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东西!
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东西!
导读:在还没有正式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在英国。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12岁前要做的50件事!
冒险类
1.爬树
2.从大山坡上滚下来
3.野外露营
4.筑巢
5.用石头打水漂
6.雨中跑步
7.放风筝
8.用渔网抓鱼
9.从树上摘苹果吃
10.玩板栗游戏
发现类
11.长途骑行
12.用棍子探出一条小径
13.做泥馅饼
14.筑水坝
15.打雪仗
16.用小雏菊做项链
17.赛蜗牛
18.野外艺术
19.玩木棍游戏
20.踏浪
游侠类
21.采野生黑莓
22.探索空树洞
23.参观农场
24.光脚走路
25.做草喇叭
26.寻找化石和骨骼
27.看星星
28.登山
29.山洞探险
30.用手抓吓人的动物
寻踪类
31.抓昆虫
32.找蛙卵
33.接落叶
34.跟踪野生动物
35.探寻河塘生物
36.为野生动物搭房子
37.从石滩中找生物
38.养蝴蝶
39.抓螃蟹
40.野外夜行
探索类
41.自种、自收、自吃
42.在大海里游泳
43.做木筏
44.观鸟
45.野外定位
46.攀岩
47.野炊
48.骑马
49.寻宝
50.泛舟而下
初看“英国儿童12岁前要做的50件事”,惊讶坏了!——逮虫子、扑蝴蝶、捞蝌蚪、打水漂、做泥饼、搓柳笛、上树摘果、下水捕鱼、早起看日出、晚睡观星空……这些“野玩”项目,跟我儿时在老家的玩法多么相似!这么土气,这么“低档”,哪里能觅到一点“英伦风”的影子?但我着实为那些正亲身做着这50件事的孩子庆幸。这样玩,才像个孩子!
我们的孩子早就不这么玩了。小小的孩子,休息日要“上班儿”——上各种培训班。在人家的孩子兴致勃勃地玩泥饼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在专心致志地画画;在人家的孩子无腔无调地吹柳笛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在全神贯注地弹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句居心叵测的谎言,几乎蛊惑了全中国的父母的心。不得已,我们的孩子早早就埋殡了自己的童年,硬着头皮去培养自己对知识的兴趣、对艺术的兴趣。而结果,培养起来的却极可能是“负兴趣”——对孩子智力资源的超前掠夺性开发,使孩子视知识、艺术如寇仇;或者即便当下学到了一星半点的东西,但那在兴趣驱使下的毕生“持续贡献”也定然与之无缘。
我们的孩子哪像个孩子?他们没有自己的玩法和活法,他们要按照大人为他们设计好的跑道,拼命向前奔跑。家长们根本不懂得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一味按照自己的心理需求去为孩子设计人生。一位心理学家说得好,当父母的成长停滞下来之后,他们对自己能否长久立足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排解这焦虑,而是不约而同地将焦虑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就这样,父母摇身变为了孩子的“债主”,他们逼孩子“还债”,不惜站到孩子的对立面,让亲情关系悲惨地沦为了“债主”和“债务人”的关系。天天逼着孩子“还债”的父母啊,你敢不敢说透这样一层意思:我每日死命催逼孩子,不是因为爱孩子,而是因为爱自己!
“拼爹”的孩子不会有出息。
“拼儿”的父母不会有指望。
据说,北京叫停小学生奥数竞赛培训班后,相关培训人员及相关出版人员相拥而泣,因为这就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每年上亿元的进账啊!大概,只有中国的父母才肯于在这上面一掷千金吧。
即便像“爱情”这种全人类公认的好东西,孩子都有权无视它甚至鄙视它,为什么?因为,他们仅仅是孩子。喜欢玩耍,喜欢游戏,喜欢把事情搞糟,喜欢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撒野撒娇。我总是固执地相信,童年时没有玩够的孩子,长大后会生活质量不会很高。不要总是拷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学习”,知识的好,爱情的好,他们再大一些的时候自会明白。须知,他们是介于“人”与“兽”之间的一个可贵存在,这种可贵存在对每一个个体而言都显得那么短暂,或许一觉醒来,他们就开始对尖叫着冲进花丛中捉蝴蝶的孩子嗤之以鼻了。数秒去珍爱孩子这种傻兮兮的岁月吧!这一课要是落下,补课的机会永不再来。
法国作家约里波瓦大概算得上是最懂得孩子的心的人了。他笔下的那只名叫“卡梅拉”的小鸡,是那样的“不务正业”——当母亲向她和她的姐妹们传授珍贵的下蛋经验的时候,她才懒得听!她的心早飞跑了。她有一个匪夷所思的梦想:看海。她为这个梦想而活。终于有一天,她携着自己的美丽梦想逃出了鸡舍,独自去了遥远的海边……如果我们有一个像卡梅拉一样“出格”的女儿,如果她公然撇下大人眼中的“正经事”去追梦,我们能为她骄傲吗?
“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东西。”这是美国向孩子征集“儿童给大人的忠告”中入选的第一句话。天下父母,你听到孩子的“忠告”了吗?爱孩子,请从解放孩子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