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杨红波:信息化部门应去技术标签化,以需求为导向顺势而为

2021-08-04 18:24:09教育热点
高校信息化建设应该以需求为导向,顺势而为,随需而动。在疫情中,信息化成为了保障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纽带。疫情在给全球带来重创的同时却给信息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利用这次机会,也成为了信息化工作的挑战。虽然现在很多公司能提供关于云的管理服务软件,但是面对高校大量的个性化需求,高校的教育管理系统如何实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建立具有本校特色、满足各方需求的校园管理软件是当下校园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发展,高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也应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突出以“人”为中心,在继续完善校园管理体系的

  高校信息化建设应该以需求为导向,顺势而为,随需而动。在疫情中,信息化成为了保障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纽带。疫情在给全球带来重创的同时却给信息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利用这次机会,也成为了信息化工作的挑战。

  虽然现在很多公司能提供关于云的管理服务软件,但是面对高校大量的个性化需求,高校的教育管理系统如何实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建立具有本校特色、满足各方需求的校园管理软件是当下校园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发展,高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也应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突出以“人”为中心,在继续完善校园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推进学校在数字空间、教师教育教学上的改革,实现教育信息化由1.0向2.0跨越。


杨红波 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由疫情引发的底层数据治理

  2020年疫情期间,为了保障学生有序安全返校,学校的保卫、学生部门利用人脸闸机系统建立起相应的出入校管理系统。

  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部门上线的公有云小程序在进行学生返校管理时,无法定制和本地化,无法适应疫情期间的动态需求。

  保卫部门上线的专网版人脸识别门禁,粗放式大口径的入库管理,把学生、教师以及长期有入校需求的各类人员全部纳入到人脸识别系统中,致使每个数据都呈现为无有效期、无分类、无人负责的状态,以此形成的几万人的数据库遭到部分污染。

  特殊时期下的校园管理信息化如何落地,这道实体校园与虚拟校园之间的“闸机”如何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是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此,我们根据经验与需求,针对北外师生结构的复杂性,与定制化公司合作,进行需求梳理和对接,以人脸闸机系统为数据来源,将所有应用在企业微信中进行组织架构,建立起了包括“快宿通”、“学生通”、“人事通”、“教务通”、“入校通”为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涵盖了所有学校相关人员、全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地点、全部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场景,实现了人员、空间、场景全覆盖。

  疫情的突发推进了学校综合管理系统的最终落地。通过各系统间的整合及数据联动,学校综合管理系统真正地实现了从一站式到一张表。

  在针对突发疫情排查时,基于企业微信的数据链查询,北外迅速建立起信息确认系统,自动生成包括个人校内到访点在内的排查表单,方便快捷地进行用户确认,极大的提高了办事效率、准确性及用户体验。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风光

  智能教室与育人环境建设

  随着新技术浪潮下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深,传统教室所支撑的课堂形态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互联网+教育”的新常态,新的教学模式兴起,数字空间的建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应运而生。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物理学习空间的建设与改造中,音频系统、显示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信息网络及系统集成应遵循国标GB/T 36447的要求进行智能化改造,语言学习型教室应遵循国标GB/T 36354的要求进行智能化改造,电子考场建设应遵循国标GB/T 36449的相关要求进行智能化改造。

  除了以上基本功能外,高等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还可根据教学需要建设以下内容:

  一是提供多种工具和功能支持课堂内容的师生互动。例如分组显示、无线投屏、在线答题、数据分析等。

  二是支持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系统及应用的信息联通和数据融合。

  三是支持对环境实时数据采集与传输,根据教学需要和环境条件,实现教学环境中相关设备的智能调节控制。例如自然光、照明、空气质量、温度、湿度、位置等。

  1.智能教室建设方面

  就北外的智能教室建设来说,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了教师发展智能实验室等九间样板间,300人同传会议厅,150人的学术报告厅,智能演播室等。其中今年暑假期间逸夫教学楼教室将全部实现以大屏为中心的云中控、云录播改造,部分智能教室实现中英文实时同步转写辅助功能。

