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培育多元的管理信息化生态
今年3月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准确抓住了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问题,系统性提出了加强统筹协调、供给模式改革、提高数据管理水平、促进管理服务流程再造和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等五项重要任务,直指问题症结,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非常务实的指导作用。
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北理工”)的管理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在各业务领域都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建立了不同规模的信息系统。
但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推进改革的阻力。如何才能有效解决系统整合不足、数据共享不畅、服务体验不佳等当前信息化突出问题,打破传统壁垒,构建新型高校管理体系?
两条线推进数据治理工作
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在于以信息化技术提升大学治理能效,其基础是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而破解高校管理信息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系统观念,加强信息化建设系统性规划。
在实践中,北理工不断加强公共业务平台和数据平台建设,通过流程整合、数据聚合,着力强化“i北理”App端和北理云桌面端两个入口的用户访问模式,有意弱化各业务系统在信息化体系中的存在感,持续优化学校整体的信息化体系。
2020年,学校制定了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着力加强项目建设统筹规划,明确项目各参与方职责,规范项目立项、招标、实施、监理、验收等各环节管理。
北京理工大学校园风光 图源官博
具体在数据治理方面,各学校均有自己的思路和模式。整体上,北京理工大学的数据治理实践主要以两条线推进。
一是全面整合学科评估、“双一流”指标体系、高基报表、专业认证等十余种数据统计需求,分析和拆解其中蕴含的基础数据项,在全校各单位开展数据确权,明确各数据项的归属部门、同步方式、更新周期,以此不断完善学校核心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目前经过两轮数据确权,已经初步形成了500余张表格几千多个字段的数据资产目录。
二是以教师工作量考核、研究生奖学金填报、职称评审等具体业务为抓手,通过一站式填报平台的实施,减少师生个人信息重复填报,切实为师生办了实事,同时逐步累积、沉淀经过了清洗和审核的数据。
这两条线一条从理想目标出发,另一条从实际需求出发,我们计划通过2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两条工作线重叠,最终达成各类统计需求数据与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数据完全匹配。
2021年,北理工将制定出台学校数据资产管理办法,把数据作为资产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此外,学校非常关注《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这一国家标准,一直在对标各能力域的要求推进数据管理的规范化,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学校数据管理能力至少能够达到量化管理级水平。
“一网通办”务求实效,未必量大面广
“十三五”以来,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成果显著,各级各地“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正逐步形成一体化,“数字政府”建设已进入全面提升阶段。
互联网科技公司凭借技术与资金优势,将智能算法、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分析用户喜好、精准推送信息、增加平台粘性,不断提升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能力。
与之相比,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却很难让师生感受惊喜和变化,似乎一进校门,信息化发展水平就倒退十几年。
如何快速提升学校信息化的个性化服务能力,深入推进“一网通办”?
北理工主要的着力点是通过移动和桌面两个统一入口,实现个人相关信息和服务事项的聚合,打造师生方便、易用的个人工作台,减少网站和页面的跳转,减少数据重复填报。
我们需要认识到,高校信息化建设与政务信息化、互联网企业之间存在的包括动员能力、人员与经费投入等多方面的差距。
在相对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务必紧密围绕和支撑学校的核心工作。
例如,疫情发生后,北理工信息化团队集中力量应对线上教学需求,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将“乐学”(基于Moodle的教学平台)、云录播平台、教学管理系统充分整合,打造出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管理为一体,支撑MOOC和SPOC等各类教学模式的“延河课堂”,实现了所有教室课堂教学在线直播、全程录制,并支持随堂测验、作业、考试等各类教学过程管理,成为近年来学校信息化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标志性成果。
“延河课堂”
在校务服务体系方面,北理工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不断加强公共业务平台和数据平台建设。
目前简单的流程基本上都实现了聚合,而更复杂的流程因为根植于各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中,反映的是业务部门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很难通过打通数据、连接系统在“一网通办”的平台上实现,也即进入所谓的“深水区”。
