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管理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变革

2014-11-20 09:08:38教育热点
原标题:管理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变革 吉尔菲·盖瑞特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院长 大卫·施密特雷恩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 加思·塞隆纳 斯坦福商学院院长  
原标题:管理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变革

管理<a href=http://www.succedu.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a>如何适应时代变革

管理<a href=http://www.succedu.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a>如何适应时代变革

吉尔菲·盖瑞特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院长

管理<a href=http://www.succedu.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a>如何适应时代变革

大卫·施密特雷恩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

管理<a href=http://www.succedu.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a>如何适应时代变革

加思·塞隆纳 斯坦福商学院院长

  ■商学院的课程需要进行调整,在应用领域提升附加值,才会有更多价值。

  ■在线课程不会侵蚀课堂教学,如果规划得比较好,甚至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到课堂。

  主持人:杨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对谈嘉宾: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吉尔菲·盖瑞特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院长

  大卫·施密特雷恩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

  加思·塞隆纳 斯坦福商学院院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变革时代。在全球范围之内,我们正在经历全球化的快速深化,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新的挑战、新的形势要求新的管理教育及管理实践。

  那么,管理教育应该怎样在现实浪潮中创新前行?这引发了国际范围内的思考。近日,国内外顶尖商学院的“掌门人”齐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围绕管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展开了探讨。

  管理教育如何跟上时代步伐

  杨斌:在管理教育上进行创新,这不仅仅会影响商界,同时更能够影响整个社会。请每一位院长简短介绍你所关注的管理教育新趋势。

  吉尔菲·盖瑞特:沃顿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商学院,有130年历史。未来,沃顿要先尊重传承,同时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多地面对挑战和机遇。大家认为商学院教育主要有两个趋势,一个是全球化,另一个是技术。这两个趋势符合历史的进程。上世纪90年代,全球化一直是主题。2000年之后,技术成为主题。从宏观角度上看全球,企业角色的拓展将会是未来几年的主题之一。

  加思·塞隆纳:商学院在过去10到15年间发生了变化。目前商学院所讲授的很多课程已经非常标准化,是可以广泛获得的,比如说金融、营销等核心课程。现在,商学院的课程需要进行调整,在应用领域提升附加值,才会有更多价值。这与全球化和技术紧密相关。全球化非常重要,学生越来越全球化,我们要在他们毕业前使他们做好准备。技术则带给我们越来越大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做到10年前无法想象的事情。商学院应当关注如何把自身的教育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传播。现在,课程内容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

  另一个会继续加速的事情是商学院课程内容的改革。在线教育的内容将越来越多,涉及各种各样的主题。我们要把相关内容向全球传播。5至10年后,不管你在全球哪个地方,你都能看到一个课程的多个不同版本的讲授,一个可能来自本地教授,其余的可能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教授。这些内容将会被免费获取,这对教授来说挑战将会很大。

  大卫·施密特雷恩:全球化以及技术意味着进入的门槛会更低,同质性也会更高。这正是一些经管学院以及商学院所关注到的。商学院一直以来希望提供类似的服务,把类似的理念介绍给同样一批人。在线教育会有体验式的教学,但更重要的是内容和概念。新颖概念根本性地改变了商学院的基因。比如,我们做的一个阿根廷通胀项目,物价信息来自网络,追踪各个国家价格的波动,让学生直观了解通胀意味着什么。

  钱颖一:清华经管学院也同样面临着全球化和技术变化的趋势。在中国和在清华,我们还有一些特殊的挑战和问题。一是相对这三所学院,我们学院很年轻,只有30年历史。清华乃至中国是从1991年起才开办MBA教育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向前辈学习,而且要快速学习。

  二是我们身处中国,具有一些特殊优势。过去30多年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将成为最大经济体。所以,我们有着其他国家没有的机会,我们可以在某些领域有跨越式的发展。去年4月,我们创建清华x-lab,建立一个关于创意、创新、创业的教育平台,为不同学科和不同学院的学生创造一种新的机会。仅仅一年半的时间,这个平台已经入驻400多个团队项目,其中有100多个项目注册了公司,获得融资超过1亿人民币。

  另外一个创新就是,清华经管学院从去年开始在线教育的尝试。目前,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上,最受欢迎的一门课就是学院会计系肖星老师的《财务分析与决策》。同时,我们也上线了5门MBA课程。

  在线教育给商学院带来什么

  杨斌:商学院是否有可能在10年或者15年之后消失,或者有重大的改变?你们的大胆预测是什么?

