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从关注“分”到关注“人”学校准备好了吗

2014-12-18 11:27:06教育热点
原标题:从关注“分”到关注“人” 学校准备好了吗  12月16日,教育部同时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
原标题:从关注“分”到关注“人” 学校准备好了吗

  12月16日,教育部同时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两个重要文件。两个文件都有重大突破。有理由相信,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将引领我国高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变革,使我国的高中教育从目前的过度关注“分”走向关注“人”。

  突破一,突出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功能。综合素质评价不仅仅用于高校招生,其重要的功能还在于推动学生发展,特别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可以从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窥见一斑。在思想品德方面,重点考察“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和具体内容;在学业水平方面,“重点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等”,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学科学习情况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成果等;在“社会实践”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重点是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这些方面的要求对于高中教育以及高中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突破二,强调用写实记录的方式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大家高度认同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但是对具体的实施方式一直存在各种争议。一些地方将综合素质评价演变成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教师评价等多主体“主观”评价;或者把综合素质评价理解成收集学生的“标志性成果”,而导致“证书大战”;还有一些地方或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被简化成“等级或分数”。总之综合素质评价从内容到结果仍然难得见到一个个独特而有个性的人,自然也就偏离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本来目的。而写实记录,可以从整体上客观反映学生的精神面貌,体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真实状况。

  突破三,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在防止学生偏科的同时较好地保证了学生的选择权。新的文件明确指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坚持全面考核、自主选择和统筹兼顾的原则,学生可以打破文理隔阂,文理兼修,文理兼选。这些规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把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落到了实处,有利于引导学生的自主发展。

  突破四,新的改革举措有助于高中学校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两个重要文件,都要求学校高中三年绝不能仅仅在语数外三门共同高考科目上做文章,更不能过早结束非高考科目集中力量进题海拚分数。因为学生不同年级的水平考试科目的限定、不同学生自主确定的三门学科的选择,更有每一个学期学生基于各种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写实性记录……所有这一切,都迫使学校必须尽可能多的开设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提供更丰富的活动与机会给展现学生他们的才华和发展他们的社会责任。

  突破五,确保诚信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这两个文件特别是综合素质评价文件的最大亮点。一是在评价内容上,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作为考察的重点,特别是强调通过参与相关活动情况及其成果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使评价内容可考察、可比较、可分析。二是在评价程序上,突出写实记录、公示审核等,要求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并以事实材料为佐证,做到有据可查。三是在组织管理上,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四项监督制度,即材料公示制度,抽查制度,申诉与复议制度,诚信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者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确保综合素质材料真实可靠。

  笔者想要强调的是,新的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对目前的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积极应对新的变革,是每一所高中学校亟需思考和破解的问题。

  例如,如何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保证学生的选择权?新课程实施十多年后,绝大多数专注于升学的高中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十分薄弱、课程发展动力严重不足。新的文件的出台与实施对这些学校无疑是重大挑战。

  如何落实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新的改革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在选择中学会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发现个人的特长与潜能,在选择学会规划未来的人生。这对长期接受“计划性要求”的学生、长期忙于应试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鸿沟。学校准备好了吗?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以想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校园内传统的学术性课程,与艺术体育课程、探究性课程、技术类课程、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课程之间,冲突与矛盾将会进一步暴露并加剧。学校如何开设高质量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如何创办更为丰富的社团活动?新的改革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作为“孤岛”的学校如何学会与社区打交道?如何通过学校治理方式的变革,给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校长老师准备好了吗?

  同样,和十多年前推进课程改革一样,评价改革可以说是教育改革中专业化程度要求最高、改革进程最容易变形、改革成效最为缓慢的一个领域。自上而下大规模的行政推动如何能够落实到每一位校长的办学行为、体现在每一名教师的日常评价活动之中?既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需要经常性、制度化的经费投入和全方位的强大专业支持和持之以恒。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准备好了吗?

  (刘坚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