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构建区域智慧教育新生态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使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需求和前进方向。智能技术为本轮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注入了动力。智慧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智慧型人才的培养。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实现人机协同、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支撑。在日前举行的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区域智慧教育新生态论坛”上,来自宁夏“互联网+教育”全国示范区、首批8个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的10余位厅局级代表围绕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教育教学模式转变和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等核心问题,分享了区域教育治理经验和典型案例,提出了发展智慧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
宁夏教育厅王建平副厅长:“互联网+教育”引领宁夏教育高质量发展
宁夏紧紧抓住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机遇,将“互联网+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教育治理的全要素、全流程之中,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打造全区统一的省级教育云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宁夏教育云平台集成学校教学应用、资源共享、网络教研、学校管理、学生学习、家校共育等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制定了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技术规范,打通了宁夏教育云和第三方平台的对接通道,实现了一处登录、处处使用。营造了公平、开放、包容的宁夏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新生态。
精心推进三个课堂的应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制定《宁夏中小学在线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指南》,明确了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组织形式、应用模式和考核办法,依托宁夏教育云建设在线教育互动平台,统筹推进全区中小学校线上结对共建,组建校际联盟和发展共同体,形成了“1个轴心、四条发展链”应用模式。
融合创新,探索形成“互联网+教育”条件下教育教学新模式。示范区建设以融合应用为抓手,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宁夏教育云平台资源为载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主导,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推动“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示范区建设成果凸显,确保疫情下在线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疫情防控期间,搭建了电视空中课堂、宁夏教育云平台空中课堂、学校网络空中课堂等三个平台,各市、县(区)利用在线课堂,开展直播教学,满足各地不同教材、不同学情的教学需求;普通高中利用直播课堂,一校一案制定线上教学计划,由学科教师对所带班级学生开展线上授课和辅导;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通过教育云、慕课等平台,选择适宜的组织形式开展直播教学或录播教学;家长和社会公众通过教育云心理辅导课程,缓解疫情期间的焦虑情绪。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周玉玲主任:统筹推进,智慧赋能未来教育
东城区一直把新媒体、新技术作为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有效手段,以数据为驱动,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服务新模式,构建开放终生的个性化教育生态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布局未来教育。以新思路、新技术打造开放协同、精准感知、可选择、可持续的智慧教育环境,全面推动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
“数据大脑”建设奠定智慧之基。全力打造东城区教育数据大脑,以数据治理推动教育治理创新,全面汇聚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三类教育数据,深度集成、可信监测、规范管理、安全应用,形成了一套结构清晰、初具规模的综合教育数据资源体系及教育数据的汇聚机制,实现教育数据与市教委、区教委以及下属各个教育单位的贯通共享。
课程创新助力核心素养落地实践。东城区建立青少年教育学院,为区内近14万师生提供在线的课程服务,统筹开展各类综合性整合课程、人工智能课程、研究性课程、网络学习课程、跨学科课程,实现学生跨校、跨学段学习,探索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与实施。
教学模式创新打造现代深度课堂。探索基于新课程网络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开展翻转课堂、微课堂探索,推进传统与新颖课堂深度融合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常规纸质作业及测试的数据化处理,为教学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为学生提供可视化学习水平的监测报告,推动教师精准教学与学生个性化成长。
数据智能推动多元评价快速发展。通过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学习平台,搭建实时动态的学业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区级教研员、骨干教师对知识元进行抽取、知识元关系挖掘进行加工并建立试题库,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全面、实时、动态地数据采集,对实时认知状态进行诊断、量化、分析,形成对学生的跟踪监测。
个性化资源渐成区域教育内生品质。依托东城数字资源平台,构建数字教育资源汇聚和共享通道,形成了市、区、校三级协同的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借助北京市公共资源平台,将录制好的初、高三的复习微课,共享到数字教育的共享交换工程专栏,供学生们使用。
