦言,从他们分享的资料中学校能够找到一些“捷径”。“就好比看基本杂志,但他们把最有用的章节帮你筛选出来一样。”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 张卫东
与张卫东打过交道的人不难发现,这是位“说得很少、做得很好”的实力干将。这点,从他对微信的态度上不难看出。
在张卫东的微信关注内容中,信息技术和科技前沿十分常见。在他看来,这是信息化时代的必备要素,同时也是“智慧生活”的好帮手。但只是关注还不够,他还将这些内容在学校具体落地。比如,这所刚更名不久的普通小学,目前已经拥有多架无人机,这就是张卫东从微信中受到的启发。“关键要让孩子们触摸到,这才是教育。”
最近,他还在和学校干部一同探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3D画的元素,这也是他从微信中受到的启发。“我在微信上看到,王府井大街上的3D画,这种身临其境的效果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冲击啊!”这种3D画或将应用到学校的专业教师中,让学生体会情景教学的乐趣。
东方金子塔学校校长 连凰岑
随着微信这一平台的迅速发展,作为东方金子塔学校的创始人,连凰岑越来越认识到通过微信了解教育前沿并且与教师、学生家长沟通,不仅是家校互动模式的创新,更是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她力图传递出“教育是良心事业”的教育理念。她利用微信朋友圈这一平台,通过互动不仅拉近了与家长的距离,更让家长感受到东方金子塔的“教育心”。
连校长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教育资讯类 2、育儿知识类 3、东方金子塔的分校。教育资讯类她关注了北京晨报、教育最强音、中国教育报、北京教育播报、首都教育、北京幼升小等。育儿知识类她关注了腾讯儿童、阅读第一、育儿宝典、幼儿教育专家、父母必读、给孩子最好的、微言教育等。此外,东方金子塔所有分校及外地加盟校的公众号也是她重点关注的。
(北京晨报记者 徐虹 王刚 刘佳 丰伟宏)
原标题:广州一恶势力团伙 “大哥”16岁“小弟”多为辍学生一个恶势力犯罪团伙被打掉 成员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
警方:外来务工父母要加强对儿女的管教和法制教育
只有16岁的他竟成为一恶势力团伙‘大哥’;12名团伙成员中,年龄最大只有28岁,其余均为“90”后,最小的只有15岁;他们都是新莞人子女,跟随来莞务工父母生活,但他们多是初中辍学学生,缺乏应有的管教,缺少谋生的技能,法制意识差。只要看谁不顺眼,该当事人或将成为他们伤害的对象……”昨日,黄江公安分局通报该局打掉的一个以易某志为首的恶势力犯罪团伙。
警方呼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加强外来流动人员及其子女的服务管理工作。
案件:喝酒后无故将一男子殴打致昏迷
今年8月2日凌晨1时10分许,被害人李某峰与其男友禹某君在黄江镇刁朗村一网吧楼下买水时,恰遇易某志(男,16岁)与多位团伙成员在一旁喝酒。就因易某志看禹某君感到不顺眼,他便召集该团伙七八名成员持水管、木板、石头、啤酒殴打禹某君和李某峰,最后把禹某君殴打致昏迷。
黄江公安分局接报迅速出警,现场把犯罪嫌疑人易某志抓获带回审查。
经审讯,易某志对其伙同他人实施寻衅滋事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后经该局专案调查,民警掌握到该团伙由10多人组成。其中易某志是该团伙的“大哥”,其余成员的“身份地位”均平等。
经过调查取证,今年8月,黄江公安分局专案组民警在该镇刁朗村、社贝村、北岩村将犯罪嫌疑人温某艺等11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至此,这个以易某志为首的恶势力团伙主要涉案人员均被一网打尽。
据易某志等犯罪嫌疑人交待,今年6月以来,该团伙12名成员时分时合,在黄江刁朗村一带实施寻衅滋事犯罪2起、抢劫2起、聚众斗殴1起及殴打他人治安案件2起。
警方: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本案中,该团伙犯罪嫌疑人年龄最大的才28岁,其余成员均为‘90’后,最小的只有15岁,团伙头目易某志也只有16岁。他们当中,多数都是初中辍学的学生,法律意识差。这体现了目前相关法制教育的缺失和不到位。
为此,警方呼吁,法制教育除了需要包括公安机关在内的政府机构定期介入外,学校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如今某些学校,很大程度上似乎已经忽略了法制教育课,在唯分数万岁的时代,不想读书、读不了书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所以,学校的法制教育绝对不能走过场,必须纳入规定的教育课程,形成常态。
另外,外来流动人员及其子女的服务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以本案的主要成员易某志为例,其自幼随父母在外读书和生活,相比内地留守子女理应具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培养。然而,易某志在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下,初一便辍学流入社会。这不仅是其家长责任的缺失,也是学校责任的缺失,最终导致了易某志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在东莞这样一个外来流动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城市,警方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外来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服务管理工作。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职业规划辅导、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等,让他们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增强外来流动人口归属感的同时,尽量减少因责任的缺失造成的社会隐患的发生。
