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对接需求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刘义国
教育部日前颁布实施《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满足多样化、不同层次的需求为立足点,就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做出系统安排和周密部署。
《意见》针对职业教育不适应需求问题系统设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满足“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为切入点,进一步明确以质量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路。同时在遵循教育规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统筹考虑职业教育内外部各种资源和要素。《意见》既明确了我国未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根本任务,也提出了专业建设、课程实施以及教学管理等具体教学环节的改革举措;既考虑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需要注重技能培养的特殊性,也兼顾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既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也注重校企合作育人,并针对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要求,突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重要地位。
《意见》针对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的层次性,推进中高职合理定位科学发展。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更为分化,呈现出层次性特征。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要合理分工,明确各自定位,培养不同规格的技术技能人才。当前,我国中高职人才培养仍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内容重复、相互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提升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能力的阻碍因素。未来职业院校应在做好中高职各自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优势互补、科学发展。
《意见》针对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整体规划引导专业建设。专业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当前中西部地区甚至经济发达地区仍存在专业布局不合理问题。因此,一要适应“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性经济社会需求,建设具有一定特色,经济和社会效益均显著的专业集群。二要从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布局相匹配的角度出发,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并以省为单位(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市为单位)统筹管理本地区专业设置,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宏观调控,围绕区域产业链建设专业链,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三要借鉴示范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适时规划遴选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健康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专业开展示范专业建设。四要合理设置专业,在做好专业内涵建设、打造品牌专业、推进专业集群式发展的同时,科学处理好改造传统专业和创新专业的关系。一方面改革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另一方面围绕“互联网+”行动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意见》基于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广泛推广。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衔接沟通不畅、弱化公共基础课程以及不注重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融合等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一是解决职业教育“断头”问题,推进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级之间以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融通。二是确保学生升学有基础,加强文化基础教育。针对部分职业学校随意压缩公共基础课程学时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职业学校应开齐、开足、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三是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保障学生在特定职业领域全面、可持续发展。
《意见》基于技术技能学习的特殊需求重点改革育人模式。技术技能学习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部分,对于工具和企业化的真实生产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无论是传统师徒制还是现代学徒制,无论是双元制还是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都强调职业院校应贴近真实的企业岗位生产实际和工作流程开展教育教学。一是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意见》提出应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二是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推进实践育人,《意见》明确提出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应占50%。
《意见》的贯彻落实需要所有职业院校和职业院校所有教师共同组织实施,需要职业教育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师资、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社会需求和人的需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有机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机制、新方法,我们必将开启职业教育技能技术人才高质量培养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