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创建以幼儿为本的用餐文化
李华 绘
■在许多幼儿园,幼儿用餐环节还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定式与习惯。改革幼儿园就餐文化,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和良好的进餐习惯已迫在眉睫。
■郑国娟
用餐环节是幼儿一日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在许多幼儿园,幼儿用餐环节还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定式与习惯,主要表现在:分餐时间过长,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较长;进餐氛围压抑,忽视幼儿礼仪及习惯的培养;餐后剩菜剩饭多,收拾、整理有待加强,等等。改革幼儿园就餐文化,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已迫在眉睫。
自助式分餐提升幼儿自理能力
幼儿园分餐,往往是一名专任教师管理孩子,另一名保教人员给孩子分餐。有时,也会选定几名能干的值日生,协助保教人员分餐具、分餐,但大部分孩子是在另一名专任教师的指导下,念念儿歌、听听故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在这里,保教人员只给个别幼儿搭建了自理、服务平台,而且是在这些幼儿原先的基础上不断重复,在能力上很难有实质性发展。因此,在分餐环节,保教人员不妨以组为单位,指导孩子践行自助餐式分餐方法。
在幼儿园里,每逢节庆活动或亲子活动,时常推出“自助餐”活动。孩子会在提供的各类美味的食物中,用公筷或公勺,挑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将其夹到自己的碗里,然后回到座位上慢慢吃,而且尽量做到要吃多少拿多少,很少浪费。可见,孩子已经具备了自助取餐的能力,而且他们对该自助餐的形式很喜欢、很向往。
实行自助式分餐管理,让孩子人人动手,按需要自己取用餐具和确定用餐量。在自助餐式分餐中,保教人员可将饭、菜、汤分别盛在大碗里,分到每一大组后,孩子拿取自己的餐具,开始自主分餐。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座位。当孩子因座位发生冲突时,可以游戏的形式解决,比如,大班采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胜者入座,或让孩子自主协商;中班让孩子比身高、体重,高的、重的让给矮的、轻的;小班采用摸奖的形式,以游戏为契机,孩子更乐意接受。为避免孩子自助取餐时拥挤,保教人员可以巧妙介入一些提示,比如,大班:今天先单数后双数,明天先双数后单数;中班:1-5号在第一大组领取,6-10号在第二大组领取;小班:先女孩子再男孩子等,根据年龄适宜提议并灵活变动,这样在提升孩子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倾听能力、专注力。
孩子自主分餐,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要求:用公筷或公勺把食物夹到自己的碗里,而且要吃多少拿多少,不能浪费。在拿取的时候,也要提醒:不要将饭、菜弄到桌面、地面上。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孩子在一个月内,每天吃的菜几乎不同,刚开始,孩子拿取的食物量可能难以把握,保教人员可以试着盛一份给孩子看看,也可以说得更具体一点,如什么菜可以拿两勺,促使孩子能大致控制拿取的“量”。
以往,保教人员在分餐中,一般都是服务者,忙着分食物。实行自助餐式分餐后,保教人员只负责分发以组为单位的食物,甚至一段时间后,可以让组内能干的幼儿尝试该工作,之后可以更多地关注并指导孩子自助分餐。保教人员可以在仔细观察中,针对发生的问题努力改进、优化分餐环节。
优化环节管理让幼儿快乐进餐
一般来说,当胃口好、吃得快的幼儿吃完第一份,上前让保教人员添饭、添菜时并不说话,只是将盘子递过来,当保教人员问“要什么”、“要多少”时再回答,说完就拿着饭菜走向位置。对于那些年龄小、自理能力弱的幼儿,保教人员则上前“喂饭”。这些幼儿在喂饭中勉强吃着、嚼着,丝毫没有快感。
