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教育6000大学生志愿“教师”网上集结
一张手写的邀请码(卡)至今仍留在湖南师范大学附中学生高逸的身边,尽管纸片的边已经磨破、起了褶皱。
那是高逸在读高一时意外在学校收到的一张邀请卡,让她加入一个poi的平台——许多名校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在线学习辅导,或许能助她一臂之力。
上了高一的她“想把初中3年没有看完的韩剧看回来”。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如意。
如今有人愿意在网上教她学习,高逸便用手机下载了这个名叫poi的平台,问了一个化学题,很快就有一位“老师”热心地帮她解答了。
高逸向这位远方的“姐姐”讲了自己的遭遇,让她意外的是,对方推心置腹地和她聊了许久,以自己高中3年的求学经历,教她学习方法和如何保持上进心。
那位大学生志愿者传授的经验,帮她渡过了很多难关。“它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助人方式,我想在大学时也成为其中一分子。”12月27日晚,poi(“我来”的前身)2.0版本的新闻发布会上,高逸郑重地许下承诺。
这个发布会上,来自全国62所985、211高校的志愿服务代表自费赶赴湖南长沙,代表着“我来”平台上的6000名志愿者“教师”,展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的传播力量。
“给的是一种陪伴,一种有温度的教育”
80后的云南人李懋成无意中触发了“我来”的诞生。
2006年,他考上北大,之后被保送到香港科技大学。期间,他认识了来自印度的两个孩子,哥哥艾瑞克热心学习而苦于无人指导,弟弟则吸毒成瘾入狱。
李懋成决心帮助哥哥艾瑞克。在港读书3年,他一天3个多小时奔波于路途中,义务辅导这位素昧平生的外国学生。
最终,艾瑞克考上了香港城市大学。李懋成激动极了:“我感到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一点改变。”
同样难忘的还有3年奔波的辛苦。他在网上遇到“我来”的创始人之一、现任CEO夏鹏晔时,吐槽了当时的艰辛,没想到这正是夏鹏晔在研究的课题。
作为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香槟分校(UIUC)的在读博士,夏鹏晔也曾在港科大读过物理计算机硕士。
喜爱“建模”的夏鹏晔当时正鼓捣一款软件,希望能实现在线的教学辅导。李懋成的经历让他对事业的前景更加清晰。
在那个过程中,创业团队认识了几百个中学生,其中有一个id“熙宁晚茶”的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熙宁晚茶”的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对儿子期望特别高。但该学生自高中开始一直鼓捣计算机,对一般的学习科目就是没有兴趣。
发现这个平台后,男生主动找到他们,并且每天和poi团队探讨很多数理化和学习之外的东西。
夏鹏晔觉得非常奇怪,问他:“我们现在做的这么小,名气也不大,你为什么喜欢我们?”
