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规模在线教学,为高等教育变革带来哪些新启示?
6月6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变革”高端学术论坛上,多位权威专家从不同角度总结探讨了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发展之路。
“这次超大规模在线教育,是我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长周期、全学科、全方位的实践探索,对未来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表示。
教育史上一个“现象级”事件
疫情期间,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要求,各高校纷纷探索实施在线教学。截至5月上旬,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了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合计1226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说,后疫情时代,学校将面临教育理念、教学平台、教学方式、教学关系的全面变革。疫中变化与疫后变革可能构成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现象级”事件,也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踏步跟上时代、追赶前沿、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在线教学已成为高校“新常态”
教育部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认为,在线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迎接在线教育的第三次浪潮,高校在在线教育能力建设中,要以流畅、便利、适切的平台资源、数字资源为支撑,展开灵活多样的组织学习方式,形成密切的政企校协同局面。
清华大学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于歆杰教授介绍了该校对抗疫在线教学的理解。他指出信息投递、学习反馈和知识众筹是大规模实时交互式在线教学的“三大法宝”,并具体讨论了这三种教学工具的应用,展望了在线教学新常态及其特点,混合式教育教学成为大势所趋,混合式教学新场景不断涌现,混合式教育新模式初见端倪。
提升推进教育技术创新的能力
“疫情期间,教学方式发生从线下到线上的重大转换。后疫情时代,我们将面临教育理念、教学平台、教学方式、教学关系的全面变革。”赵凌云介绍,截至目前,华中师范大学实现线上教学1293门,线上教学课堂3362个,开课率达到99.1%,参与任课教师1392人,参与学习学生14901人。该校还整合相关学院与科研资源,组建了人工智能教育学部,以提升学校推进疫后教育变革、推进教育技术创新的能力。
黄荣怀表示,要重新定义大学的形态,改变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要通过新技术变革教学法,整合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缩小学生群体的成就差距,形成以个性化、情景化、数据驱动、新教育生态为基本特征的智能技术变革教育。
疫情后企业需要全新的人才
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终都是为了人才培养。国务院参事、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汤敏在报告中抛出了“后疫情时代大学如何为企业培养马上用得上的人才”的新课题。
在汤敏看来,大学生就业难,疫情后就业更难,后疫情和疫情后,国内外市场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国产业要快速转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巨大变化,疫情后企业需要全新的人才。
汤敏表示,应对新的形势、新的变化,应该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来对接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大学生应如何做好准备;高校应如何为企业培养马上能用得上的人才。
- 上一篇
打开考研变革窗口,云复试应从“救急”走向常态
考研复试结束了。退出视频会议时,考生王鑫(化名)感慨,长时间的“鏖战”终于画上了句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研究生复试时间较往年推迟了一个月左右,而且形式也大为不同。4月中旬,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通知》,指出复试“可采取现场复试、网络远程复试、异地现场复试以及委托其他高校复试等方式”。多样化的复试方式,给了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有专家指出,通常说,招到合适的学生办学就成功了一半,能否有效抓住和利用这个招人机会,完全取决于每所高校自己。虚拟考场审核一样严格王鑫是考研大军中的
- 下一篇
课从“云”中来:互联网改变着西藏的教与学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2020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提出,把网络短板补得更扎实一些,把信息基础打得更牢靠一些。本版今起推出“解码·网络扶贫”,聚焦西藏、江西、贵州三地的网络扶贫实践,“互联网+教育”给雪域高原输送了优质教育资源,“农家书屋+电商”充分激活了江西寻乌的基层文化设施功能,“文创产品+直播”为贵州铜仁的产业转型打开新思路。作为重要基础设施的信息网络,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编 者“线上授课,能行吗?”几个月前,看着屏幕里上海援藏教师姚雪青的直播课,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