团伙劣迹斑斑
2015年7月24日22时许,该团伙犯罪嫌疑人黄某代、赵某意等人在黄江镇社贝村恩智浦公司门前路段,抢走被害人沈某阳一部手机(价值450~650元)。
2015年7月25日23时许,该团伙犯罪嫌疑人黄某代、吴某、陈某等人在黄江镇金朗三街骏瑞五金厂门口以暴力殴打被害人的手段,抢走了被害人韦某总的一部手机(价值374元)和现金70元。(记者刘满元 通讯员管萱萱)
原标题:师生受益的“三兄弟”合作范式在中国和新西兰“三兄弟合作计划”项目中,经常有6到10名研究生参与,并采取双向导师制——
■本报记者 黄金鲁克
一所新西兰大学、一所中国发达地区重点大学以及一所中国西部地区大学共同组成一个高端人才交流和科研项目。事实上,这个项目已经整整实施了十年,不但在中国开创了一种中外大学合作科研与办学的三方模式,而且顺利帮助中国西部高校科研人员和学生拿到新西兰学位。
这个合作范式的参与者分别是梅西大学、北京大学和新疆石河子大学,这个项目的名称叫“三兄弟合作计划”。
近日,该项目的直接参与者——梅西大学动物研究系布莱尔教授和新疆石河子大学校友、中科院遗传所创新研究课题组长马润林博士在新西兰驻华大使馆内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联合培养:
边疆科研人员直接赴新读博
“2005年,在中国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等学校计划’的背景下,三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项目研究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包括组织博士、硕士及本科生的交流和联合培养,促进教师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以及在共同感兴趣的科研和学术领域开展合作。”布莱尔说。
之后,三校联合开展“绵羊非季节性产羔特性的基因标记研究”项目,并由石河子大学选派科研人员赴梅西大学攻读基因标记技术领域的博士学位,提高绵羊育种的研究水平。中国西部高校的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出国深造,因为项目的支持而更为容易。
双向导师:
拓展中国学生海外深造渠道
而这些,仅仅是开始,而且不只是教师能够走出去,学生亦有机会感受并接受国际优质教育。在三校的项目合作中,经常有6到10名研究生参与,并采取双向导师制。在分析数据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布莱尔会提供指导,告诉研究生什么样的思路是正确的。然后,项目组会召开三次研讨会,双方导师一起沟通和指导。
马润林表示,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石河子大学学生的英文能力欠佳,还不能完全通过梅西大学双学位要求。而对于梅西大学学生来说,如果来石河子大学,需要说中文,但很多学生不会,所以主要是华裔学生愿意来中国参与项目。“当然,北京大学的学生英文能力会更好一些。”
“三兄弟合作计划”给中国学生建立了一个去相关领域海外深造的渠道。马润林说,虽然中国学生很聪明,但之前没有这样的渠道和关系,所以他们不知道去联系谁。而且,参与这种项目合作,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和学术能力。有一个来自中国的博士生,虽然没有参与“三兄弟合作计划”,但因为该计划而成为布莱尔的博士。
国际视野:
让更多中国西部学生求学新西兰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新西兰曾经出台了一个官方计划,请马来西亚学生来新西兰接受培训和教育。这些学生后来回到马来西亚,成为马来西亚政界或者商界很有影响力的人,并极大地推动了新西兰和马来西亚的交流和交往。
布莱尔表示,“三兄弟合作计划”能够成功,因为三校不只是领导层面的交流和互动,还包括普通教职层面和学生层面。同时,按照计划,未来会让更多的中国学生特别是西部高校学生来新西兰,例如石河子大学、宁夏大学和内蒙古大学的学生。布莱尔强调,这不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是保证三方高校范式中的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长期获益并共同成长。
“无论是来自政府机构,还是农业科学领域,三方合作能够让他们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从而具有国际视野。而且,参与合作计划的学生和学者,本身也能够成为有影响力的人。”布莱尔表示,他期待在“三兄弟合作计划”中,能够有更多中国学生和学者参与,并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原标题:家长吐槽小学生作业:要求雾霾天数星星对于参与孩子的作业,支持和反对两派,哪派家长更多?在爸妈心中,哪一类作业才算做“奇葩”?原本初衷是增进亲子关系的作业,为何会引起争议?带着疑问,记者再次走进家长和学校当中。
A
家长观点
吐槽派
要求雾天数星星 客观条件根本就不允许
“其实真不是我们做家长的推卸责任,有些作业客观条件就不允许。”市民李先生说,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时,有段时间连续雾天,一天孩子回家说老师让他们数星星,还要认北斗七星。“成都云层厚,有星星的日子本来就少,还要求是北斗七星,这不是为难人嘛?”李先生吐槽说,这份作业他家孩子后来没有完成。“或许有很多办法可以完成这个作业,但是真的不想让孩子这么小就弄虚作假,所以我们就实事求是没有做。”
