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借力数字化推动教育蝶变
随着5G、人工智能、AI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将全方位介入教育教学。而在疫情期间,全国范围在线教育的大规模探索和实践,是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成果的成功检验。
当前,步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发展理念?如何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公平?两会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以需求为核心,坚持应用为王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集团总校长,革新里小学校长王欢看来,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天,教育的根本出路就在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育信息化。”王欢说。
“过去30年,从大规模校园网建设、远程教育工程到精品课资源共享、慕课兴起发展,教育经历了多个信息化浪潮,每一次都解决了一些问题,而每一次都会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李晓明说,教育信息化呈现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育制度到教育生态的层层演进,而目前信息化应用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层面较多,真正实现推动教育制度变革、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方面尚有不足。
近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辅导报告会上指出,要牢牢把握“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工作理念,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的工作要求和思路一体化推进建设与应用。
“应用为王,我理解就是内容为王、产品为王。学生、教师和社会公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和服务,不仅搭建平台、渠道、设施,还要有过硬的产品。”作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说,如果没有好产品和应用,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我们所搭建的信息化设施和平台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双减”背景下,我们要尽快提供更多学生需要的服务内容,学生、家长才会到我们的平台上来,而不是跑到培训机构的平台上去。
补齐资源短板,实现服务至上
目前,上海大学有45类信息化系统,包含700多个业务流程,每天日常产生的数据量大概为100T,相当于每天在学校新建一座图书馆。然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在调研中发现,以往由于缺乏系统治理,多个统计部门、多种统计口径、多个业务平台、多种数据接口等带来一系列问题。
“对此,上海大学进行了整合和升级,以‘数据打通,一网通办’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抓手,通过构建统一数据平台,打通数据孤岛,显著提升师生获得感。”汪小帆举例说,几年前新进教师办理报到手续需要跑多个部门,现在通过云报到即可快速实现涉及12个部门16个事项的线上办理。
不久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试运行,在丰富原有专题教育和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新增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等4类资源,现有资源21334条,外部链接60个专业网站共享有关资源,将成为助推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和有力支撑。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与1.0时代相比,2.0版教育信息化最大的变化在资源方面。
“由国家层面统筹建设教育资源库,一方面解决了各地各自为政、浪费严重、参差不齐的问题;另一方面保证了资源的高质量。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信息技术和优质教育资源真正进入学校,让学生、教师都能用起来。”钟柏昌说。
与此同时,2.0版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服务至上”,离不开课堂这个主阵地。“课堂教学需要什么,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就要提供什么。”钟柏昌说,脱离课堂谈服务等于无本之木,难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最后一米”的问题。
如何跨越信息化建设这“最后一米”,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王欢看来,这需要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王欢表示,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在高等教育中,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看来,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要区分知识普及式的素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教育。“在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和拓展人才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有组织的、系统规范化的专业训练。”童金南说。
用好信息化,促进高质量教育公平
在我国城乡、区域之间还有较大差距的背景下,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要弥合差距、促进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重要推手。
“教育资源差距是客观事实,我们要正视这一现象,但可以用好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来填补鸿沟。一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提供相应的师资,对这批师资的培训、选拔、使用、奖励都要有特殊的政策,尽快提高这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使其与城市教师保持大体相当的水准。”周洪宇说。
在王欢看来,信息技术的发达,使教师授课、家校沟通、学生考核、师生沟通更加畅快紧密,可以促进每一名学生更好地发展,从而达到教育真正的公平。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了常态,教育活动从空间、时间上都得到优化,名师就在身边成为可能。不光学生受益,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好的平台。”王欢说。
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在逐步推动教育机会公平。钟柏昌分析,教育部的“三个课堂”建设实现了优质师资和资源的共享与帮扶,快速提升了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用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则是提升师生整体的信息素养或数字素养与技能,保障师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能够从数字资源中获益,而不是走向娱乐或被搁置。”钟柏昌说,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审慎设计信息化建设方案和教学方案,让每一个孩子都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数字资源支持学习,如何减少数字设备使用带来的身心安全风险和时间浪费,这才是拉近个体之间数字鸿沟的有效措施,也是走向教育过程公平的关键。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目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着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等问题。
对此,童金南建议,应充分认识技术发展的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开发信息平台,并注重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及时推广应用和实时更新及改进。同时,师资队伍的信息化培训必须常态化。此外,还要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尝试参与到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参与建设的能力。
针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汪小帆建议,应出台更为有效的培训方案,对高校领导进行系统培训和考核,提升教职工信息化素养,加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与学习。“建议组织编写较为详细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指导性建议方案,出台并落实加强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汪小帆说。
作者: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张东 施剑松 张赟芳
- 上一篇
教育部高教司2022工作要点发布!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
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具体任务包括: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体系、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数字化国际影响力等。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质量多样化、学习终身化、培养个性化、治理现代化的需求,加快建设以数字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新形态。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体系。强化需求牵引、开环建设、闭环管理,推进课程、教材、实验、教研、教管、图书文献、教学资源库、教学质量监测、国际合作、管理决策等
- 下一篇
CERNET紧急部署打好疫情保卫战
“逆向”驰援高校保障网络运行 免费为72所高校升级带宽121G3月16日,CERNET网络中心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相关要求,在继续执行2020年疫情以来的四项重点服务保障措施基础上,对各节点提出了八项工作要求,从严从紧抓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文件通知截图近期奥密克戎病毒引起全国疫情突然反弹,我国疫情防控面临复杂严峻形势和挑战。上海等部分省市高校再次启动封闭管理,大中小学再次进入全面线上模式。和两年前不同的是,当时学生主要在家里,现在学生则主要封闭在学校里,安全通畅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