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长:7个影响孩子人生的好习惯
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还包括道德习惯、卫生习惯、认知习惯等等,这些串在一块儿最终形成一个人的性格。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最终收获成功。
倾听的习惯
再聪明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行。父母在家就可以培养孩子这个习惯,跟孩子强调:“妈妈爸爸和你说话,你眼睛要看着我们。”家长和孩子说话时,也要看着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倾听的习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往往上课时眼睛不看老师,而是东张西望。要求孩子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对于他注意力的培养是相当有好处的。
从电视、书本等二级介质中得来的经验给大脑皮层留下的烙印较浅,不如亲身体验。一个人的大脑表层褶皱越多,智商越高。而亲身体验能够有效刺激大脑,留下更深的记忆。
观察的习惯
十多年前,教育部曾经派出了由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高校心理学、教育学的博导组成的调研组到中科大蹲点了整整八个月,和少年班的大学生同吃同住,研究他们如何在十四五岁的年纪就成为大学生。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孩子的聪明之处各不相同,但他们通常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在这里,既能享受大城市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每天接收巨大的信息量,同时又能接收大自然灵气的滋养。两者对于孩子智力的发展缺一不可。
正如古语所言,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很多家长在督促孩子读书方面特别上心,但少有人让孩子到一个新的地方,接触新鲜事物。因为成人对于身边的刺激已经麻木了,而对于孩子来说,一点点不一样都足以刺激他的大脑,丰富他对世界的认识,增加他对世界的了解。
心理学上有个生动的比喻:一个人只要拂去心灵的灰尘,他对自己充满自信,他的潜能就无限大。
自信的习惯
孩子上小学前,很多家长会说,现在该收收你的心了,以后再也不能调皮捣蛋了,这种说法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家长应该说:“恭喜你进小学,长大了,真了不起,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在学校,你可以学到各种本领,以后不用妈妈给你讲故事了,你以后能教爸爸妈妈了。”让孩子有一种自豪感和骄傲感。
培养自信的关键在于家长首先应该认同孩子的情绪,积极看待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和变化。只有家长怀着包容而接纳的心态,孩子才更容易接受自己,从而建立起充足的自信。比如,一个一年级孩子忘了让家长在考卷上签名,于是他冒签了。老师发现后,严厉地批评了他。回到家,孩子对妈妈痛哭流涕。此时,妈妈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应该抱抱他,拍拍他的背。然后告诉孩子,他今天的行为蛮“聪明”的,但是不正确。先无条件接纳他的情绪,然后用“但是”做转折。最后告诉他,下次再碰到同类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后只知打骂,却从不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家长代替孩子做很多事,实际上满足的是自己的心理需求,对孩子并没有好处。家长应该反思,这样做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自主动手的习惯
很多在家长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对于初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可能很难。因此养成一定的习惯至关重要。如果家长仍像孩子上幼儿园时那样事事包办,结果很可能害了孩子。比如,家长每天代替孩子整理书包,那么孩子就不知道东西放在哪里。后果是什么?上课时老师让学生抄写黑板上的题目,自己整理书包的小朋友马上就能找到文具和书本,而家长代劳的孩子找起来就要多花点时间。
除了理书包,别的事情家长也习惯性地帮孩子代劳。很多一年级的孩子动作慢,是因为他的事总有人替他做,不知不觉间被剥夺了自主学习和动手的权利。
可能很多家长觉得一年级孩子怎么要花这么多时间陪伴。要知道,小学前两年不培养好学习习惯,以后一辈子都要花时间、花精力。如果家长不在旁边“培读”,永远不知道孩子学习上到底哪里卡壳了。
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一直提倡,一年级家长不应“陪读”,而应“培读”。“陪读”是指,孩子碰到问题,家长直接给答案。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可能到了三五年级,仍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培读”则是指,孩子碰到问题,家长和孩子一起查字典。一旦他在字典上查到了,会觉得这本书真好,有那么多他需要的东西。这种喜悦和满足是直接知道答案无法比拟的,是属于他自己的。这样一来,独立学习和思考的雏形就建立了。其实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家长直接告诉他问题的答案,而是获取知识的途径。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需要的知识,即获得了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后天培养。
我们应该当智慧型的家长。很多“问题儿童”的家长带着孩子到处找心理咨询师,到最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其实,没有人比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哪怕学一点心理学的皮毛知识,懂得在尊重、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其因材施教,教育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快乐订正的习惯
当我问家长,“孩子的练字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可是基本写得一塌糊涂时,你怎么办?”不少家长选择直接擦掉、撕掉,甚至把孩子打一顿。也许这一次孩子会改正,但是这个举动对他幼小心灵留下的伤害也许一辈子也无法弥补。在小学阶段,家长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开开心心擦掉难看的字。
其实,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有很多不同的路可以走。我的经验是用表扬的方式。表扬并不是说全盘接受,而是在众多难看的字当中找到一个不是最难看的字,对孩子说:“这个字写得真好,和书本上印的一样好。”然后可以指着难看的字说:“如果这个字也这么好,就有两个字和书上的字一样了。”孩子也许心领神会,把难看字擦掉重写。
写作文也如此。抓住一个地方重点表扬,比如说:“妈妈觉得这篇作文开头开得很好,很吸引人看下去。”然后加上“但是”道:“如果第二段能稍微修改一下,这篇文章就更通顺了。说不定明天老师会把它范读出来。”孩子受到表扬之后,感觉自己被无条件接纳,觉得妈妈非常理解自己。这样一来,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学习变成一件开心的事情。
一年级孩子习惯的差异通常体现了家长教育方法的差异。一旦在孩子小学期间把学习道路上的常规困难清除干净,好习惯培养起来了,家长会发现日后的教育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复习的习惯
陪孩子做完作业,家长应该继续陪她“玩”,引导孩子把当天老师教的本领再“教”给家长。要复述,必然自己要先理解。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他无意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复述表达能力。孩子在家里做“小老师”,使他自信满满,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等于复习了一遍。复习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复习完了,家长可以更进一步,让孩子猜猜明天老师会教什么内容?这又是在帮他预习。家长不能只知道督促孩子做练习,而要全面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更多小升初、中考、高考、孩子学习及孩子家庭教育内容,请您搜索学学帮微信公众号:xuexuebangchina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