“熙宁晚茶”说:如果找老师线下辅导的话,可能收到的就是一张冷冰冰的试卷不停地做,但和你们在一起我看到了榜样,你们做的是我今后非常想做的。
12月26日晚上,夏鹏晔告诉记者,“熙宁晚茶”那番话让他明白了,现在很多中学生生活在一个苦闷的环境里,他们需要是鼓励和陪伴。
“把大学生的专业和精力放到该发挥的地方去”
夏鹏晔想到了大学生热心的志愿者服务,带着把“互联网与志愿者结合起来为中学生做辅导”的想法,他们与团长沙市委宣传部的曹茜不谋而合。担任过湖南省学联执行主席的曹茜,一直在思考着除了现有的传统服务之外,能有一种更加安全、不影响课业、只适合大学生和体现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志愿服务模式。
曹茜是夏鹏晔的校友。在团长沙市委当时分管志愿者的副书记叶妙的支持下,经曹茜的鼓动,poi团队来到了长沙。
自2013年年底开始,不到50天里,在寒假结束之前,通过各种努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6所高校数百名优秀的大学生成为poi团队的在线参与者。
其中,第一批参与平台内测的大学生志愿者中,有近50名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考状元和清华大学志愿者中号称“700分天团”。
到了今年9月,“我来”的志愿者们从最初的400多名到6000多名,分别来自62所985、211高校,里面不乏各省高考状元和精通各种学科的超级学霸,提供了8万次的辅导,服务时长超过60万小时。“现在每天有1000次的辅导在平台上发生,陪伴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中生学习,见证他们的进步。”夏鹏晔说。
中南大学选矿1201班的李航是最早的一批志愿者“教师”之一。
他回忆,2014年5月看到“我来”团队在学校做推广,觉得很创新,便加盟其中,成为中南大学首批100名志愿者之一。
“中学生发问,50秒倒数计时,会即抢答,一对一的解题。”这种新潮的方式让李航很有成就感,“仿佛又回到了高中年代”。
今年暑假,一个ID“我要考中南”的高三女生问了一个函数题。这引起了李航的兴趣。
解答中,该女生不仅问了学习中的难题,并询问了许多大学的事情。
李航看出她的基础有些不扎实,就把自己高三时候的学习方法、心理状态等都无私地传授给对方,鼓励她考入中南成为校友。
夏鹏晔说,很多大一的学生对于高中的学弟学妹们特别有爱心。一位北大的女生说她当年在高考时,因为紧张睡不着觉,所以她觉得现在一定有中学生也会这样。今年高考的那些日子她常常待在这个平台上,等到凌晨一两点。
结果,还真有一个女学生求助,说自己太紧张了,不知道怎么办。北大的女生非常耐心地帮她回答问题,给予指导。后来那个学生发了一个感谢信过来,说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这样温暖的帮助。
李金权是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工程1314班学生,自加入“我来”后,班上的6名志愿者常组团上线。晚上7~9点,没有人玩游戏,都是聚精会神地上线辅导,乐此不疲。
李金权说,以前父母非常反对他上网,认为学生搞网络就是玩游戏。当了解到儿子利用互联网帮助中学生做辅导后,也转变了观念,认为“上网还是有可取的地方”。
“这是给现行教育打的一个补丁”
中南大学的志愿者李航则认为,现在的教育体系需要这样一个“补丁”。“其实学校的师资是缺乏的,因为大多数学校老师都要管理几十个学生,老师难以应对太多学生的提问并做精细的辅导。而学生则碍于情面,不可能反复请教老师。内向的孩子则情况更糟。”他说,刚刚走上大学之门的学生很能了解中学生的心态、学习中的问题,而几乎同龄的双方,在网络上的沟通没有心理的障碍。
对此,湖南师大附中的教师吴卿深为赞同。
她在高考前3个月曾大病一场,耽误了很多学习时间,“但回到学校老师没有放弃我,直至我考上北师大”。
老师当年的陪伴让吴卿铭记于心,她发誓要像他们一样陪着学生渡过难关,送进大学。然而,她做了老师后才发现,一个老师的力量非常小。“当政治老师的时候10个班,五六百人。一个学期下来,不论多么努力,都无法记住全部的名字”。
吴卿认为,像“我来”这种线上的辅导真的可以帮上老师们的忙。“因为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其实很孤独,他们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关心,需要老师的引导,也需要同龄人的陪伴。这个平台可以实现这种陪伴”。
对于日渐火爆的“我来”,也有学生家长曾表示了担心。一位中南大学的志愿者总是在线上抢答,有一个看到孩子总在上网求教的家长对此特别不能理解,并在网上反复质疑志愿者究竟出于什么目的要帮自己的小孩?到底是怎样的心态?
双方交流很久之后,这个家长找过来,说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事情了。如果他的小孩将来能上大学,孩子肯定会加入志愿者的行列。
夏鹏晔说,目前“我来”已获得了教育部门的认可,并和长沙市教育局确定了正式的合作关系。2.0版本上线后,长沙市教育局的微信公众号里面将嵌入“我来”的学霸答疑的服务。(记者 洪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