  加思·塞隆纳:1999年是互联网经济方兴未艾的时候,我跟当时的院长建议,开设电子商务课程。当时我们并不知道电子商务是什么,就每周找一些业界的思想领袖介绍一下到底互联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当时,很多人说互联网很重要,但是不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业。现在看来,很多行业都被互联网改变了。

  在未来,世界可能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会在影响其他行业的同时,影响教育行业。不过,在未来,优秀的教育机构肯定还是会对学生发挥重大作用,因为世界上非常优秀的学府还是能够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过来。学生要想成为最优秀的管理者,还是要通过与教授、同学进行面对面交流才能实现。所以,虽然技术发展了,但面对面的教学不会改变,不过教育内容可能会传播得更快一些。因此,20年之后我们不仅会存在,而且还会扮演更重要的知识传播者的角色。

  吉尔菲·盖瑞特: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在线课程会不会侵蚀你的课堂?我认为不会侵蚀课堂教学。如果规划得比较好,甚至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到课堂,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全球各地的人才。对于在线教育来说,怎么和商学院的品牌保持一致,很重要。在线教学的质量还包括资源和品牌的匹配。我看到了未来的一些潜在机会,这并不是恐惧,在线教育非常令人振奋。

  钱颖一:我想15到20年之后商学院的教育肯定会同现在很不一样。这还要取决于我们做什么。面对未来的学生,我们要保持谦逊的心态。目前,我们了解到的都是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的学生。而未来的学生将是“internet native”(互联网原住民)的一代,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看待面对面交流的。他们可能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仔细观察一下,现在人们在一起的时候却在各自看手机。也许人们的DNA正在发生变化。

  如何引导学生更多关注创新与创业

  杨斌:今天,进入金融以及投行领域的MBA学生比例下降了,他们去了一些咨询公司或者创业公司。怎么鼓励学生承担更多风险,给予非盈利机构或其他领域更多的关注?你们希望你们的MBA学生毕业后走上怎样的职业生涯?

  加思·塞隆纳:在斯坦福,我们强调的是要改变人的生活,改变世界。这听起来好像是商学院做营销的口号,但是口号背后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斯坦福商学院每年只招收400多名学生,我们希望他们经历这两年在斯坦福的学习,最终能够通过在所在岗位上的贡献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变世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他们要在职业生活中发挥影响,而不仅仅是依赖某个公司、某个企业。现在,18%的斯坦福商学院学生会在结束商学院的课程时马上创业。而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数字仅仅是个位数的百分比。

  一般来说,在商学院读书的人,可能有两年时间没有办法赚钱,还要背付一些因学费而产生的债务。但是他们还是勇于创业。从学生出路的这点来说,我们看到已经有一些变化。

  另外,虽然我们的毕业生当中仍然有1/4进入金融行业,比例跟以往差不多,但是他们所进入的领域与以往不一样,比如更多地进入对冲基金或者风险投资,而不像以往一样一窝蜂地进入投行。他们用学费的资本去换不同的风险,然后用不同的风险对世界做出贡献,发挥影响。我必须说,这些新一代的商学院毕业生,他们勇于承担创业的风险,很了不起。

  吉尔菲·盖瑞特:在沃顿商学院,MBA课程与本科课程有不一样的构成。很多到沃顿商学院读书的MBA,关注得更多的是创新,而且是金融方面的一些创新。沃顿一直强调创业和金融,但是现在关注创业的人可能比想学金融的人更多。还有很多人希望两者都实现,要做金融方面的创新与创业。他们通过房地产方面的金融创新或者是对冲基金的创新,实现了这样的承诺。现在,年轻学生对生活的观感影响着他们的决策。

  可以说,这些年轻学生是在facebook(美国一个社交网站)当中长大的,他们见证了扎克伯格的做法以及取得的成功。这意味着如果你有很好的点子就可以让它发挥无限的力量。创业的时候要有社会目标,应该把目标放得更崇高一些。

  钱颖一:在清华,我们看到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创新和创业,越来越多的学生想创业,希望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企业。特别是在清华x-lab当中的学生,更是如此。不过,也要注意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金融行业还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很多学生还是很希望能够进入金融界,不管是投行、风投或私募基金。发达国家在过去几年中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但是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中国的金融行业仍然需要大量人才。

  (本报记者俞水整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