人工智能教育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广泛开展针对信息技术教师人工智能课程相关培训,成立了东城区青少年信息素养学院,与中科院等机构合作编制了人工智能课程,多所学校开设了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创新课程,培养学习者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治理能力提升渐成首都标准。数据体系建设与资源体系建设显著提升了东城区实现高质量、现代化教育发展的综合治理能力。面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提供基础数据档案,面向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数据,保障全区教育信息化数据运营标准统一,营造未来教育新生态的服务体系。
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局李明局长:探索智慧教育新道路 构建区域未来教育新体系
强化政府行为,创建持续发展新环境。市县两级政府成立了智慧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制定了联席督导会议机制,建立了网络安全保障制度,确保示范区创建的顺利开展。
立足应用驱动,构建持续发展新机制。坚持以应用为导向,试点先行,由点及面,凝聚合力抓统筹。市县两级教育部门整合基教、教研等科室职能,成立智慧教育协同发展中心,通过名师联盟、区域研讨、定期辅导、交流展示等,有序开展各项工作。智慧教育推动工作已列入了市县两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的内容,采用项目考核、量化定制的综合评价办法,稳步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
聚焦融合创新,打造持续发展新生态。重构“学生为中心、数据为支撑、探究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积极推广学案导学、问题探究、拓展升华等一系列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新模式;重构开放、多元、融合的数字资源建设新途径,采用自建、共建、平行、购买、共享等方式,动态建设市、县、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体系;重构全过程、多维度、智能化的教育评价新体系,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与市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数据的互通,对教育教学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与分析,为学生未来生涯规划和学校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提供数据支撑;重构“个性学习、精准供给、人机交互”的智慧校园新形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设备,开展智能一卡通、AI智慧课堂、学习测评与分析等,为学生精准画像;重构高速传输、数据互通、立体架构的智慧教育新环境,城域网建设采用APv6技术,依托企业云平台建立相互融通的市、县、校三级教育云空间,做到各类数据伴随式收集、分区块整合和集成化管理;重构立足实践、分类培训、统一认证的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新机制,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
寻求转型突破,拓宽持续发展新思路。在教学应用上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人人通教学实验,异地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教研应用上积极推进专题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大力推广网络教研模式。在管理应用上重点抓课程选排、教学评价、智慧办公等,实现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过程精细化,教学分析及时化。实现教学方式、服务模式及管理方式变革,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元学习方式转变、从单科教学向跨学科教学转变、从学科分数排队向综合素质评价转变。构建慧教育新生态,促进教育领域系统变革,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恽敏霞局长:探索数据驱动下的大规模因材施教
闵行区提出智慧教育示范区“以数据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最合适的教育”的建设目标,创建方案由信息化应用、教育云服务、现代教育治理、数字校园和公共服务体系五个部分来组成,其中以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应用全覆盖为基础,以支撑个性化学习的教育云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提供精准服务为体征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为纽带,以面向未来的数字校园建设为载体,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为保障,形成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持续发展的机制。
智慧教育建设中构建了“一个平台”,研发了“两种助手”,为五个人群提供“五类服务”,最终实现“八大场景的应用”。
“一个平台”就是教育云平台,以认证中心、数据中心和业务服务中心为核心,实现区域教育“统一接入、统一认证、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防护、一网通办”的云服务平台。
“两种助手”是开发为老师提供的助教(TeacherGo)和为学生提供的助学(StudentGo),TeacherGo以一个教师的教案为基础,对教师的教学资源做汇聚、筛选,逐步实现个性化推送。StudentGo以学生的课程表为基础,根据不同年龄段获取的知识种类不同,学生认知习惯、学习习惯、教育模式的不同,设计了4种不同版本。目前正在开发家长助手,助力未来家校共育。
“五类服务”是面向不同类型用户,开展业务整合和数据融合,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和市民,提供匹配需求的服务供给,加强移动互联化应用,提升用户体验,促进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八大场景应用”是指通过未来学校的建设,对八大主要教育教学的场景做研究,整体重构学校的智慧学习环境和知识服务系统,聚焦课堂教学、适性学习、课程选择、校园活动、社团参与、社会实践、家校互动、学科实验等业务的场景,把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各项业务之中,升级教学云、教师云、学生云、家长云的应用服务,改善服务供给和用户需求的匹配度,提升用户的应用体验。
计划到2022年,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区域个性化学习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区域的治理能力显著提高、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显著提高、信息化支持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武汉市注重市级统筹,全市一盘棋建成了“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基本形成了人人皆可学、处处皆可学的教育生态。
