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庭教育 > 父母学堂

父母学堂

父母眼中好孩子为什么总是“别人家的”

2015-01-17 11:51:45父母学堂
  ■案例分享   近日,本报记者在某校采访时,听到一位13岁男孩的抱怨——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中学里的优秀老师,他们老爱说:‘你看你们班孙楠也是调皮的男孩,但人家学

  ■案例分享

  近日,本报记者在某校采访时,听到一位13岁男孩的抱怨——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中学里的优秀老师,他们老爱说:‘你看你们班孙楠也是调皮的男孩,但人家学习的时候就很细心,你怎么就这么粗心呢?’‘你看看人家’成了他们的口头禅,这一点让我非常反感:亲爹亲妈,我从来都没拿你们和别人家的爸妈比较过。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在你们的眼中就是最好的?”

  “孩子总是自己的好”,这句老话在今天的家庭生活中越来越被“颠覆”。网上流传一个段子:“有一种神奇的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这种生物每天只花10块钱都觉得是奢侈浪费……”

  记者在妈妈评审团QQ群中做了简单调查,七成父母都“习惯”拿孩子与他人做比较,但这种“激将法”,真能激励孩子上进吗?

  圆桌第1问:

  “别人家的孩子”盛行,原因何在?

  父母的心理陷阱

  特邀观察员:谢际春(北京布谷鸟心理咨询中心)

  若让孩子们给“最反感的教育方式”排个名,“和其他孩子比”肯定名列前茅。从孩子的心理角度说,这些话引发的多是负面的情绪和想法,如:我不够好、父母不爱我等等。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也是失败的,它没有实现预期激励孩子努力上进的目标。目标本身没有错,错在方式上。

  “别人家的孩子”盛行,因为家长们掉进了几个心理陷阱:1.求全责备,希望自己的孩子集天下优点于一身——但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2.父母虚荣、好面子,凡事爱攀比,孩子成为最有分量的比较物,成了给父母脸上增光的工具;3.传统上,中国父母受棍棒教育的影响深刻。现在的父母不打孩子了,但还是习惯用找缺点批评、思想鞭策的方式教育孩子。

  圆桌第2问:

  比较,将带给孩子多大的伤害?

  父母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自我否定

  特邀观察员: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为什么不要把自家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第一,当你把孩子与别人进行比较时,孩子会觉得你的爱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接纳。如案例中的男孩会觉得我的“表现不够好”,而“表现好”是父母爱我的条件。孩子会通过这些“条件”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如果长期达不到父母设定的条件,就会让孩子怀疑、否定自己,因此丧失自信心。

  第二,我们需不断鼓励和支持孩子,引导孩子一点点收获和体验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当你不断把孩子与别人进行比较时,孩子感受到的是不满与轻视,当然不会有成功的体验,对他的发展极其不利。我们不能拿放大镜看别人家孩子优点,拿显微镜看自家孩子缺点。案例中孩子说“我从没拿你们和别人家的爸妈比较过”,倘若有一天孩子也拿我们和别的父母比较,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

  圆桌第3问:

  不愿被比较,孩子能如何要求父母?

  孩子,把你的期望告诉父母

  特邀观察员:王力青(家庭教育指导师)

  与其他孩子比较,带给孩子的痛苦是沉重而长久的。我曾接过一个案例,咨询人自幼在家长比较中长大,如今已经三十九岁,依然很难发自内心地肯定和欣赏自己,一度抑郁,痛苦不堪。

  孩子不妨和父母好好沟通一下,把父母的这些话提前录下来或写下来,找一个时间,说给父母听,问问他们的感受。同时坦诚告诉父母,你自己的感受、压力和期望。告诉父母,你和他们有一样的期望,希望自己有美好的未来,你需要他们的鼓励和支持。相信父母听了你的心里话,会很快做出改进的。

  孩子的反问,让我警醒

  特邀观察员:台啸天(情感作家)

  我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那时女儿刚读小学,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我总能找到她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有一次,我再一次这样说时,女儿很生气地说:“张同学是张同学,我是我,你为什么总是拿我同她比?难道你希望有一个和她一模一样的孩子?”这句话一下子让我警醒。我发现孩子身上有很多东西是让我骄傲的。比如她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充满童趣的作文、富有创意的游戏设计。我对自己说,我有这样一个独特的女儿。是的,她有些粗心,弹琴也不够认真,但那又怎么样呢?这不影响她的美丽绽放。如果她真的十全十美了,那还是我的孩子吗?

  圆桌第4问:

  关注自家孩子,父母们需要怎么做?

  让孩子自己和自己比

  特邀观察员:郑丹娜(北京垂杨柳中心小学教师,2014十大“北京榜样”之一)

  我想起了一段经历:妹妹从小便能歌善舞,爸爸妈妈常对别人说“我家大女儿唱歌不行,没她妹妹好”。我一直不敢在人前唱歌,直至音乐老师下了最后通牒:“视唱不过关,影响毕业”。每天苦练,我顺利通过了音乐的毕业考核。如今,我有几首歌唱得不错,但也只是私下哼哼,不敢在众人前展露。想想终究还留着儿时的阴影。

  有了这种成长教训,我从不拿孩子和他人做比较。做老师时间长了,也看到每个孩子各有各的不同。正是因为孩子的千差万别,才造就了美丽多彩的世界。上周召开家长会,当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围着几份最好的作业大加赞扬时,一位妈妈领着儿子走到我面前真诚地说:“郑老师,我真觉得孩子比刚入学时有了很大进步!他现在认识好多字了,也会自己洗袜子了。

  本来,孩子还怯怯地藏在妈妈身后,而妈妈的鼓励使他将小胸脯高高挺起,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多么真诚的鼓励,多么可敬的妈妈,她总是看到孩子的进步和优点。让我们都做拥有一双慧眼的父母吧,让孩子“自己和自己比”,让孩子在鼓励中长大。

  欣赏孩子,扬长教育

  特邀观察员:乔树平(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原处长,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本报记者说的这个案例既典型又很普遍。表面看是教育问题,其实细细分析是思维定式影响,是教育心理误区。我认为,家长一定要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称赞和表扬,都需要成就感;每个人都有感悟和反思的能力,人的一生是悟出来的。

  因此,家长首先要学会欣赏孩子,看清楚孩子的兴趣特点,扬长教育,要用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精力发现孩子发展的优势,相信兴趣能成就孩子一生。

  其次要学会肯定孩子,肯定孩子在哪些方面做得对、做得好,告诉孩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自信能够助力孩子成功

  第三要学会倾听孩子对各种问题的意见,经常与孩子就社会问题一起讨论。为孩子找寻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孩子会在这种体验中慢慢思考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明确发展目标,会自觉不自觉地学习众人之优势。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发展由被动转向主动,由思考走向行动,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教育,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教师教育教学要重视启发式的话,家长养儿育女无疑要选择启迪的方法,启迪的内涵是平等的交流、细心的倾听、民主的讨论、身教的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文/王小艾 综合整理 图片来源:网络

  了解更多教育新闻请关注现代教育报微信号:modedunews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