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涛:推进高校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
教育管理信息化应以人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了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
《通知》该如何解读?对高校管理信息化工作有何指导意义?《中国教育网络》杂志就该话题采访了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主任何海涛。
何海涛表示,《通知》主线清晰,方向明确,从如何加强管理和如何推动建设两个方面进行设计,更具实践性和指导意义。
他认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强化管理与服务相融合,统筹部署推进。
何海涛 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教育管理信息化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何海涛:以前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大多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是就建设系统而建设系统,在支撑人才培养等大学的主要职能方面发力不够。
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围绕人才培养及服务的主要目标进行系统化的考量,以更统筹的方式进行全面部署。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高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一直以来存在哪些问题?
何海涛:高校的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单纯的满足业务功能,而应从整体设计、体制机制、技术要求、数据驱动等维度进行综合考虑。
就现在高校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不仅在整体规划上缺乏顶层设计,而且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上也缺乏多业务场景的设计。
二是建设的体制机制上缺乏技术与业务的融合。一直以来,高校的管理信息化建设由业务部门或技术部门来主导进行。
但是,单纯由技术部门主导往往会造成业务端的需求匹配度不高,而由业务部门主导则降低了技术部门的参与度,使得整个系统的建设只能满足单一部门,横向协同不足。
所以,探索由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合作的“双主导式”路径,实现技术和业务的融合及系统建设的一体化,是中山大学在“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尝试。
三是在技术层面上需要更强的系统化和集成性。高校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逐渐转向平台化和服务化,这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信息化建设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来说将是一次自我突破和挑战,也是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四是在数据层面上要发挥枢纽和驱动作用。以前高校管理系统都是围绕业务功能来做,数据居于从属地位。
但是在未来的系统设计中,不仅要建立业务的横向协同模型,还要建立数据的共享交换模型,以持续完善教育数据管理体系,推动教育统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协同联动,促进数据的开发利用,最终推动教育科学决策、精准管理和个性服务。
个性化服务蕴含在公共服务之中
《中国教育网络》:教育部在今年3月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您认为相较之前有哪些区别,突出了哪些变化?
何海涛:《通知》的主线更加清晰,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责任分工、保障体系上更具有指导性,不是简单地从管理者视角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指导。
而且还从建设者的视角出发进行考量,将管理与服务融合,相较于之前有很大进步。并且,《通知》以较小的篇幅将不同的教育体系、直属单位等都容纳在内,且都能在通知中找到对应的分工及责任,这点非常难得。
《中国教育网络》:《通知》提出“服务个性化”水平全面提升,您如何理解“服务个性化”?
何海涛:教育管理信息化所提供的服务是普适性的公共服务,个性化服务实际上是蕴含在公共服务之中,也属于基于平台提供的群体性的服务,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针对某个人的服务。
比如中山大学在系统中增加教师上课提醒的功能,对于教师本人来讲是个性化服务,但是对于系统功能的建设来讲还是属于普适性的服务,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信息化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平台化,通过集约的方式提供所谓的“个性化”服务,所以在对服务的挖掘上还需切中服务盲区。
《中国教育网络》:数据孤岛是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痼疾,也是阻碍协同治理的重大问题,您如何理解数据孤岛?
何海涛:当前的“数据孤岛”有了不同的内涵,变得更加复杂。
之前所说的“数据孤岛”主要是指“连”的问题,是由于缺乏技术支撑而无法实现系统间数据的互连互通造成的。
而现在所说的“数据孤岛”主要是“用”的问题,是指在部门间在数据的协作层面如何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使用。
比如说人事系统已经更新了人员基础数据,也交换到了数据平台,但是在别的系统中还没有充分信任数据平台和实现数据的同步更新。如何通过系统间的整合及协同治理发挥数据的驱动作用,实现“用”的良性循环,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未来中大”开启数字化转型
《中国教育网络》: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当前学校的管理信息化发展情况?
何海涛:中山大学在实现由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探索上做了以下努力:
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学校校园网出口带宽实现了倍增,总带宽达32Gbps,师生个人可用带宽达12Mbps。
无线校园网覆盖全校230栋楼宇,无线接入点2.7万个,无线上网终端达7万部。学校数据中心机架数达80个,CPU核数1500个,存储容量L5PB。
二是信息系统建设形成合力。利用认证平台、消息中心、统一门户、网站集群、支付平台、地理信息GIS平台等公共平台完成了对主要业务系统的新建、重构与升级,形成了8大核心系统群。
三是数据治理工作取得突破。目前数据平台共有280个主题列表,实现人力资源、教务、财务、公房、校园卡、校工会等76个业务系统数据打通,为实现校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四是科学决策支持作用凸显。深化数据赋能建设,建立了大数据PaaS平台,启动决策支持应用建设。
面向学校“院办校”需求,开发“可视化大屏”支持应用,对院系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分析,辅助院系管理决策;面向“疫情防控”需求,开发“健康填报结果分析”决策支持应用,及时跟踪掌握师生健康状况等。
五是网络安全保障成效显著。将学校360个各级各类网站纳入网站集群管理,网页篡改、系统入侵、信息泄露等网络安全事件由2014年的约70起减少到年均不到20起,近5年未发生重大网络安全责任事件。
六是服务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为了让师生在三校区五校园都能享受无差别的服务,学校启动了大学服务中心和多校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前,五校园USC实体大厅稳定运行,支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窗式”服务模式,不断优化业务流程。
中山大学 图源官网
《中国教育网络》:中山大学未来将有哪些举措继续推进管理信息化工作?
何海涛:中山大学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未来中大”数字化发展的新理念,开启学校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业务应用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一个智慧化、泛在化与生态化的数字化大学。具体可以表述为:
一是突出智慧化。将基于“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慧教学新空间,建设全面开放的课程中心,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
同时,未来中大将明确校园各管理与服务机构的“权限赋予”和“责任界定”,实现管理体系的高效协同,重塑智慧决策新机制。
二是突出泛在化。将进一步推进“物理大学”与“数字大学”的“孪生融合”,为师生带来深层次、无感化与沉浸式的交互体验,提升用户获得感。
同时,进一步优化元数据管理,提升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强化数据治理内容,推进数据驱动的一网统管。
三是突出生态化。将基于大湾区“科-产-教”的创新教育生态,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科研积累,联合产业方与企业方,搭建产业联合实验室,部署科研云平台,打造信息化联盟,优化科研成果转化体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作者:王世新、徐鹤
责编:项阳
- 上一篇
如何利用信息化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1]中,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荐校园的信息化变革”的战略任务[2]。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对高等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让“师生少跑路,数据多跑腿”,不断优化业务流程,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更便捷的应用和服务[3-5]。近年来,信息化应用的
- 下一篇
人工智能让我们变得懒惰?
我们可以防止AI让我们变得懒惰。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通过了解AI来掌握技术的局限性,并且要有足够的主动性和好奇心来学习如何改进和增加更多的价值。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现在,有些人醒来时,房间的灯会自动打开,室温也会自动调到其喜欢的温度。在此之后,他们开始与诸如数字助理和物联网门铃之类的工具进行交互,甚至有为其编写电子邮件的自动化服务。由于COVID-19的流行,自动化技术也在企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根据德勤(Deloitte)对机器人和智能自动化的研究,目前全球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