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中学:续写白马湖的弦歌
校长李培明与春晖学子们在白马湖畔畅聊。
春晖中学校训
人们说,走进春晖中学,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看到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安安静静的:老师们都是很纯粹地埋头教学,学生们也都很投入地读书。
■本报记者 苏婷
深秋的白马湖,一如平时的宁静。湖水透过淡淡的雾,依然像镜子一般清晰地托出山的倒影,一幅无言无声、美得醉人的水墨画,不用描绘便浑然天成。
白马湖饱含着文化的意蕴,因为它拥着一所中学校——“在湖的最胜处”的春晖中学,学校文化与白马湖文化相伴而生,相映成辉。
停下来,回望百年春晖教育
二十世纪早期,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得到民营资本家陈春澜先生的资助,在位于浙江上虞的白马湖畔创建了一所新学校,并将之打造成了一个教育的“理想国”、教育革新的“实验地”:一大批追求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名师硕彦先后来到这里执教、讲学、考察,“革故鼎新”。他们都是名留中国近代教育史、文学史的大师级人物,包括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还有蔡元培、黄炎培、俞平伯、李叔同、叶圣陶……随着他们的到来,“白马湖文学流派”在这里发轫;曹禺话剧《雷雨》在这里首演;浙江省男女同校在这里首开先河……一代代名师先贤在这里播种、耕耘,将这里开垦成为中国现代新教育和新文学的发源地之一,也铸就了那个在中国教育界叫得响当当的名字——春晖中学。
百年春晖、世纪春晖留给了今日春晖难以计数的精神与物质馈赠:这里,曾被经亨颐校长作为“纯正的教育”的实验地,倡导教育要“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国民”;在这里,夏丏尊先生积极实践“爱的教育”的理想,范寿康校长在校期间积极推动个性教育,朱光潜先生提出“美的熏陶”,丰子恺先生教导学生用艺术陶冶情操,朱自清先生坚持“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践行教育者“须有坚贞的信仰”……时光荏苒,弦歌不绝,这些教育主张和实践已然超越时空,成为中国现当代教育思想的瑰宝。而当年的建筑一字楼、仰山楼、曲院、白马湖图书馆及长廊,全都静立在大树参天、韵味古朴的校园里。其中一些,我们可以通过电影《围城》一睹风采,并可由此忆及当年朱自清先生等大师在其中潜心研读创作的情形。校园中还有许多石刻和珍藏书画,以及保留完好的大师旧居遗址,像丰子恺所居“小杨柳屋”、夏丏尊所居“平屋”等。春晖,就是这样厚厚一部记录中国现代文化的博物典籍。
从自然景色说,春晖更有一般中学难有的风光。依青山,傍秀水,五百亩占地,校园在“天造”与“人造”、“昨天”与“今天”相互映衬的和谐中,美得那么宁静。加上“偏居”乡野,空气清新,视野开阔,人在其中,顿觉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在中国,没有第二所中学能有春晖这样的幸运,能够积淀起如此厚重的底蕴,其辉煌既无可比肩也难以复制。“这些是春晖的历史,更是春晖的灵魂之源,也是整座学校屹立的根基。”春晖中学现任校长李培明说。
静下来,做有灵魂的教育
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如今,春晖中学不仅成为地方教育的窗口,而且成为了区域文化的标杆之一,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首批浙江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
校长李培明深感“能在这样的学校当校长,也是一种幸运。”但面对这样的文化起点和高度,他的压力可想而知。他和春晖共同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光阴,2004年出任校长,成为与经亨颐等大家“并肩”的教育人。
在别人追逐漂亮的升学率、高唱“培养精英、领袖人才”,急切地像吹泡泡般把学校“做大做强”的时候,李培明是如何带领春晖这样一所有如此“家底”学校前行的呢?