在传统的进餐活动中,保教人员更多关注的是幼儿有没有吃完分发的那一份饭菜,有没有将饭菜掉到地面上,而其他诸如幼儿用餐情绪及礼仪等则被忽视了。一日生活各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学习与发展契机,保教人员应全面关注幼儿,了解和尊重幼儿进餐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首先,创设整洁有序、愉快安静的进餐环境,使孩子保持良好的进餐情绪。有研究指出,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音乐能增加肠胃蠕动和消化腺体的分泌。为了让孩子感受进餐时的快乐气氛、增进食欲,进餐时可以播放节奏舒缓、音量不大的轻音乐,如“宝宝吃饭音乐”,音量一般控制在50分贝左右,这是适合于人体功能的音量,其原则是让孩子听到音乐后不是嫌烦,而是出现轻松舒适的感觉。这些音乐能放松情绪,而轻松的情绪又能作用于人体的下丘脑,从而促进食欲。
其次,在菜质上用功,增加吸引力。食堂在订菜的时候,要事先酝酿菜的搭配。接着,食堂人员在具体操作时,要在了解、知晓菜的搭配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加工、烹调,提升菜的色、香、味。为了进一步提升菜的质量,还可以邀请家长品尝伙食,让家长成为幼儿园伙食的监督者,不断地提升和改进菜质。
再其次,在时间上改革,增加灵活性。在幼儿园,午餐时间一般从中午11点开始,这是定点。但不是寄宿制幼儿的早餐,就不是统一定点的,这对幼儿中餐的摄入量是有一定影响的。对此,可以将幼儿上午的点心安排在两个时段,分批合理安排,间接推进午餐的摄入。
最后,在目标上细化,增加达成度。餐中礼仪、习惯涉及的环节及各环节达成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如在“卫生”方面,涉及环节主要有三点:洗手、擦净、小插曲(打喷嚏、咳嗽)。那么这些环节对应的达成目标都应是比较具体的。在洗手环节,其对应的达成目标主要有两点: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不推不挤;注意节约用水。又如在小插曲(打喷嚏、咳嗽)环节,其对应的达成目标是:背向餐桌,并用手或小毛巾遮住口鼻,并根据预设目标,循序渐进地达成各环节目标,凸显幼儿午餐中的独特价值。
支持并鼓励幼儿参与餐后收拾
通常,餐后的收拾与整理都是交给值日生的,这个值日生是教师规定或选择的。于是,原本人人可以干的餐后收拾,变成了值日生的活。这种做法,忽视了大多数幼儿在收拾与整理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
首先,清洁工具自主选择。借鉴区域游戏的经验,幼儿园不妨将幼儿用餐环境创设成一个大的服务区域“大厅聚餐馆”,并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心仪的操作材料。以往,保教人员整理、打扫的工具和幼儿的是一个样的,其高度、形状都是适合大人的。因此,幼儿不能很好地把持、运作。为了让幼儿爱上打扫,不妨从“清洁工具”为切入口,提供适合幼儿、为幼儿所喜爱的工具,如卡通儿童扫把、宝宝可爱小拖把、餐厅服务礼服、洁净擦布等,这些材料可以是买的,也可以是保教人员、家长自制的,它们一定程度上吸引着孩子。而原先成人使用的抹布可以让后勤人员用,也可废物利用,自制成拖把。
其次,整理规则自主协商。有了工具,怎么做,还得有规则。规则从哪来?要靠师幼互商、同伴协商。面对开放、心仪的工具,很多幼儿开始自觉地擦桌、扫地、拖地,没有监工和指挥,去找自己能干的、喜欢的活干。面对可能出现的混乱,保教人员要适时介入,引导幼儿思考,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碰撞,尝试践行自己的想法,在教师和同伴的建议、帮助下,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使得餐后整理变得井然有序。
再其次,整理结果自主评价。打扫、整理后的教室就是孩子们的一个“劳动成果”。针对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表扬、认可的心理,保教人员可带领孩子们参观、评价整理后的教室,给予孩子们极大的满足感,提升他们再次打扫的欲望,推动其做得更好。为了提高打扫质量,还可以开展“最佳服务员评价”活动,让幼儿代表进行评价。评价者先进行语言评价,之后再进行书面评价。在发展其语言的同时,还可以让大家进一步明确怎样才能做一个“最佳服务员”。(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镇中心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