然而,“一网通办”没有所谓的最佳实现路径,单纯为了追求“一网通办”的数量和覆盖率并不切合实际,要根据不同业务分别研判对待。在切实方便师生办事的同时,应以提高管理与服务效能为最终目标。
转化学校智力优势,培育多元应用生态
过去二十年中,以管理信息化为初始目标的应用建设,已逐渐成为广大用户群体多价值实现的障碍。大量非管理方面的刚性需求缺口未能满足,许多应用已在向“互联网”过渡。
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导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提供服务,培育多元参与的应用生态成为今后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必然趋势。而推进多元参与的应用生态建设也是北理工“十四五”期间重要的工作内容。
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如果仅凭学校一己之力,很多想法都无法实现。因此,想要步子落得更稳、走得更远,应积极鼓励企业的参与。除了技术支持企业的参与,在平台融合、师生需求达成等方面也应建立校企联动和多方协调运行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2020年8月,北理工与企业合作启动了“北京理工大学信息服务专员项目”(以下简称ITS项目)。在该项目中,企业派驻人员在网络信息技术中心老师的培训下成立了ITS服务支持团队,团队服务专员在完成培训后直接入驻相关学院和管理部门。
将IT服务人员下沉至各学院和单位,零距离解决各类IT故障、响应师生信息化需求,提供涵盖网络故障排除、信息系统使用支持、各类办公设备及电脑的故障检修、咨询和维护等服务,打通学校IT运维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广大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这项工作如果仅由校内信息化人员推进,是很难完成的。
此外,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
首先,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行业圈子相对较小,领域划分也比较明显,财务、教务、科研管理、“一网通办”、网站群等每个领域可能只有十几家公司,规模化企业更屈指可数。
其次,学校拥有海量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用户数据,出于安全考虑,部分核心业务不能完全交给企业。
因此,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的学校,如何把智力优势转化为信息化建设能力优势,是学校未来几年需要不断探索的内容。
比如探索成立以学校信息化建设为主题的学生实践基地、联合研发中心等,推进学校与重要战略合作伙伴的深层次合作;健全脱敏数据和应用接入的授权体系,开展“i北理”App小程序开发竞赛等,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生态。
增强自身信息化建设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学校信息化队伍建设,目前这方面的短板已成为制约国内高校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有些问题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很难解决。因此,应在认清事实的基础上,摆正学校信息化工作队伍的定位。
北理工一直努力打造两支队伍,一支是网络信息技术中心的专业技术队伍,这支队伍人数并不多,所以自身的开发工作主要聚焦学校公共平台建设,比如学校的微信企业号接入平台、统一支付平台,以及基于开源软件构建的开发运维体系等。
另一支队伍是各部门、各学院的信息化专员队伍,该队伍非常了解所在单位的管理流程,信息化办公室通过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这支业务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提高其以信息化思维审视业务的能力。
作者:康慨(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化办公室)
责编:项阳
- 上一篇
宋强:走出高校数据治理围城
我们低估了高校数据治理结构的复杂性,对所面临挑战的难度定位偏低。高校校园表面上呈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园区,但实际上,是多个管理体系的浓缩。可以说,高校就是一个高度体系化的城市。今年教育部第13号文件《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和第14号文件《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等文件的出台,为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其中,13号文件明确提出:■ 到2025年,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信息系统实现优化整合,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 数据实现“一数一源”,数据孤岛得以打
- 下一篇
“全球IPv6发展与展望”研讨会暨IPv6互联网名人堂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2021年6月20日,由全球IPv6论坛主办的“2020-2021全球IPv6发展与展望”研讨会暨IPv6互联网名人堂颁奖仪式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近百位业界领袖、主管部门领导、行业专家出席本次会议,共议全球IPv6技术的融合发展与创新趋势,聚焦IPv6产业的规模部署及生态构建,推动全球IPv6商用部署步入新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同应用 推进全球向纯IPv6迁移会上,全球IPv6论坛主席拉提夫·拉蒂德通过远程接入带来“2020-2021全球IPv6发展总结与展望”的分享,对全球IPv6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