静下来,是他的选择。在这个宁静的校园里,李培明和自己的团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实践。
百年春晖的历史,让李培明笃信:教育就是要健全人格,发展个性;精神追求就是春晖的主流价值。于是,“传承”、“追寻”、“坚守”成了他思考的主题词;“留下一所百年老校的精神风骨、文化传统”,就是办学的行动准则。
其实很平淡:就是为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李培明十年前在春晖提出了“文化德育”,要为学生打好做人的基础。在他心里,德育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责任,但往往又是学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为避免过去政治说教痕迹太明显及运动式、碎片化、形式化现象,依托春晖深厚的积淀,文化德育将德育工作置于大文化背景之下。它跟一般德育的区别是,营造滋养品性的育人环境,形成适宜成长的文化气候,用丰沛的文化雨露浸润学生的心田。
学校每月都会出一本《春晖读本》,里面会选录与春晖相关的作品以及当代学者研究春晖的文章,还会选录时文。如果单从短期投入产出看,可能不成正比,但李培明坚持做,因为“教育不能单纯从功利的角度去考量”。《春晖读本》每期校内学生人手一册,每期都需要老师们辛辛苦苦去编辑、去排版印刷,“也确实有些学生拿了不感兴趣,或者功课太忙无暇顾及。但我跟老师们说了一个道理,我说人有时候要做点傻事。读本发给学生,如果有一部分学生看,或者有学生看了其中的一部分,对于其中的一篇文章有所触动,教育的效果就达到了。阅读的事必须坚持,至于何时产生效果,成效多大,这笔账永远也算不出来。我想把这件事十年、二十年地做下去。”李培明很有一股执着劲儿。
从2005年开始,春晖中学以课程建设为统领,开发了春晖家园系列课程:校园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植物园”,形成《春晖家园·植物篇》;深厚的人文积淀、长久的办学历史、璀灿的文化思想,《百年春晖》成为了学生的必读;从丰子恺谱曲的“如诗如画”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到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音乐与人生》、《人生导航》从这里开篇,《春晖先贤研究》在这里沉淀。三十余门校本课程,与高考、跟职称都无关,完全依靠老师们的坚持。这些课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道德”这个词,学生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人格教育、爱的感化、美的熏陶。选修课程的开设,将德育工作常态化,影响力比一般活动更为持久。
学校还有十大文化德育主题,详细制定了行为礼仪教育、感恩孝德教育、责任信念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主题教育方案。春晖在不断拓展德育内容、丰富德育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学校德育的主题化、系列化、课程化。说到文化德育,李培明十分感慨:“学校文化一旦上升为一种精神,无疑会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如今成千上万的春晖学子遍布海内外,然而,他们心中装着一个永远的‘春晖’,那是在时光穿梭中渗入春晖人血液中的精神之源!”
春晖是一所体育强校,在它的初创时期,学生的身体基础就被极为重视。在春晖校园里,留给学生的运动场所特别多,现在还有一个体育馆正在建设中。“学生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就算将来考了很高的成绩,上了很好的大学,但到工作岗位上一竞争就会垮掉,连承受挑战的体能都没有,怎么去承担重任?如何成为所谓领袖型人才?”李培明因而非常看重教育应该打好的这个基础,做校长后就一直想增加体育课程,但开始因为受到师资限制而未能实现。现在有了大气候,学校每周三节体育课,同时安排体育活动课和大课间活动,保证每天一小时真正的体育锻炼时间,而不是写在纸面上的。两个大课间活动是上午长跑,下午出操,还有受到越来越多孩子喜爱的“动感地带”篮球赛。“无论是体育课、课外活动还是心理课,我们都会一直上到高考为止,雷打不动。”李校长对此非常坚持。每晚九点半学生都要就寝,每周末坚持放假休息,春晖的行动带动了本地其他高中效法,影响了一片。
在很多学校摒弃德育、舍掉体育去追求高考升学率的时候,春晖对“基础与全面”的坚守可能显得有些孤独。但这正好为当今一代春晖人的“静下来”育人,做了一个生动的诠释。由此,我们就更容易理解春晖中学的三层培养目标:健康·健全;求真·崇善·尚美;学得活泼·活得自由——这既是学校人文精神的演绎,又回答了“教育为了什么”的终极追问。
慢下来,让教育走得更远
教育界的浮躁已经在遭诟病。不少学校追求“高大上”“短平快”的结果,让教育“跑偏”、“过梭”的情形常常出现。在春晖这样的学校,李培明不想做一些事,有时便选择了“韬光养晦”的策略。他常调侃说自己没有太大的作为,春晖似乎没有外界期待的惊喜。
