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评拿奖学金先集百赞:评奖还是拼营销

2015-01-08 11:44:32教育热点
原标题:评拿奖学金先集百赞:评奖还是拼营销  除了成绩达标,还必须注册实名微博、微信或者易信,并且在相应的社交平台上集齐100个赞,有关“2014年度中国电信奖学金”评选标准的
原标题:评拿奖学金先集百赞:评奖还是拼营销

  除了成绩达标,还必须注册实名微博、微信或者易信,并且在相应的社交平台上集齐100个赞,有关“2014年度中国电信奖学金”评选标准的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1月7日中国之声)

  企业掏钱奖励在校学生,本是值得肯定的善行利举,不过,“集齐100个赞”的特别评奖标准,同样刺痛了不少人的眼球。奖学金甫一推出,这边厢学生申请得热火朝天,那边厢舆论质疑得热烈激昂:这到底是在评奖,还是在拼营销?

  “集赞”是否为营销,各人心中自有评判,但设置集赞数量作为评奖标准,起码大幅削弱了奖“学”的意味。一方面,学生能不能集够“赞”,更多的是跟学生人缘好坏、社交软件刷得勤快与否、脸皮厚薄有关,跟品学兼优没有半毛钱关系。真实情况是,不少品学兼优的孩子通常会把时间更多地花在功课、科研上,而不是在网上刻意追求“点赞”的旋风效应,这样的评选条件只会反过来逼迫其上网刷屏,不仅挤占真正的学习时间,还很可能闹得学习分心。另一方面,象牙塔内的学子多数尚无功名,不似大V那般有号召力,集赞并非易事,对于很少上社交网的学生而言,集下100个赞的要求不啻为“苛刻”。

  明眼人都清楚,“点赞”的背后更多的或是商业化考量。过重的商业化色彩消解着奖学金的公益性,“集赞”式评奖跟微信朋友圈“点赞送奖品”并无区别,在学生心中本有几分神圣和荣耀的奖学金,降格为与洗衣粉、肥皂、塑料杯并无二致的商品,“反正都是厂家送的”,商业化销蚀掉公益性后,奖学金最终很有可能沦为街头笑柄。

  其实不光是奖学金,近年来,充斥浓浓商业味的公益之举,已经在高校闹出不少笑话。譬如一度引起轰动的清华大学“真维斯楼”,本是服装企业的好心善举,因“冠名”第四教学楼而引来一片调侃和吐槽,有网友称其是对教育本质和大学精神的一种亵渎。

  说实话,“你出钱盖楼,我冠名回报”本无可厚非,逸夫楼遍布国内各个大中小学,暨南大学也有20余处建筑由企业冠名,哈佛、耶鲁和斯坦福等校名本身就是为了纪念建校初期给予巨大财物帮助的人。同样是冠名,缘何有的成为美谈,有的却沦为笑柄,这与善举背后的商业化动机紧密关联,国外的百年奖学金如诺贝尔奖、罗德奖学金等,基本上与商业无关,奖金名字也是后人为纪念捐赠者所取,类似电信奖学金和“真维斯楼”,从头到脚都散发出商业味,“营销”成为企业做善事的重要动机,甚至是一种必须集赞的要挟。

  在外部商业浸染下,高校本身也逐渐向商业化办学,“只要有钱就可以读大学”;商业化科研,拉项目跑赞助,拿金钱与学术做勾兑;商业化求学,读书只为拿学位,考证攒人脉利于找工作。防止高校过度商业化,首先要掐断各种名目的商业冠名,尤其是“必须集齐100个赞”的变味奖学金,应果断叫停。

  (唐金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