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写”有用的教案
教师要适应和理解组织化生活的一般方式,不能因为自己水平高或不负责而无须或不愿撰写教案,就否定书写教案的普遍意义和教案检查的必要性。
■姚跃林
日前,《中国教育报》微信发起“教案,为啥爱你不容易?”话题,引来不少教师的“吐槽”。“教案没用”成为不少中小学老师的口头禅,背后的理由是,课怎么上,教师心里有数就可以了,没必要“写”出来。而且,“写”出来也很少有人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广泛使用和教辅材料泛滥的今天,“写”教案似乎落伍。
《现代汉语词典》对“教案”的解释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一般来说,上课是一定要有教案的,虽然无须手不释“卷”。设想一下,如果准备一堂研究课,是否要准备一个详案?假如将每一堂课都视作研究课呢?所以,要不要教案不是问题,关键是要什么样的教案,如何准备教案。
为什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检查教师的教案?因为教育需要管理。既然上课不能没有教案,检查理所当然。为什么要强调亲笔书写教案?因为有人从网上拷贝打印,一遍都不过目。尽管亲笔书写也存在抄袭问题,但至少得过一遍。可见,检查手写教案是一种立足检查效率、评价并不十分精确的做法,具有一定督促作用,能维持诚信底线。估计此法暂时还有市场。
因此,教师要“写”有用的教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需要亲笔写的、有用的教案?笔者以为,对课程目标、上课流程、重点难点、问题设计、普遍问题、关键知识、参考文献起提醒作用和需要精确文本展示的内容,都是有用的。写在那里有备无患。上课犹如著文,有无精心设计,结果必大相径庭。所谓胸有成竹,自然要对课堂诸要素及各种新情况做周密地考虑。“有案可稽”不仅规范、严谨,而且自信、高效。日积月累,必然自成体系,形成特色。假如对课堂质量只求一般,凭经验或照本宣科上课并无不可。另外,教案的质量与“写”教案的时间之有无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没有时间只好不写,不等于教案无用。
什么样的教案“写”在那里无用?首先是那种教师在本有心理抵触的情况下,画几个字以应付检查的教案。其次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地“写”。每案如出一辙,贪多求全。没有重点难点硬要找到重点难点,臆想出复杂的“舞台说明”,将教案写成了课堂实录。再其次是不科学、无取舍。每课都是“详”案,每“案”都是“完美无缺”的文章,以致于无暇深思熟虑,有数量无质量。教案之无用,教师与管理部门都有责任。
一般学校要求新教师写详案,尽可能规范详尽;老教师写简案,有个提纲即可。笔者所在学校在此基础上倡导5年以上教龄的老师写“创新教案”。“创新教案”也是手写教案,但使用活页纸,可以重复使用。在教材大体不变的情况下,一轮以后可以不必重写。同时,改进教案检查方式,将实际课堂效果、课件及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作为考查教师备课情况的重要依据,不唯纸质手写教案。
我们提倡规划基于终身从教的专业成长。如果立志终身从教,在刚走上讲台的时候,经过几轮规范严谨的专业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认真而详尽地书写教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计算机时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有效的、个性化的、可共享的“资源库”,反复打磨,事半功倍。而“写”教案既可穿针引线亦可强化记忆,岂可偏废?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要适应和理解组织化生活的一般方式,对于一些“条条框框”,应持善意合作态度,不能因为自己水平高或不负责而无须或不愿撰写教案,就否定书写教案的普遍意义和教案检查的必要性。
(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