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结构改变以后

2014-10-29 10:08:23教育热点
原标题:结构改变以后  ——江苏省宝应中学课程改革解读   江苏省宝应中学的课程改革已走过近6年历程。6年来,学校着眼长远,着力课堂,锻造师资,打造精品,凭借灵活的机制、精
原标题:结构改变以后

  ——江苏省宝应中学课程改革解读

结构改变以后

  江苏省宝应中学的课程改革已走过近6年历程。6年来,学校着眼长远,着力课堂,锻造师资,打造精品,凭借灵活的机制、精致的管理,将课堂打造成“真正属于学生的一片天地”。图为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情形。吴应 摄

  江苏省宝应中学曾是一所处于扬州市边缘地带的县中。在经历了十年的民营改制后,于3年前又回归公办。短短几年时间,学校以课程改革为抓手,通过一系列变革,已经变成了一所在全省有影响力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样本。通过治理结构、课程结构和课堂结构的改革,实现了办学质量和品位的飞跃。他们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实样本。——编者

  ■本报记者 赵小雅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的创新大都是元素结构的重组,通过元素相对位置的调整、组合,从而改变事物的性质”。由于办学成绩突出,已被评为扬州市十大功臣的江苏省宝应中学校长潘文新,说到这几年学校发生的明显改变时,道出了办学的独有秘诀。

  变革治理结构:在有限资源中激活无限能量

  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潘文新有自己的解读。他说学校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人、财、物、信息四类资源的管理,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能够利用的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成功的学校管理就是利用有限资源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在对学校传统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学校开始思考如何变革治理结构,从而激发办学活力。围绕管理理念的现代化、管理结构的扁平化、资源开发的优质化、资源利用的高效化等问题,开始了学校内部管理结构的重新建构。首先,确立了“以班级为核心、以年级为主线、以双部为平台”的组织管理体系,把学校的管理重心下放到年级部和班级,赋予班主任对学科老师的聘任权,让班主任真正成为班级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赋予学生对班级和学习小组的选择权。学校把管理职责下放到年级,由年级部负责班主任的聘任、班级师生的管理、课程的实施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面对办学规模偏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学校实行了“一级双部制”,即同一个年级分为A、B两个部,形成了自主、合作、竞争的良好氛围。其次,在整合传统内设机构职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重新组建了六大中心,即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教师专业发展中心、课程开发与管理中心、教育信息中心、督导与评估中心和师生服务中心。这六大中心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服务指导体系,与以班级为核心、以年级为主线、以双部为平台的组织管理体系构成了学校组织的双元系统。潘文新校长认为,学校组织中的教学系统具有松散性,行政系统则具有严密性,这两大群体的目标是一致的,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但两者的专业知识、目标取向、管理特质等是有所区别的,如行政群体,强调组织服从、执行效率;教师群体,强调自由自主、创造创新。这两个群体之间常有冲突与矛盾,校长要善于从两个角度把握问题的症结,汇集两个群体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治校,体现学校“校长负责,条线领导,分块实施,群团支撑”的管理理念,构建双元系统组织结构,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让大家都在不同的岗位上瞄准一个共同目标,同舟共济,不断进取。

  变革课程结构: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通过对以往学校课程的反思,潘文新认为,长期以来,尽管学校一再强调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因材施教,但由于课程设置本身存在的种种缺陷,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这些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始终难以落地生根。要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必须紧紧围绕学校课程结构变革这一核心开展工作。

  宝应中学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作为学校课程结构变革的价值取向,开始了课程结构的变革。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向学生传播最先进最有效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拓宽学校课程体系的选择性,从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出发,为每位学生设计课程。以此为指导,学校构建了涵盖知识拓展类、特长培养类、专题研究类、项目实践类、体验感悟类等多个领域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还围绕“人文、综合、体验”这一主题,构建了人文综合体验课程体系,创建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的学习环境、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和运用所学知识,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设有人文之旅(世界主要文化遗产)研习室、影视创作与鉴赏研习室、东西方礼仪文化研习室、文物考古研习室、运河文化研习室和荷文化研习室等六大研习室,并配合学校人文景观与建筑小品的建设,让校园彰显浓厚的人文气息。

  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方式,丰富了学生的选择性。而学生自主参加的社团和开展的研习活动,则更好地发展了个性、提升了能力。经典阅读区通过情境式环境布置和阅读氛围的营造,加以教师的引导、配合个人的感悟,其效果远远超出课堂上的收获;戏剧影视赏析社团,通过有计划地对主题作品的赏析,在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创作与表演社团,让学生通过前期的创作与后期的表演,具体而深刻地体验剧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人文之旅体验社团,通过对世界各地文化遗产资讯的收集和整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本土考古等活动的开展,则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知,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参加荷文化社团和乱针绣社团,让学生对当地传统产业和特色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培养学生兴趣、彰显学生特长、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正在开发的“人文综合体验课程体系”还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

  变革课堂结构:让教育理想在课堂中生根

  下面是宝应中学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断情景。

  师:同学们,课前自习《想北平》时肯定会有一些疑问,先请大家讨论讨论,看看小组内部能不能解决?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时,展示出来。

  ……

  生1:我们这一组主要研究了“北平有哪些特点,为了表现北平的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这一问题,我们的理解是:“安适,动中有静,温和,布局合理,自然”,运用的手法有对比、类比,比喻。请问同学们有没有其他问题?

  生2:补充,并质疑“安适”的说法。

  ……

  生1:谢谢同学们的质疑和补充。我们这一组当时争执不下的一个问题是:用的到底是比喻还是类比?

  生3:我认为是类比。因为是对北平的爱和对母亲的爱进行比较。

  ……

  让教师“退隐”、“虚化”到“幕后”,制造需要,把握状态,注意分寸,拿捏火候,适时点拨。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得出,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厘清,经验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走到“台前",交流、探讨、质疑,解决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感悟自己最希望获得的经验、发展自己最特别的爱好、获得自己认为最有用的知识,他们把这样的课堂定义为“理想课堂”。

  理想课堂把“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当作课堂组织的根本宗旨。让学生明白,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自己,学生只有自己在学,他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是自己教自己,他才是自己的老师;学习必须经由自己才能完成,他才是学习的真正建构者。自学是体验最深刻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态度最积极的学习状态,自选是策略最精准的学习选择。“学会”的前提是“会学”,最到位的“会”是“体会”。主动习得的、用心感悟的知识,其中蕴含有独特的生命体验,有发现和探索的快乐。学习中能让同伴由“不理解”到“理解”,这对同伴来说是最通俗易懂的理解;能把不懂的同伴讲懂,对自己而言是最深透的“弄懂”,帮助同学的同时,其实更多的是帮助了自己。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宝应中学探索建构了“三段六环理想大课堂”。三段即课前自学、课中互学、课后活学;六环即课堂上的目标解读、小组讨论、分组展示、互动质疑、达标测试、循环预习。

  潘文新校长认为,学校教育的所有问题最终都归结为课堂的问题,也都必须经由课堂来解决。可以说,没有课堂的变革,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变革。理想课堂应该是一个有趣的、有疑的、有悟的、有用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温馨的、思考的、合作的、挑战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因材施教的、个性发展的、智慧生成的、精神成长的课堂;更应该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获得解放的课堂、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课堂、让每一位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课堂。

  在说到课堂的变革时,潘文新说,理想课堂不是理想化的课堂,而应是我们永远追求着不能止步的课堂境界。因此,课堂也给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提供了一个追寻自己的教育理想、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享受自己职业幸福的无限空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