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隆中智谋天下
——湖北文理学院探索地方高校特色办学之路纪实
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应用型”大学的办学之路,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之路,走开放办学之路。
■本报记者 李功毅 唐景莉 通讯员 黄海 陈富民 吴红光
8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点名湖北文理学院90后“格桑花”支教团在“中央部署、对口支援和社会力量”三大援藏合力中作为社会团体的加入,《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的“211”模式研究》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七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湖北文理学院蛰伏隆中,秉承诸葛孔明智慧,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应用型”大学的办学之路,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之路,走开放办学之路。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地方人才需求
为了落实学校服务地方发展战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自2008年起,湖北文理学院系统地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用两年的时间进行集中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夯实人才基础;用一年的时间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提升专业理论素养;用一年的时间进行实践性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强化专业应用能力,简称“211”模式。该模式尤其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将实践教学平台化,建立了各种基础实践教学中心、专业实践教学中心、综合实践教学中心,和分布于各二级学院的公共基础实践中心、基本素质实践中心、专业基础实践中心、专业工程训练中心、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等。
在物电学院技术教育基地,我们见到了文学院的张宏同学,他说:“我们将来的就业会涉及很多电子知识,现在学校建立的这类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我们都可以自由进入,对我学习相关知识很有帮助。”
学校自2008年与湖北本地高新企业万洲电气合作开办万洲班以来,以“万洲模式”为代表的订单培养模式陆续铺开。本着能力主线、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原则,以积极务实的态度重点探讨体制机制上的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上的校企合作。企业需要的课程,学校特别开设,很多课程由企业派人负责授课。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等三个基本模式全面展开。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理事会,寻求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的支持,提高学校服务地方、行业、企业的声誉度和贡献率,形成校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良性互动局面,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该校毕业生徐晓莹,大四创办动漫公司,多部作品荣登央视首播,成为湖北省首部登陆央视的原创动画系列片。老师和同学们说是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水平,以及敢挑战、不放弃的精神成就了她,而徐小莹却笑道:“是湖北文理学院实施的‘211’人才培养模式圆了我的动漫梦。”
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对接基层科技文化需要
“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的“三进”活动是该校力推的又一重大举措。自去年暑假以来,该校对该活动进行了深入动员和规范化引导。今年以来的“三进”活动已经只做个别典型推广,为这一重大部署探索常态化工作机制。220多个团队小组、2000多名师生历时一个多月,“带着理论进社会,深入社会解难题”,“带着项目到一线,深入一线找课题”,寻找学校服务地方的主渠道、主战场。他们不仅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欢迎,更在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找到了教学改革的动力和科技攻关的方向。
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郭声波教授带领几位教授、博士来到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大堰村,深入研究新农村规划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王庙街是襄阳市襄城区昭明办事处的一条老街巷,原来破旧不堪。“三进”活动中该校美术学院一个团队把当地的历史故事、民俗传统进行加工,描绘在街道两侧,引来市民啧啧称赞。
物电学院李文联教授长期深入基层,在致力于推广太阳能应用研究的基础上,2013年他申报的科研项目《太阳能光伏猪舍的研发及示范》获得科技部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立项。正是得益于该校长期坚持的服务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一个小课题到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华丽转身就这样不经意地完成。
学校还按照校际联合、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共建双赢的思路,与企业厂矿、科研院所等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如,学校与东风旅行车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校车项目获得湖北省2012年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2011年襄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科专业建设,对接产业经济发展方向
2011年,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在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目标统领下,将襄阳市定位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全力建设“都市襄阳、产业襄阳、文化襄阳和绿色襄阳”。
“优秀的城市需要优秀的大学。城市的发展与繁荣越来越依赖大学的支撑,大学的发展也必须立足于服务地方,为自身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该校党委书记马小洁说。
“围绕产业办好专业,办好专业服务产业”。受到诸葛亮《隆中对》指点江山谋划天下大势的历史文化滋养,湖北文理学院身在隆中,却有放眼天下的志向,谋划国家战略中的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参与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腾飞。
“紧密结合襄阳‘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学科要素向重点学科和优秀团队聚集。”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报告如是写道。“重点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大力发展与地方产业联系紧密的学科,超常规发展地方有重大需求的学科。”
汽车制造业是襄阳龙头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40%。根据这一产业结构,国家汽车零部件检测重点实验室(襄阳)、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等多个“国”字牌实验室在湖北文理学院挂牌。
提到学科建设,该校校长李儒寿充满信心,他说:“学校每年用于学科科研平台建设不少于5000万元,这一决定已经写入学校党代会报告之中。对于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这样的投入力度,体现了我们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思想。”
紧密结合襄阳市产业结构规划蓝图,学校重点构建了机电工程与新能源汽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基层治理与区域经济、中外文学与襄阳文化四个学科群,形成了学校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
结合襄阳地域经济文化特点,学校为“文化襄阳”建设领军举旗。开展了“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汉水流域文学艺术研究”、“荆山音乐文化研究”等系列课题研究。这些工作为文化襄阳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硬实力提高。
湖北文理学院身在隆中,传承诸葛精神,智谋天下,特色兴学,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寻找正确的方向,正谱写新时代的地方高校发展变革的“隆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