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个小“名模”(磨)怎么办?
标签: 磨蹭的根源及解决办法
分类: 幼教杂说
一、儿子是个“小磨蹭"
儿子响当当是个小“磨蹭”。每天早上都要被妈妈从被窝里拽出来,穿衣服就像电影里的慢动作,好不容易穿好衣服,刷牙、洗脸又磨蹭半天。妈妈越催促他就越磨蹭,十分钟能完成的事情他至少要花半个小时。如果妈妈耐心的等他,上班根本就来不及了,但是往往等到最后不得不包办代替。
面对这种“皇帝不急太监急”,怎么办?
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太磨蹭。就是做事动作迟缓,不着急,慢慢悠悠,疲疲塌塌,拖拖拉拉,没有一点儿雷厉风行的劲头。
要是平时,没有火烧眉毛的急事,那“皇帝不急”,“太监”也不着急,有的是时间,家长索性耐着性子等着,跟孩子“耗着”,只要能做好就行;可要是在家长急着上班、火烧眉毛的早晨,那时间宝贵得不得了,那可是一刻千金啊!眼看大人孩子都要迟到了,孩子还不慌不忙,懒洋洋地,磨磨蹭蹭,家长没法不起急。
二、历史文化根源
做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没有个雷厉风行、干净利索的劲头儿,这是许多孩子的毛病,让家长很头疼。
任何现象的出现和存在都不是偶然的,一定跟环境有关系。这种作风,在年龄很小的孩子身上表现出来,应该跟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不无关系。这种作风在我们中国是由来已久,也可以说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劣根性”。
过去,我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落后的生产方式,使人们计算时间的单位,一般是以“季节”为时间单位,诸如,哪个季节该春耕了,哪个季节该春播了,哪个季节该松土、间苗、施肥了,哪个季节又该收获了,等等。做什么事,不用着急,还没到时候,有的是时间。久而久之,人们就养成了做事不慌不忙的作风。
建国以后,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搞的是平均主义。人们吃惯了“大锅饭”,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快干慢一个样。使一些人心里这样想:“反正社会主义不能饿死人。”这不仅“造就”了一些“懒汉”,也使人们的劳动、工作作风越来越磨蹭、拖拉、散漫。
过去不是有这样一段顺口溜嘛:“八点开会九点到,十点开始做报告,散会以后还有人来报到。”
上一代人长期形成的这种作风,耳濡目染,浸渍熏陶,潜移默化,不可能对下一代不产生影响。就像水一定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很难阻挡这种运行的趋势。
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在过去,这种作风还能行得通,误不了什么事。因为整个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慢。
在今天,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再不改变可就不行了。过去,在农业社会计算时间是以“季节”为单位,现代工业化的大生产、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使得人们计算时间的单位是小时、甚至是分秒,迫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必须加快,要“争分夺秒”,“争先恐后”。因为速度慢了,就要被无情地淘汰。
记得深圳特区刚发展初期的1983年,我到深圳参观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现代人不仅要会劳动,会工作,还必须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会坐失良机,效率不高的劳动就没有竞争实力。比如,企业生产的产品,即或是质量不错,但如果动作太慢,效率不高,当产品拿到市场上时,别的产品早就把市场给占领了,成了“马后炮”,那就等于是白干了。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产品的质量要好,而且生产的速度也要快。
对企业来说,时间和效率观念是至关紧要的,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个人来说,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没有时间和效率观念,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工作效率不高,就会被排挤“出局”,很难立足社会。家长们应有紧迫感。
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不管做什么事情,不仅要质量好,还得要快,效率要高,努力做到“高质高效”。
四、小孩子磨蹭的原因分析
小孩子做事磨蹭,是一种行为习惯,这不都是天生的。有遗传的成分,跟神经类型有关系,比如安静型或弱型的孩子做事磨蹭的多一些;但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
因此,分析孩子做事磨蹭的原因,不能把目光主要投向孩子自身,而主要从家庭生活环境和家长教育方面多找找原因。
我认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可以反映家长的培养、教育状况。做事磨蹭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还在家长身上。小孩子磨蹭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孩子不是不想做好,而是不太会做,平时家长缺乏耐心地具体指导,孩子根本没有掌握做事的要领;
二是家长平时没有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事雷厉风行、干脆利索的行为习惯;
三是家长一见孩子动作太慢,一着急就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从而也使孩子渐渐地产生了依赖思想。
五、解决问题的几个建议
要解决孩子做事磨蹭的问题,家长不要训斥,一训斥,孩子便不知所措,动作会更加缓慢。也无须讲什么大道理,诸如做事要快的“伟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那是无的放矢,等于是“对牛弹琴”。
提供几个建议供参考:
一是平时要耐心教给孩子操作规程和动作要领,引导孩子做事有秩序就是先后顺序。详细告诉孩子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使孩子养成做事的“逻辑性”。具体指导做事的操作方法,那个环节注意什么问题。这样,手把手地教孩子学会做事了,不再手忙脚乱了,自然会加快做事的速度。
二是把生活中的事“游戏化”,是有效调动孩子做事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家长可以跟孩子搞竞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比快慢,计算时间,就像是做游戏,引起孩子做事的兴趣。在竞赛游戏中,促使孩子不知不觉地提高速度,受到训练。
三是勤表扬,少批评、训斥、指责。批评、训斥、指责,给予孩子的是恶性刺激,使孩子产生不快的情绪,会打击、挫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孩子做好了,有了改变和进步,哪怕是很微小的改变和进步,也要不惜溢美之辞,对小孩子甚至可以适度夸张地夸奖,以至给予物质奖励。
四是平时在没有着急的事等着做的时候,家长可以耐心等待,坚持让孩子自始至终自己做好;也可以上手帮帮孩子,但最好只用“一只手”帮,就是帮“一部分”,要给孩子留有自己动手的余地。不要全帮,不要轻易把“两只手”都用上包办代替。
五是适当运用“自然后果”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自己承担动作缓慢和迟到的后果。比如,因为孩子动作缓慢上幼儿园迟到了,受到老师的批评,让孩子自己承担迟到受批评的“自然后果”,亲身体验挨批评的“不悦”。切不要把孩子迟到的责任揽在家长自己身上。家长代孩子受过,客观上就容易使孩子解脱、纵容自己,不利于改正不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