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2014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2015-01-08 11:44:31教育热点
原标题:2014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Top10 《被压迫者教育学》[巴西]保罗·弗莱雷著 顾建新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3册) 边玉
原标题:2014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Top10

2014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被压迫者教育学》[巴西]保罗·弗莱雷著 顾建新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3册) 边玉芳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日]佐藤学著 李季湄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 李政涛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经典名著大家名译”系列丛书(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2014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成功教育孩子的途径和方法,然而收效甚微。众多原因中,没有读懂孩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拿到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边玉芳教授所著《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分0-6岁、6-12岁、12-18岁三册),刚翻开几页,就觉得眼前一亮,这正是我寻觅已久的书。作者以深厚的心理学基础,通俗地介绍了从幼儿时期到青春期孩子发展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揭示了各时期孩子一般性成长规律,提供了普遍性的教育策略,特别是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符合儿童心理的具体、科学的育儿方法。当把一种理论变为可操作的具体方法时,这样的教育才会产生实效。

  我认为这是一套帮助教师和家长提升专业素养的好书。作者在总结心理学、教育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三十年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的丰富实践经验,历时五年写作而成。该书对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成长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从脑科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的高度提供了严密的理论依据,不仅“授人与鱼”,更“授人以渔”;该书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基于孩子的发展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策略和措施,帮助读者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该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从目录的编排到索引的设计,再到每个小栏目的设置,如特别提示、知识库、实验室、测试吧、心灵加油站等,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和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阅读变得轻松有趣。

  教育者必须先接受教育。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了解学生、读懂学生,需要掌握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和需求,需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读懂学生,是每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必修课,是教育学生的基本素养。

  从课堂出发的教育革命

  ■闫学(特级教师)

  一本书,在中国教育界畅销12年,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程建设,乃至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都对千千万万中国教师和中小学校产生了重要影响,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教育近十年来最深刻的变革。这本书便是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中国这十年的教育变革的确如佐藤学先生所言,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最真实、最鲜活的实践层面,我们可以看到这场革命的意义与价值。当然,新的困惑和问题也在不断产生。而书中提出的“润泽的教室”、“超越主体性的神话”以及“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构建“学习共同体”,等等,这些理念深入浅出,如一缕清风拂过,让喧嚣回归宁静,让假象无处遁形。

  比如,我们曾经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的“剧场效应”,希望看到激动人心的“课堂效果”,感受到缤纷活跃的“课堂气氛”。但在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润泽的教室”里,没有小手如林,没有笑语喧哗,没有兴奋得摩拳擦掌,也没有激动人心的演说,但每个孩子都沉浸在思考带来的挑战与快乐中。他们阅读、思考、比较、整理、发表观点,彼此倾听,学习对话。这样的教学便是“交响乐团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室便是“润泽的教室”。

  这本书正是这样展现了一场从课堂出发的教育革命,让我们反思、审视自己的课堂,回到教育的原点。

  在课程建设方面,佐藤学先生提出的课程即是“学习的经验”、“学习的轨迹”、“学习的履历”之说,可谓道破了课程的实质,也道出了实践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意义。

  在学校改革方面,佐藤学先生提出构建“学习共同体”,主张“由对话创造出的学校文化”,“培育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这些理念与作者具体的实践互为印证,使这本书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与借鉴意义。

  教育的味道”从何而来

  ■林茶居(教育出版人)

  李政涛兄爱吃辣椒炒鸡蛋,这个嗜好缘于他小时候在语文老师家吃饭的一次经历:那天,老师专门做了辣椒炒鸡蛋让吃腻了自家饭菜的他饱餐一顿。在老师看着他狼吞虎咽时的温暖、亲切的眼神中,他记住了这道菜的味道。

  这个细节,后来被他写进文章《教育的味道》,并投给我主编的《教师月刊》。他经由一个非常动人又极为平常的生活场景,嗅到了“教育的味道”。他说,不是学校才有教育的味道,“凡是洋溢主动且健康的生长气息的地方”,都有教育的味道。他的教育之“思”与教育之“言说”,因为有“童年(生命)经验”的参与,而涌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诗”的意蕴和力量,由此变得越来越清晰、透彻、优美。

  从自身的生命经验、生命处境出发,正是李政涛兄在教育思辨上的重要维度。近些年,他在孜孜不倦于推进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同时,还致力于教师现场学习力和新基本功养成研究。他发现,人很容易被自己的眼界、经验,被已有的荣誉、资历、地位所捆绑和束缚,这些东西会变成自设的监狱。所以,他提出了“教师如何重建精神宇宙”这个命题。他说:“在所有的精神生活当中,我最为看重的,就是自我更新、自我再造的勇气和行动。”他的意思很明确:教师要不断自我“越狱”。

