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让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师资
近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智能教育大会在西安召开,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对全国智能教育政策引导、前沿技术引领以及产品应用转化落地等展开探讨,进一步探索智能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认为,智能教育是依据大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计算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科倾向、思维类型、情感偏好和能力潜质,按照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科学实施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培养和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他表示,人工智能是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有效手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广泛应用,将改变教育的时空场景和供给水平,使规模化前提下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教育成为可能。当前智能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将促进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建构和能力素质提升的转变,同时缓解贫困地区师资短缺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人工智能赋能学校将改变办学形态,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校的服务水平,形成更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将改变治理方式,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资源配置的精准化,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表示。
不少专家都对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充满期待。“有了‘IN课堂’的智能作文批改系统,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师资。”周建设以会场展出的一款智能产品为例介绍说,该产品只需通过“上传—批改—评价”的简单步骤,2秒内人工智能助手就能针对提交的中文作文给出精细的批改和评价。在一些偏远山区的试点应用显示,学生主动性显著增强,作文水平大幅提升。为此,本次大会专门启动了“智能教育扶贫扶智”公益行动,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学会、IN课堂、爱家校、京师妙笔等联手向贵州、广西、甘肃、宁夏等地捐赠系列智能教育产品,让更多孩子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智慧成果,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实现更加多元、更加精准的智能导学与过程化评价,促进人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认为,人工智能学科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形态发展,都给教育和学习带来一系列挑战,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合作,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和更高的历史站位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合理规划智能教育发展路径。
- 上一篇
河南将实现中小学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
为全面提升学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今年年底,河南省中小学食堂将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到2022年底将扩大覆盖到其他学校食堂。据悉,今年起河南省教育部门联合市场监督、公安、卫健委等部门开展了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并全面推行学校食堂“明厨亮灶”。“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通过将视频信息接入学校或教育部门网页、App以及第三方平台等方式,使学校负责人和食堂管理人员可随时发现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学生家长也可借助“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参与学校食堂监督。此外,河南规定各类学校要建立学校相关负责人陪餐制度,
- 下一篇
2020年广西高校IPv6推进工作会召开
11月13日,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IPv6推进工作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教育信息化管理处处长魏莹莹,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技术和信息化中心主任肖荣亮,CERNET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马严,CERNET华南地区网络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陆以勤,清华大学教授张轩,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姜开达,赛尔网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晓东,广西大学信息网络中心蒋华,广西民族大学网络与信息化管理中心吴骅,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网络管理主任雷运理,以及全区80多所高校信息化部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