另一位读者周女士也讲述了女儿的“奇葩作业”。“三年级,要求写一个经济小论文,我一个研究生一周之内都写不出来!”周女士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之前女儿交过科技小论文、艺术小论文、都是她在知网上下载了复制粘贴完成的。周女士笑称:“明明大家都心知肚明是大人做的,但是又不能做得太成熟,还要把握好孩子的尺度,简直比当年完成我的毕业论文还纠结。没办法,别人都是爸妈写,你让孩子自己写的话,肯定分数不高。”
点赞派
锻炼孩子的综合素质 一起做作业增进亲子关系
孩子们的作业对于当爸妈的来说,到底是甜蜜的“负担”,还是沉重的“任务”?梳理了数千条留言之后,华西都市报记者发现,吐槽归吐槽,爹妈们对于这些作业,绝大多数还是赞同的。
“其实没事,折腾起来挺有乐趣的。平时带孩子的时间少,只有趁做作业的时候交流一下。”一位赞成派网友的留言也获得了不少点赞。“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能多陪陪当然更好。”“有些作业确实能锻炼到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我挺愿意陪他做的。”“在国外,写论文都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可以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不觉得有什么奇葩。”
B
老师声音
家长不应攀比和包办 期待看见粗糙稚嫩的作业
王老师是一位有着20多年从教经验的小学语文老师,在阅读了华西都市报关于孩子作业“难倒”家长的报道后,感同身受之余,她也由衷感叹:“家长也要松松绑”。
“确实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出现超高水平作业,的确有家长攀比的心态在。”让王老师印象深刻的是,他曾经布置要制作PPT,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他本意是希望孩子有个PPT的概念,内容比较完整就行,哪怕只有三四张。“结果交上来的作业,不但基本在20页以上,而且内容专业,还有不少是购买的模板。”
王老师说,布置一些客观条件无法完成的作业,是老师的疏忽,家长可以及时与老师沟通。但是对于一些素质拓展的作业,老师也更期待看见孩子自己粗糙稚嫩的作品,“这样的作业,更加真实,也达到了布置的初衷。”
另一方面,王老师也在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很多老师每次把作业质量高的学生,公布在家长QQ群里的做法,是不是也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压力,滋生了家长的攀比心理。王老师说:“家长和老师之间,应该多一些真实的沟通。”
对此有同感的还有某幼儿园新手老师陈老师,她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有时候布置的手工作业,本意是让家长协助孩子完成,但是到最后,往往为了更好的效果,就变成了爸妈们包办,甚至请来外援。“其实,家长们不用太紧张,只要是孩子自己完成的,没有老师会不喜欢自己学生的作业。”陈老师说。
C
专家视角
素质拓展作业应具可操作性和实现意义
学校应该如何布置作业?家长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校和家长都在孩子的成长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的责任是各司其职,而不应混为一谈。“学校是知识教育,家长更多的是亲情交流,而不是孩子作业的监督员。”熊丙奇说:“家长不是学校教育的附庸,特别是小学之后,更不是孩子作业的协助者。”
对于层出不穷的“奇葩”作业,熊丙奇则认为,特别是素质拓展类的作业,绝不是老师的“拍脑袋”决定,而应该经过学校讨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现意义的,才能布置给学生。“学校应该成立一个教师委员会,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估。”熊丙奇建议,学校成立题库,将实践之后具有良好效果的作业纳入分级,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开布置。“学生作业的布置绝不简单,更需要科学的实践。”熊丙奇说。(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杜江茜)
- 上一篇
创业不仅是情怀,也为了更美好的生活
原标题:创业不仅是情怀,也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合肥巢湖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爱华致辞 孙亚男/摄参赛团队进行项目展示 孙亚男/摄合肥团市委书记吴娅娟致辞 孙亚男/摄身着红色T恤衫、酷爱马拉松的莲花创投的合伙人刘进不是第一次面对青年创客了,但是这一次,他依然热情高涨。坐在评委席,他觉得如此点评不过瘾,转身走向数百名青
- 下一篇
别让围堵歪风称霸校园(声音)
继港大学生冲击校委会后,本周,岭南大学学生会成员围堵校董会,要求校董会当场承诺改变校董会架构、废除特首出任校监的条例。有学生责骂、围堵校董,要求人人表态,不同意学生的要求就不能离开。此情此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香港社会大讨论,舆论呼吁:不能让围堵歪风称霸香港高校—— 须依法例行事,是否修改条例,并非岭大校董会、老师或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