对于“快”和“慢”,李培明保持着清晰的认识:所谓“快”,就是教育追求短期效应,急功近利。“你可以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来达到你的目标,比如把学校的外部环境建设得漂亮一些,可以通过加班加点拼出一个好看的升学率,但那是竭泽而渔”;而“慢”,则是对教育终极目标的追求。“今天面对春晖的学生们,我想到的不仅仅是他在春晖三年的表现和成绩,而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还要为他看到一生。”快和慢,取决于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但现在校长要选择真的很难。
刚开始接手学校的时候,他被一些事情逼得不得不加快节奏,但后来就逐步慢下来了。“尽管我们也承受了一些压力,但我觉得这才是教育正常的生长。我们有一点做得还是很好的,就是当我有一个想法之后,会召集成员坐下来,慢慢地反复讨论。我觉得一个学校真正要改变的话,可能还是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因此在这十年管理学校的过程中,一定要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的事情并不多。”
李培明很赞成一句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现代工业,好的教育需要精耕细作,需要尊重规律。“教育要想快速见效是不可能的,教育如果快起来的话,很有可能只是一种假象。”对一些当前风行的说法,他也有自己的见解:“有人说,一位校长就能改变一所学校,我想,哪怕是一位在圈子里知名度很高、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校长,要说真正对学校产生多大影响,也不太现实。既然这样,那么就只能脚踏实地慢慢地去做。只有慢下来,才能让教育走得更远。”
在他静心的管理下,人们说,走进春晖中学,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看到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安安静静的:老师们都是很纯粹地埋头教学,学生们也都很投入地读书。李培明认为,春晖人秉承了“读书、做人”的学风,已经形成了一种浓郁的书卷氛围,这分明就是百年文化的熏陶而成。因为“偏居一隅”——春晖只是身在县域,缺少地缘优势,能吸引的教师基本都是本土的优秀者,而学科领军人物、特级教师的数量在省内比并不占优势。可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把心思放在教学上,用专业精神弥补了某些不足。因为不想走“快车道”,当课堂教学被众多“新名词”、“新模式”、“新条规”所包围、捆绑之时,学校简朴地提出了“准确、生动、有效”六个字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让老师们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人文春晖”的课堂特色;学校课程分为基础性、人文性、学术性、探究性和活动性等五类,开设一百六十多门校本课程,靠“细活儿”“慢活儿”打造学生……所以,李校长说起来总是带着几分感念:“你如果说老师慢,我估计他们不会承认,因为老师们的工作节奏还是很快的。我觉得春晖的‘慢’是一种心境,是心态的平和,是信念的执着,这种心境在我们一代代名师的为人和文章中都能感觉得到。”
而作为校长,李培明其实特别渴望另一种“慢”,那就是上面给学校布置的应付性任务能少一些,能让学校真正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教育。对于外面种种跑场讲学、校长峰会、研讨论坛之类的邀请,李培明从没有兴趣,他不屑去追赶那些五花八门的“快经验”。春晖正是用这种“慢”传承着老校的文化之脉、精神之髓,让我们大家今天还能看到一个从历史中慢慢成长起来的春晖中学。
其实还有一个“其实”,那就是作为校长的李培明,在有些浮躁的当下,并不能总是置身事外,“要做到完全不功利也不可能,我只能尽可能做好。”所以他有时会因困惑而痛苦。
好在,春晖培养的学生给母校频传喜报:2012至2013学年度,在清华大学就读本科的春晖中学毕业生,在所学专业中的平均百分比排名为26.6%;在2010至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总GPA(平均成绩点数,满分为4分)排名中,春晖中学毕业生分别为3.73、3.65、3.63,居浙江省中学第一。
因为早期的春晖太辉煌,后来者是不是背负着很大的压力?李培明倒不这么看,“其实这不能做简单的类比,因为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教育,我们不可能去复制哪个。作为历史的春晖,留给我们的主要是先进的办学思想以及对教育的追求。现在,我们总的办学基调没变,总的原则和追求没变,而变的是应时代要求而变,春晖是在不变当中渐变。”
人们归结白马湖文学流派的特点是清、淡、朴素、隽永,这也应该是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的写照。
(本版篆刻作品作者均为叶青峰 图片均由春晖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