智慧教育环境提升行动。高水平建成覆盖全市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大幅升级学校网络核心设备。建成武汉教育大数据中心,统筹全市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遵循统一标准、集中存储、集约控制、高效利用的原则,制定全市统一的数据采集管理监测标准,打通数据壁垒,强化网络及信息的安全管理。
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行动。打造新时代高水平的教师学生和管理队伍,研制武汉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规范和标准。绘制全市各区师生信息素养地图,开展基于数据面向过程的师生信息素养发展的水平监测及干预,提升师生信息意识与思维。
中小学的课堂革命行动。以减负增效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抓手,推进中小学课堂教育。依托武汉教育云平台和智慧课堂教学环境,推进线上线下一体、课内课外衔接的混合式教学,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实践,推进智慧课堂建设
资源供给型模式创新行动。创新资源的供给方式,建立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为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版权保护机制,实现按需选用、按用付费、优胜劣汰、开放共享、协同服务的模式。
数据驱动评价和实践行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拉的全面发展,实现大数据支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现多元化、过程化、立体化、数据化的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情况,科学全面评价学生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纳入评价范围,引入智能化的测评技术和系统,探索部分科目的实现机考。
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构建高度敏捷的教育政务系统,以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为依托,教育大数据中心为基础,打破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彻底消除信息数据的孤岛,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教育决策和管理。基于教育大数据中心融合校园的管理数据、师生动态数据、政务系统数据和社会相关行业,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支撑科学的决策和管理。
湖南省长沙市教育局缪雅琴副局长:空间赋能,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长沙以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为契机,以深化和创新学习空间应用为切入点,着力构建融合创新、交互共享的智慧教育体系,重建教育新生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在变革中实现创新发展。长沙通过深化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与应用,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新冠疫情期间,100多万长沙中小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居家学习,成功地实现了“停课不停学”,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重构智慧教育新环境。通过构建市(区)级、校级、年级、班级和个人空间五级应用,空间汇聚智能化教育助手、教学工具、教学资源等,赋能教育教学。并建立智慧校园建设标准,以空间为纽带构建智慧校园管理体系,实现智慧教育的集成应用。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构建资源准入、资源汇聚、版权保护、积分激励、资源评价、按用付费、市场运营、协同保障等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创新教育资源多元供给,利用空间汇聚、自建、共建优质教育资源,形成长沙特色资源,服务师生个性化教与学的需求。
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空间赋能教师教学,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教学助手深化课堂教学变革,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实现规模化培养与个性化培育相结合。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个性化教与学系统”,伴随式采集学生实时动态数据,挖掘数据价值,构建以学习者为核心的学业评价体系,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 疫情期间,长沙依托以网络学习空间为纽带构建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初步实现时时可学,随处可学。通过空间建设网络联校专递教学,名师、骨干教师远程直播课堂、双师课堂,让农村、边远地区的孩子与发达地区的孩子享受同样的优质师资,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汇聚学生成长大数据。空间实时记录学生成长过程,整合课堂教学、在线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和体质健康、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等应用系统,实现单点登录、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智能汇聚学生成长数据,形成长沙教育发展指数,指导长沙教育的发展。
创新教育评价模式。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下的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共同体项目研究,基于空间,区域、学校、教师、教研机构、技术部门共同探讨综合素质评价,师评自评互评均在空间实现。积极探索“以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 的增值评价, 挖掘已有教育大数据, 探索构建立体多维的测评体系,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虚实结合,推进未来学校创建。以空间为基础构建虚拟学校,虚实结合,服务学生泛在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推进未来学校的创建。
广州市教育局市管一级调研员林平教授: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区域智慧教育新生态
