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庭教育 > 父母学堂

父母学堂

孩子的自我兴趣发现比报兴趣班更重要

2015-01-15 10:56:32父母学堂
  兴趣,就是对事物的喜好情绪。爱因斯坦曾经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的重要。是的,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或某件事产生兴趣,他才会带着

  兴趣,就是对事物的喜好情绪。爱因斯坦曾经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的重要。是的,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或某件事产生兴趣,他才会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并可能取得不错的成果。

  说到了兴趣,就不能不提及“兴趣班”。说到“兴趣班”,我们做父母的都很熟,因为自己已经为孩子不知道报了多少兴趣班。可是,我们是否想过,这个兴趣班,到底是孩子的兴趣班,还是我们自己的兴趣班?我们给孩子报兴趣班的依据是什么?

  简单总结几种报兴趣班的情形吧:

  第一种,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喜欢一种事物,比如,3岁的孩子听到音乐就扭动身体,就立即给他报所谓的兴趣班,殊不知,孩子表现出来的这种喜欢只是暂时的,或者是心血来潮,是无意识的,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说不清楚,是“昙花一现”式的喜欢。但是,不明白归不明白,他还得去上那个兴趣班,因为父母给他报上名了。

  第二种,父母看到别的父母都给孩子报了某种兴趣班,就也跟风去报,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结果,这两种兴趣班对孩子来说,最终都是“无趣班”。报完名了,孩子不想去上,父母还得花言巧语地劝说,甚至是强迫孩子去上这些兴趣班。胳膊扭不过大腿,孩子也干不过父母,所以,他只能去上兴趣班。

  第三种,父母想当然地认为某种兴趣班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利的,于是就擅作主张,给孩子报上了。当然,这些父母也会拼命让孩子学这样的兴趣班。于是,孩子也不得不去上。

  可是,我们想过没有,孩子的人去,他的心也跟着去了吗?如果心没有跟去,人在那里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仅仅是没有正面意义也罢了,但实际上,这样的所谓的兴趣班,对孩子的心灵是一种摧残,他在兴趣班里是一种煎熬。可他又能怎么样呢?

  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自己真正喜欢的兴趣,并不利于他将来的发展,于是就剥夺孩子发展他真正兴趣的权利。

  其实,以上做法,不但会束缚孩子的发展,还会导致亲子关系变得对立、恶化。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重新认识一下这个所谓的“兴趣班”。兴趣班,对我们孩子的成长真的是有帮助的吗?他在兴趣班里真的快乐吗?真的能够学到东西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花费金钱,还要让孩子花费时间去上这样的兴趣班呢?

  一个6岁的男孩对恐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是缠着父母给他讲关于恐龙的故事。父母见他这么喜欢恐龙,便给他买了很多关于恐龙的书,在父母的指导下,他了解了各种恐龙的名字和生活习性。

  当男孩上了小学之后,他仍然痴迷于恐龙,父母不免有些担心,害怕这会影响他的学习,便给他报了绘画、珠心算、象棋3个兴趣班。没想到,他还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恐龙的资料。

  有一次,爸爸看到男孩在看恐龙的资料,生气地对他说:“整天看已经在地球上灭绝的恐龙有什么用啊?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去看看书,就算是画个画也行啊!”

  男孩说:“我喜欢恐龙,这是我的兴趣。”

  爸爸不以为然地说:“这兴趣能当饭吃吗?”

  后来,在父母的压制下,男孩对恐龙没有了兴趣。不过,父母给他报的兴趣班也未能收获良好的效果。更严重的是,男孩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不像以前那样亲密了。

  当父母把孩子的兴趣与“当饭吃”联系在一起,就如同是把“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功利性”的思想传递给孩子。这样的想法势必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试问: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非要和所谓的“好处”挂钩呢?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不只是为了锻炼某种能力,为了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快乐。

  事实上,对于孩子兴趣的培养,主要还是靠孩子的自我发现,而孩子自我兴趣的发现要比我们给他报几个兴趣班重要得多。

  要允许孩子有他自己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兴趣爱好,就是他感兴趣的事,只要这种兴趣爱好是正当的,而且孩子不会沉迷于此,我们就不应该过多干涉。

  比如,有个小男孩就特别喜欢摆弄鞋子,还跟妈妈说以后想跟修鞋师傅学修鞋,结果妈妈呵斥他;“修鞋子能有什么出息!”妈妈有点反应过激了,孩子要学习修鞋子并不是指他将来要做修鞋匠,他只是“感兴趣,想学学”。学习一下修鞋子有什么不好的呢?自己的鞋子坏了,他可以自己修,家人的鞋子坏了,他也可以修,不过是多了一种生活技能而已。难道,孩子说“我想学做饭”我们也要禁止,对他说“做厨师没出息,不要学习做饭了”?

  对于孩子一些奇怪的兴趣爱好,我们真的不必太紧张。孩子也许今天对修鞋子感兴趣,明天对做饭感兴趣,后天又喜欢玩电脑了。只要是对孩子无害的兴趣爱好,我们就不要去阻止。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什么不好呢?

  不要让“兴趣班”填满孩子的童年

  很多父母对孩子寄予了很大期望,往往不等他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就急着为他报各种兴趣班。孩子的童年生活一旦被“兴趣班”填满,而没有一个是他真正感兴趣的,疲惫不堪的他就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自己的兴趣了。

  所以,父母不要用自己想当然的主观意识去给孩子报兴趣班,而是给他留出空余时间,让他去发现自己的兴趣。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适当地帮一下孩子。比如,多带孩子走出家门,让他多接触新鲜事物;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从中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多与孩子交流,激发他的兴趣;等等。相信孩子会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

  孩子的自我体验比上兴趣班重要

  很多父母一旦发现了孩子的兴趣,便会急于给他报兴趣班,希望他能够更好地发展兴趣。事实上,这是一种功利的做法,自然也很难如父母所愿。

  就拿绘画来说吧,如果父母仔细观察孩子的自由涂鸦,便会发现,他画的不是一个单纯的事物或场景,而是有内容的,好似在讲述一个故事。如果父母过早地给孩子报美术班,很可能会阻碍他想象力的发展,会封闭他的自我体验,他可能是学会了很多绘画技巧,画画的水平提高了,但是却再也不会把一个故事通过绘画演绎出来了。

  所以,当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之后,我们不要急于给他报兴趣班,不要急于让他接受那些看似正规的、系统的训练,而是先让他有一个自我体验的过程,然后再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报兴趣班。

  教孩子协调爱好和学业的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都担心孩子会因为痴迷兴趣爱好而耽误了学业,于是就禁止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禁止是不明智的做法,因为这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他很可能会认为,“你越不想让我做的事情,我偏要做!你让我学习,我偏不学!”

  一旦孩子有了对立情绪,我们再说什么,他就很难听得进去了。因此,我们要做是帮助孩子协调爱好和学业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禁止孩子发展兴趣爱好。当我们发现孩子痴迷于某种兴趣爱好时,要灵活处理,不要强制打压孩子,要引导他学会合理分配学习时间。

  比如,我们可以跟他协商,在写完作业并保证作业没有错误的情况下,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不能因此而不写作业,也不能匆匆忙忙写完,不检查作业就去玩。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又培养了孩子的兴趣爱好。

  本文选自《教孩子,别好心办了坏事》(鲁鹏程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当当网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58595.html。配图来自网络,唐春成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