  我们以建设互动大屏为主,让每一间教室成为教室师生看得清、听得清、环境舒适的集录播、远程功能为一体的智能教室。

  在学校顶层规划中,北外的13类334间教室将实现建设教师发展智能实验室占2%,用于支持教师发展中心、教师评课、教改工作;以大屏为中心的智能化改造教室占80%~85%;智能研讨型教室占10%~13%,以研讨课为主,实现多屏互动、语音识别、利用各类软件进行交互。

  2.育人环境建设方面

  除了智能教室建设外,高等学校还在探索建设人机结合的新型育人环境,注重教学楼宇、宿舍等智能化环境的改造。

  数字空间育人环境的改造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身临其境的智能化用户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的满意度。学校信息化部门也应以目标为导向全程参与到教学楼宇的装修改造中。

  在实际的育人环境改造中,我们做了一些比较好的实践。

  比如在信息技术中心楼,用暖色调将教学走廊和大厅重归舒服的自然环境;

  吊顶采用开放式金属格栅吊顶,在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可反复利用布线,满足后期升级需要;

  走廊采用每一盏可编程的智能节能LED灯具,墙面没有电灯开关,除了在规定时间内按照程序开关外,还可以根据环境亮度、红外感应、声音等不同情况进行灯光自动调节;

  对楼梯杂物角进行自主学习吧台区的改造;

  教室门口和演播室门口进行明亮化的处理,全楼门锁采用可编程的电子门锁,可以使用指纹、密码、卡片、钥匙等多种工具开锁,教室门锁按照课表定时开关;

  利用楼宇回字形中间的空余室外空间,在空间顶部安装电动遮阳棚,打造绿植环绕、区域可调节的智能公共学习空间,方便师生交流。

  人工智能下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智能教育实施的关键要素,没有教师观念的转变、能力发展、素养提升,很难实现传统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跨越。

  所以为了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北外作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单位,开启了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融合的新路径,重点推进了智能教室建设、智能教育素养提升、教师发展智能实验室建设、教师大数据建设四大项目。

  1.智能教室建设行动

  学校建设了一批智能教室样板间,有效整合新技术手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智能教育环境,为教师教育教学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2.智能教育素养提升行动

  通过自建教学平台系统地对教师进行智能教育素养培训,帮助教师把握人工智能技术进展,推动教师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教师发展智能实验室建设行动

  建立教师发展智能实验室,实现教育教学的智能测评和诊断,支持教学示范、模拟教学和虚拟教研等教师发展功能,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教师大数据建设行动

  采集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形成教师大数据,建立教师数字画像,初步进行数据挖掘,辅助学校决策,重点支持双一流建设,改进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服务。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北外建成了4K广电级智能教室样板间和教室发展实验室,教师教学能力和智能教育研修平台,教师画像和教学数据分析平台,虚拟教研室,虚拟演播室等特色项目。

  通过虚拟教研、国际同步课堂等方式,支持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和海外孔子学院教师发展,开展教师同步课堂。并与科大讯飞、华为、腾讯、英特尔、外研在线等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引进了智能教学软硬件和人工智能课程,形成了《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指南》。

  当前的智慧校园发展面临着“智能爆炸”、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些传统业务都能被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的公有云服务所替代的现状,瓦解、重生、再造成为这个时代智慧校园建设的主题。

  怎样发挥智慧校园智能、智慧、智库的作用是当下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所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部门不应成为计划体制下的产物,不应拿传统的网络和电教来引导学校信息化的业务发展,信息化部门应去技术标签化,顺势而为,秉持创业勇气、创新精神、创造禀赋,尽心竭力的促进智慧校园从IT时代到DT时代的转型。

  作者:杨红波(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责编:徐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