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降温警醒研究生教育质量亟须提高
继2014年人数下跌后,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又减少了6.5万人,持续了20多年的“考研热”开始明显降温。有教育专家认为:“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与崇拜,一去不复返了!”
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再次下降,首先说明大学生已经理性起来了,对于自己考研读研的现实收益与实际付出之间的权衡趋于明智。总的看来,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不佳,甚至还不如本科生,考研读研已经有了一种“得不偿失”的意味,这种结果早晚会反映到考研的数据曲线上来。
一部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为何不如本科生?这个问题直指现有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毋庸讳言,答案首先是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实在太多了。人数一多,鱼龙混杂,硕士研究生的整体质量就难以保证。其次,是对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放羊化”,不仅日常学术考评松散,更重要的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标准也偏低,完全没有把好“最后一关”的意识。这些,使得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整体质量令人担忧。
硕士研究生由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天之骄子”,滑落为现在就业的“弃子”,其实就是这些年来高等教育产业运作和盲目发展求大的必然结果。不仅很多软硬件都不具备的普通高校竭力大搞硕士研究生教育大跃进,一些“985工程”国家重点大学也热衷于在没有实质竞争力的专业里大干快上。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种非常荒唐的恶性循环:本科生找不到工作,考研;考研找不到工作,考博;考博找不到工作,读博士后;博士后出站找不到与专业匹配的工作,最终只能为了“吃饭”而放弃专业。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教育浪费。
展开来说,今天我们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上是“非精英化的”,几乎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不达标的硕士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泛滥。此外,比学术学位难度低很多的专业学位这两三年的不断扩招,也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危险的状况。
要改变这一现状,应逐渐减少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强化硕士研究生的入口和出口把关,加强过程管理,并坚决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授予点。“考研热”降温不啻再次提醒,高等教育首先需要确保硕士研究生产出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基本一致,包括数量上一致和质量上一致,从整体上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让硕士研究生教育回归“精英化”。(胡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