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到“全课”,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
当前,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即为俗称的“金课”,根据教育部在2020年进行的首批国家级五类“金课”认定结果显示,与教学信息化直接相关的线上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合计3750门,约占认定总数的68%。
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催生和改变了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线上教学逐渐被重视,新的教育生态逐步被构建,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逐渐深远,新时代高校教学信息化的转型和升级也被提出了新的要求。
课程是教学信息化的“根”,高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应以课程为基本抓手,有效利用现有“金课”的建设成果,使每一门课程都按照金课标准进行设计,打造覆盖学校全部课程的课程改革体系,即“全课”平台,全面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信息化的一体化建设。
余建波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教学信息化负责人
课程是教学信息化的“根”
目前,高校的教学信息化主要面临四个问题:
■ 一是系统间缺乏深度整合,缺乏一体性。教学信息化包含的教学课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评价系统以及建设系统间的数据尚未打通,各系统还处于孤立存在的状态。
在实际运用中,教务系统负责整体课程系统的运维,安排课程所对应的时间、地点及对象。教学系统主要解决课堂线下环节的线上化,以实现学生网上学习、完成辅助教学为目的。而这两个系统基本是孤立存在的。
■ 二是高校教学信息化缺少统一的数据规范,过程评价也缺乏数据支撑。
■ 三是高校教学信息化改革还未进入深层应用,还处于“教、学、管”的辅助服务阶段,属于服务性质的工具。
■ 四是应用场景局限于传统模式,处于对传统业务的信息化改造阶段,未利用现代信息化对整个教学管理体系从本质上进行改革与重构。
那么如何解决教学信息化面临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教学信息化的“根”入手,教学信息化的“根”便是课程。
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到纽带作用,课程将与之关联的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连接起来,以课程为中心向下可进行章节、周次、知识点等培养计划的设置,向上可进行专业、学科、学校的管理,对内对外起到承上启下与交流沟通的作用,所以将课程作为教学信息化改造的出发点是十分必要的。
显然,教育部希望通过一流课程建设达到挤水铸金的作用,希望能以点带面,全面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但效果如何呢?就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上海交通大学的课程总数为3000多门,一流本科课程55门,约占总数的2%。
从全国的统计数据来看,各高校的国家级一流课程一般只占该学校课程总数的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所以一流课程的数量有限,辐射范围有限。那么该如何发挥“金课”的作用促进全部课程的发展呢?
应以课程为基本抓手,将每一门课程都按照一流课程标准进行设计,建设由“金课”到“全课”的教学信息化平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信息化的一体化建设。
“金课”的标准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包括五类,分别为: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以下我们讨论前四类。
1.线上一流课程
即大家俗称的“精品慕课”。总体要求是选题优中选优、教学内容齐全、教学过程完整、教学互动积极、教学效果优异。从表面上看,线上一流课程需要强调课程的名师、名课、量大、面广、高互动、高质量等要素。
在实际操作中,则更强调课程的运行效果,不仅要求线上的大规模运行,还需要强调校内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要体现校内的课程要素(培养计划内课程、有效学时学分、教学团队及教学组织),还需要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2.线下一流课程
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这类课程强调改革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技术、能力、实践融合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重塑与教学模式重构,鼓励有效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打破传统课堂“满堂灌”和沉默状态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
3.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平台),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育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实践,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下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或者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
这类课程是通过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网上做实验”和“虚拟做真实验”,解决了高校实验教学“做不到”、“做不了”、“做不上”的问题。
总的来说,“金课”的评审指标更关注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模式改革,注重教学内容的重塑与创新。
■ 首先从整体评审指标来看,金课更关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团队、教学评价。
■ 其次从课程要求来看,需要符合课程内容的高阶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课程评价的挑战度。具体为:
一是突出创新性,课程内容需要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能够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二是提高高阶性,课程目标需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三是增加挑战度,课程设计需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 最后,“金课”注重改革成效,对课程从学生、专业、行业、学校及社会的认可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全课”平台的构建
当下高校的教学信息化主要体现于教务系统,教务系统类似于教学的ERP,根据学院开设的课程进行教务排课,辅助教师开课,帮助学生选课,最后完成与课程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安排,处于对传统教务的辅助服务阶段,与教师、课程相关的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所以,依据“金课”的标准对传统的教务系统进行改革与重构,具体的实施标准如下:
一是确定建设标准。根据教育部关于金课的建设标准,依次按照目标、理念、内容、实施、考核、成效对全课平台进行建设设计。
二是确定体系标准。根据拉夫尔·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以OBE(成果导向教育)为导向梳理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中对应的社会、学校、专业、课程、课堂、知识点的不同层次分别设定具体的育人目标、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及知识点目标。并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各阶段目标落实到课堂中,对相应各章节知识点进行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就此便打通了从平台到课堂的体系设计。
以“金课”标准建立的“全课”平台是以课程内容的创新性、高阶性、挑战性为重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OBE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以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制定课程目标,并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注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以此按照一流课程的要求建设全课平台,并围绕全课平台进行相应的专业、学科、团队、教务管理等体系建设,将教育信息化各组成系统完全打通,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的一体化。
*本文根据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教学信息化负责人余建波《“金课”到“全课”,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报告整理而成
整理、责编:徐鹤
- 上一篇
如何以系统化思维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明确提出“系统推进”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实施路径之一。系统具备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征,对应地,教育系统也强调整体观念。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途径。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切忌“措施碎片化,行动孤立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为方式,而是秉持系统观念,对不同层面的系统、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加以分析,并采用系统工程的方式统筹推进。 系统观念: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认知方式信息化教育
- 下一篇
雷朝滋:提升智慧教育境界,引领未来教育发展
8月18日,2021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京召开。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出席大会并致辞,他就智慧教育谈了三点意见。一、智慧教育重在立德树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愈加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经济版图和国际关系。以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使技术之间、学科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的趋势,开辟了更多的创新空间。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的前途命运,影响全人类的生活福祉。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