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培养未来人才——2020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观察
“目前在读的中小学生正是10年、20年后劳动力市场的生力军,我们要积极谋划未来教育,让孩子们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好生活和就业的准备。”在2020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高级别对话中,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把视角对准了未来教育背景下如何定义和培养智能时代人的核心素养这一议题,而这也是本次会议的一大焦点。
在郑富芝看来,人工智能时代社会需求无疑会发生重大变化,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学校教育要关注这些变化趋势,回应新要求,明确未来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郑富芝认为,适应智能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必须从现在起,着手构建相应课程教材体系,推动教学改革,切实转变学校人才培养方式。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重构课程体系。适应智能时代各种变化与挑战,必须围绕智能时代对人才各种素养要求重新架构课程,将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有机统一。二是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遴选教学材料。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丰富教材种类,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三是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智能设备,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课堂学习与场馆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创造更加适合每一个学生所需的教育。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评价改革将成为智能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对此,郑富芝说,要更新评价理念,创新评价方式,并改进督导评估。“要强化核心素养导向,从学科知识考查转向素养测评,注重考察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价值观践行情况。强化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将评价嵌入学习过程,为学生成长建立反馈调节机制,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强化多样化评价理念,多把尺子衡量人,鼓励学生探寻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克服同质化倾向。”
在高级别对话中,阿联酋教育部部长哈马迪分享了阿联酋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该战略不用考虑学生所在的地理位置,就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方式,让教育惠及更多学生,以此做到更加包容更加公平的教育”。
在克罗地亚科学和教育部国务秘书弗兰妮卡看来,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制定课程和教材,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创新,进而推动学习和拓宽教育机会。“我们要把人工智能在教育中进行更多的应用,让学生为未来做好更好的准备。”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正处于人工智能教育实施的初期。高级别对话中,埃塞俄比亚教育部长莫库里亚介绍,埃塞俄比亚有几万所中学,其中只有少部分学校能够联网,网速非常慢。“在数字转型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是谈不上人工智能教材的编写和应用的,这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
“人工智能教育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必须要做而且要尽快去做,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我们要加快基础设施开发,加大师资培养力度,让更多人借助人工智能获得高等教育。”南苏丹高等教育、科学和技术部部长昌松说。
在人工智能教育层面,斯洛文尼亚教育科学和体育部部长里布西建议,各国共同开展合作性研究,共同利用好资源,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共同采取更多的战略和行动,甚至包括在开放性教育资源方面推出立法。(本报记者 于珍)
相关内容:
>>2020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在北京举行
>>陈宝生出席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
- 上一篇
我国职业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每年培养千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本报北京12月8日电 (记者张烁)记者从8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2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介绍,目前,全国共有职业学校1.15万所,在校生2857.18万人;中职招生600.37万,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70%;高职(专科)招生483.61万,占普通本专科的52.90%。累计培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毕业生54
- 下一篇
世界慕课大会12月9日-11日在清华大学开幕
技术助推教育突破时空限制,课堂形式开启深刻变革。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大学教育面临新机遇、也伴随严峻挑战。疫情严重地区的大学校园,面临运作困难、学生无“学”可上的现实困境,多种因素进一步拉大了教育的“贫富差距”。如何跨越知识共享的壁垒?全面在线学习需跨越哪些困境?未来大学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样子?……这些都是疫情给每个大学的命题。在此特殊时期,中国高校积极应对,与全球大学分享在线教育经验,携手面对挑战。2020年12月9日-11日,清华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将共同主办以“学习革命与高等教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