  不管是曾经作为中学教师,还是现在作为大学教师,李政涛兄都不止于“面向他人的教育”。在他那里,所有与之相遇的人与事,都会变成“对我的教育”,“或从正面提醒,或从反面警醒”,他称之为“朝向自我的教育”。这实际上也道出了“教育的味道”是如何生生不息的:在“面向他人的教育”和“朝向自我的教育”的双向转化中,教师从学生身上看到了教育的“不及物”之处和各种可能性,适时调整思路、方法,同时以不断生成的生命经验为新的教育资源,由己及人,与学生分享自我生长的奥秘与愉悦。

  这种转化,无时不存在于每个教师的人生,也无时不存在于这个人世间。其前提是,教师的精神宇宙是开放的、运动的,处于不断重建当中的。

  价值人生从价值阅读开始

  ■朱永新(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

  价值观就像方向盘,方向正确,只要坚持行走,距离目标就会越来越近;反之则会南辕北辙。事实上,在影响人终生发展的因素中,真正起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而不仅仅是知识和学问。

  价值观的培养应从阅读开始。读什么和怎么读,是另外两个根本的问题。显然,通过经典名著的价值阅读,培养青少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心、专注、勤俭、坚韧、自信、自立、勇敢等一生受用的品质,使名著阅读回归其本意,既是阅读的本质,又是“读什么”的答案。

  也正是基于同样的思考,商务印书馆作为百年品牌出版社,高举“价值阅读”的大旗,紧紧抓住经典名著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推出了这套“经典名著大家名译”系列图书,倡导重读经典与价值阅读。其编辑思想是,对名著阅读既不做简单的呈现,又不将名著阅读庸俗化和功利化,而是在认真理解原著本意的基础上,从主题对品质的角度,紧扣价值阅读的宗旨,使阅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从《爱的教育》的阅读中,学会如何爱及对爱心的培养;从《童年》的阅读中,懂得困境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从《老人与海》中,了解人的尊严和意志的力量,等等。

  这套“经典名著大家名译”系列图书还专门设计了“名家导学3-2-1”的体例,即在阅读每一本经典名著时,都需关注三个阅读要点、两个知识要点和一个成长要点。这既能使学生在面对名著时盲目阅读、无从选择等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又能使学生翻书即有收获,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当然,就像人们对于要不要开书目有不同的观点一样,要不要提供具体的阅读方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我们新教育也主张让学生自主探究,班级共读。但毫无疑问,对于初步接触名著的学生来说,有一个阅读的书目,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还是有益的。

  以价值阅读接受伟大人格与崇高品质的濡染,寻觅并创造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这的确是值得点赞的尝试。

  教育改革没有捷径

  ■王晨(大学教师)

  20世纪末美国以考试、绩效、问责制和择校市场化为核心的改革引发了各种问题,继而出现了一系列争论。2010年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前教育部部长助理戴安·拉维奇撰写了《美国学校体制的生与死:论考试和择校对教育的侵蚀》,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戴安·拉维奇的书能引起争论的重要原因,在于她原来是支持教育改革的先锋人物。但在本书中,她因为看到了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而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批评和反思自己的同时也否定了改革。这一倒戈行为是对美国教育改革的强烈冲击。

  拉维奇认为美国教育改革走向了功利主义。考评测算、分数、绩效成为了主流,成功成为了目的,没有关注教育内在的事物和规律,教育的内涵被忽视了。归纳起来,她分析了改革模式封闭独尊、改革方式强制推行、改革效果夸大宣传、改革受政治经济利益驱动等问题。

  拉维奇又根据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教育出现问题是由于我们缺乏教育视野,没有在国家层面对学校使命形成共识,缺少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她提出一个完善的教育系统应该包括强有力的课程、有经验的教师、有效的教学、上进的学生、充足的资源和重视教育的社区。要改进教育,必须回到教育本身,需要形成好教育的观念,并据此设定一个值得奋斗的目标;重视课程质量;建立公平的评价系统;引进、培养和留住有资格的、能胜任课程的教师;形成一个学校与社会的关联系统。

  拉维奇强调,在教育中没有捷径。一个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历史表明:一个好想法扩张得太快或被稀释了,就会有危险。在小范围内成功的改革被推广到大范围,很少能幸存下来。教育改革和改进没有单一的答案,它需要长时期投入大量的精力、人力,用渐进式、综合性的稳步方式来进行。要想教育改革成功,就必须依据教育规律,围绕教育的真正目的,对学校进行细致耐心的改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