以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了“学生成长阅读平台”,开展全市智慧阅读实验,以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阅读素养。实施智慧教学,以“智能教学系统”支撑智慧课堂,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融合,探索并推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先进经验。探索智慧评价,构建以生为本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以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业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建设优质教育资源体系,优化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构建广州特色优质教育资源体系,打通各层次、各类型资源,开展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推广。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依托教育集团核心校与成员校,开展集团内教研联动、课程共建、教学共享、文化共融,按照集团内-集团间-全市学校的路径,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市辐射。开展互联网+精准帮扶,向对口帮扶的贵州、新疆、西藏、甘肃、四川、陕西、重庆等13个地区免费开放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优质教育资源。
建立数据驱动的治理体系,制定全市教育大数据发展规划,以“全市一盘棋”的思路建设教育大数据平台,部署了学生、教师、学校等基础数据库,打通了部、省、市、区级教育数据采集链路,按照“数出同源”原则,基本构建起“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教育生态数据基础。开展教育大数据主题分析,已开展智慧阅读、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校车动态监测等主题分析。以大数据手段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精准推送教师教育课程,实现智能化感知培训需求、精准化推送培训资源、个性化服务培训手段、一体化融合培训。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朱世军副局长:智慧示范,治理先行
武侯智慧教育建设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沿着革新体制、升级环境、变革教学、改进评价、创新治理、优化供给六位一体的建设路径稳步推进,促进智慧教育新生态革新,教育服务样态转型,教育治理形态升级。
武侯将教育治理作为切入点,引领观念转变,破除机制障碍,通过数据中心建设,促进数据融通,为教育服务模式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创新提供保障。通过教育大数据的整合与融通、流动与运用,建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型和应用场景,实现“用数据对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的现代治理新模式,最终发展成为区域教育决策指挥的“大脑”和教育智能治理的“发动机”。
数据中心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武侯政务云+云部署的模式,为数据计算和资源存储提供保证。二是通过跨领域、跨平台的数据融通+实时物联设备接入,保障了数据多维度和完备性。三是建立具有实用价值的数学模型和应用场景,为数据应用服务设计科学合理的算法。
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成了“武侯智慧教育数据中心”和“全域教育基础数据库”;开发了4个教育智能治理场景应用;融通了3套教育应用系统数据;实现了区、校两级治理数据的试点对接。到2022年在“数据库”基础上构建“数据中台”和“应用中台”;新增4个教育智能治理场景;融通20套教育应用系统数据;试点学生数据画像;实施学习场景“一卡通行”。到2023年,融通45套教育应用系统数据,以应用场景为依托进行智能治理的流程再造,实现“数据中心”多维度、跨领域、常态化融合;完成治理形态和大数据研究成果的实时对接。
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夏韶华副局长:“千年大计,教育先行”
雄安是一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化新型城市,雄安新区将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坚持高标准、高定位,逐步改变雄安新区的教育生态,实现雄安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全龄化、智能化学习的需求。
雄安非常重视加强智慧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为明确雄安新区智慧教育发展的发展目标、路径和任务,有效推进雄安新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工作,根据国家及省级文件要求,围绕信息技术领域重大发展战略,结合新区教育发展定位,发布《雄安新区智慧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科学谋划未来教育智慧发展样态,通过制定新建学校基础设施智慧标准、创新雄安新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式、谋划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智慧教育的项目、积极推动雄安新区智慧云平台、大数据中心建设等举措,努力营造多元、开放、共享的教育协同发展生态。(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 通讯员 岳丽杰)
- 上一篇
过半受访者坦言学习长期但不系统 看视频是最常用方式
制图:周易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自主、长期、系统的学习,在某些领域成为技术高手、意见领袖等达人。但也有人抱怨,自己抱着学知识的心情,上了不少网课,关注了不少博主,最后却感觉没什么收获。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兴趣和好奇心是受访者学习的最大动机。看教学视频是受访者使用最多的学习途径。53.7%受访者坦言自己的学习长期但不系统。兴趣和好奇心是受访者学习的最大动机林菁今年31岁,是一家护肤和彩妆网店的店长,同时
- 下一篇
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
日前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数据来自“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课题组对全国7~18岁的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在使用设备方面,手机仍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设备,超过80%的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随着智能家居和人工智能设备的发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