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频繁跳槽伤害了谁?
新华网呼和浩特12月24日电(记者 彭源)教育部近日发布公告称,2015年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49万。教育部要求加强服务保障机制,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然而,研究机构发现,高校毕业生进入民企和中小型企业工作后离职率居高不下。分析人士认为,频繁跳槽是把双刃剑,不仅损害了企业利益,也伤害了毕业生利益。
培养员工不易,留住员工更难
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与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届高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91.4%,签约民企、中小型企业的人数占比54%;数据还显示,有34%的毕业生在半年内发生过离职,3年内离职率更是高达70%左右。
专家认为,优质企业人才流动率一般在15%左右,合理的人才流动对企业优胜劣汰有促进作用,而超过20%的人才流动对企业和员工都会造成危害。
刚刚跳槽的李朝航在青岛一家小规模游戏公司从事策划工作,毕业1年半时间,他已经换了3份工作。“我之前上班的公司员工一共才30多人,不到一年就走了7个。”
说起离职的原因,李朝航感叹:“玩游戏轻松,做游戏不易。之前那家公司加班很频繁,早晨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周末义务加班是常事。我和女朋友虽然住在同一个城市,但却是聚少离多。”
郭倩倩是甘肃省某民办三本院校教师,前不久一场同学聚会让她的心里有点不是滋味。郭倩倩说,她的研究生同学毕业后进入公办院校任教,工资收入高出自己一大截,各类学习、培训的机会比较多,而民办院校并不注重培训,一些青年教师因此选择离开。“学期结束时,个别领导甚至会询问教师,谁下学期打算离职?”
毕业生有苦,企业也有难。多年在公司从事招聘工作的内蒙古TCL电器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于容焘坦言,有能力、信得过、靠得住的员工越来越难找。“公司多年培养的业务骨干,一有公司挖人,时常经不住诱惑”。她表示,人才流失成了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内蒙古某民营羊绒企业总经理刘伟也常为招聘一事犯愁:“对于新员工,特别是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企业既要培养他们成长,又怕他们成长太快而离开企业,所以用人心理很纠结。”
利益诉求不同,双方分歧较大
“离职率高反映了企业与员工对工作岗位的认识分歧较大。”内蒙古人才中心信息交流部部长杨立成认为,经营者往往关心员工能否熟练工作,而高校毕业生则希望一进入企业,就能有不菲的收入,未来能有更多升职的机会。
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部部长侯佳告诉记者,一些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有限,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企业收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难以负担更多的培养成本。
据分析,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这类企业后,短期内难以适应,容易选择离开,企业不断补充人手,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招聘、流失,再招聘、再流失”的怪圈。
侯佳认为,选择高校毕业生是企业一项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和结构改善工作,有的经营者对此认识不足,招聘什么样的人,招聘多少,缺乏长远的规划;同时,有的企业存在拒绝交纳“五险一金”、不签署劳动合同等非法用工行为。
杨立成指出,刚走出高校的毕业生都想找到薪酬高、压力低、责任小的“三好”职业,当他们投身于实际工作后会产生心理落差。
于容焘表示,大学毕业生思维活跃、独立性强,但有的缺乏奉献精神,过于看重工作条件,拒绝加班,不愿到艰苦地区工作等;还有的入职后目的性很强,积累了一定能力后就会同企业谈条件,如果不能满足就会选择跳槽,能为企业踏实工作的优秀员工越来越少。
建立协商机制,维护双方权益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盖志毅表示,高校毕业生频繁跳槽,让人力资源难以发挥作用,也使自身由于“养分”不足而缺乏后劲。建立良好的用人关系,需要探索协商机制,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赵宇娜建议,企业要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注意保护员工作为弱者一方的合法权益;同时,管理者要注重员工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企业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愿意为企业奉献青春。另外,还应调整现有的薪酬结构,对于面临成家、购房、抚养子女等压力的青年员工予以倾斜。
盖志毅认为,当前一些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抗风险能力不强。政府方面要帮助他们解决融资难问题;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诸如义务加班、五险一金难保障、同工不同酬等现象的监管力度,保障年轻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伤害。
“大学毕业生要调整求职心态,避免这山望着那山高,应该抱着多学习、多实践、多积累的态度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发挥创造力,帮助企业工作。”赵宇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