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调整之困如何解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大量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随父母由农村迁移到城市。城市中小学就学压力空前。面对这些棘手的难题,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到底该怎么办——
“城市学校大班额难消解、乡村学校空置率高没人上”。针对大家近年来一直反映的学校布局调整难题,湖北十堰市教育局成立城镇化问题调研组,深入乡村县市,拿到了一手资料——
城市校校爆满 大班额成常态
郧西县城关地区中小学生人数从十年前不足八千人增长到两万六千人,学生人数增加了两倍多。而十年间,当地除2013年新建了1所明德小学外,并没有及时调整和增加学校。
东方小学原是该县城关一所村办学校,当初设计规模为6个班145人。但2014年秋季,该校学生达655名,实际规模达到12个班,规模是原先的4倍多。这些学生95%都是周边乡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城市中心城区更是严重爆满。目前,整个十堰城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8.1万人,其中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4.9万人,占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60%。
十堰中心城区中小学多建于计划经济年代,标准低、规模小。大量学生涌入之后,城区学校出现了“校校拥挤、班班爆满”的现象。六七十人的“大班”成为常态。
中山小学现有53个班3742名学生,平均班容量68.8人,最大班容量为76人。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分别为4.27平方米、4.69平方米,而国家规定小学班额为45人,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分别为15平方米、5.66平方米。如此狭小的空间,如此数量的学生,学生被挤成沙丁鱼一样。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大量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随父母由农村迁移到城市。本来就处于满负荷状态的城市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不接纳大量的外来生源,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被迅速稀释。
农村生源锐减 部分教室闲置
一方面,大量中小学生流入中心城镇或城市就学,给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集镇学校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村小和原乡(管理区)所在地中小学学生锐减,学校办学规模不断缩小。
2011年以来,某县先后投入60余万元,为镇小学新建了一栋2层6个教室的教学楼,维修改造了15间生活用房,并对操场进行了绿化。
然而到今年秋季开学,学校学生已从5年前的6个年级80余人,减少到现在的4个年级25人,生均校园面积达到8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32平方米,均超过国家建议标准的4倍以上。
近年来,国家、省用于十堰市农村教育转移支付项目500多个,资金3.3亿多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但项目建成后,由于农村人口大幅外流,学生人数锐减,部分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出现富余。但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规定,这些项目只能在农村地区实施。
新型城镇化 规划要先行
城镇化要把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重点,优先解决好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险等问题。由于在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规划、学校布局、建设滞后,已经带来严重的社会矛盾。
顶层政策制定层面要结合正在进行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制定好适应城镇化趋势的教育发展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将其列入城镇化发展规划的重点,要有超常规的政策措施解决城镇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规划、土地、资金等困难。
旧城改造要优先保障学校建设用地供给,为城区学校扩容或“消肿”提供难得空间,做到学校与居民住宅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新城建设原则上每1.5万人区域内建设1所36班规模的小学,每2万人区域内建设1所36班规模的初中。
农村地区要结合人口和生源变动情况,适度集中、规模办学,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政策有倾斜 资金多支持
学生大量涌入城市,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建学校。但由于贫困山区地方财力严重不足,短时间不可能投入更多的资金,于是出现了群众反应十分强烈、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城镇适龄儿童就学问题。
按照国家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工程的部署及要求,十堰市直(含东风分局)所属义务教育学校及5所公办幼儿园纳入危改建设面积26.4万平方米,共需资金约9.42亿元,已支付资金3.74亿元,目前还需要资金约5.68亿元。
而现有市本级财政专项用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两费一金”资金每年只有1.3亿元,5年内仅够危改项目使用,根本没有资金用于城区学校扩容新建。贫困山区城市仅靠有限的地方财力解决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不太现实。
多年来,国家专门针对城市的转移支付项目,只有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奖补资金一项,近三年中央和省共投入十堰城区教育经费4300万元,对于解决因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产生的就学压力只是杯水车薪。
建议国家在继续加大秦巴片区和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教育转移支付的同时,合理调整教育转移支付在城乡间的重心分布,逐步向城镇教育适度倾斜,有效解决当前城镇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补齐城市教育发展短板。
扶贫先扶智 职教需加强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他们的脱贫致富关系到民生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大量农民工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就业无门,致富没有希望。
扶贫先扶智,因此要在支持贫困山区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就业有保障。
目前,由人社、劳动、扶贫、工会、妇联、民政等若干部门对农民工、下岗职工开展培训,投入的资金巨大。但由于多头管理、资金分散、使用效益不佳,且重复浪费现象突出,农民没有得到多少政策福利。
因此,从国家层面要捆绑各有关部门关于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经费,集中专款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用于加大对初高中毕业新成长劳动力、返乡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和企业在岗职工等各类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有效培训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引导其有序流动,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