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给孩子一个撒野的地方
方舟语文导语: 李镇西老师的这篇文章勾起了很多读者的青葱记忆,同时也激起了广泛的热议。一个个象征着本真、自由又有一点点野趣的符号构建着传统的教育方式。高大上的新式教育是否就缺失了教育的本质?对于“教育,请还孩子撒野的权利,并给孩子提供撒野的地方!”这样的观点您怎么看呢?欢迎参加讨论。(现将文章转载如下,文章内容有所删减。)
近年来,我参观过许多新建的学校和一些名校的新校区,校园一个比一个气派——豪华教学楼,现代雕塑,塑胶跑道,还有演讲厅、体育馆、LED显示屏,有的学校甚至还有天文馆、音乐喷泉......可我总觉得这些豪华学校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缺少树木,缺少野草,缺少泥土……缺少一块让孩子尽情嬉戏的地方。
在一个撒野的校园文化中长大
说实话,我倒更喜欢一些老校园。虽然面积不大,校舍陈旧,但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透着历史与文化,更不说那古树以及古树上曾经吊着的大钟,更是无数孩子少年的记忆。当然,时代总得进步,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的扩建或迁址重建,都是应该的。人不可能总是生活在过去的记忆里。但我还是想说,无论学校怎么发展,无论校园怎么现代,请给孩子留一片这样荒芜的地盘——有泥土,有青草,有小树,而且这片荒芜角落永远都不会被“开发”,就一直那么杂草遍地、灌木丛生,当然,如果有一棵或几棵参天大树那就更好了。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丢手绢、捉迷藏,可以击鼓传花,可以打闹,可以斗鸡,甚至可以扭作一团在地上打滚……总之,可以撒野。
在我看来,学校的文化并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楼上悬挂的诸如“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之类的标语上,也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区走廊两侧的各种图片和名言警句,而更应体现在一代又一代老师的故事里,体现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记忆中,而这些故事和记忆往往和校园环境紧紧相连。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甫雷什中学》时,我羡慕苏霍姆林斯基和学生一起种核桃树和苹果树,羡慕帕甫雷什中学的苗圃和菜畦。2008年秋天,我来到了心中的圣地帕甫雷什中学,当年教育家们留下的果树依然生机勃勃,校园的森林和森林里的阳光,以及泥土上的小草和落叶,都让我感到,这才是真正的学校!
如今我一想起四十多年前读过的小学,我就会想到门口那个古老而巨大的黄角树,以及我的启蒙老师杨老师在大树下和我们一群孩子排练童话剧的往事。我想起在一个秋天,树叶发黄,但还没有凋零,杨老师带着我们在大树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我们跑着躲着,最后翻到在地,杨老师一个一个地把我拉起来,给我们拍打身上的泥土……我想,如果没有那棵大树的承载,那时的记忆可能早就消失了。现在的学校建得富丽堂皇却没有了野趣,在满是水泥地面甚至水磨石地面的校园里,孩子们到哪儿去玩“老鹰捉小鸡”呢?
留下一块撒野的地方,这才叫任性!
我所在的武侯实验中学校区,建于2003年,占地面积八十亩。2006年我去做校长的时候,校区后面有一块近20亩的空地,长满灌木,还有一些半大的乔木,形成一个小“森林”,其中还有不少梅树。地上的野草一个劲地疯长,空中的树丫千姿百态,也没有人去“修剪”,一切都是“原生态”:春天草木萌发,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金叶婆娑,冬天红梅绽放。
我当时很奇怪,怎么有这么大一片空地呢?后来才知道这是预留的土地,是以后要搞修建用的。我问修什么,答曰修体育馆,修食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体育馆和食堂都迟迟没动工。于是,那里就成了师生的乐园,每天中午吃了饭,老师们都在那里散步。不止一次,我看到阳光斜射进那片小树林,老师们慢悠悠地穿行其中,或坐在草地上享受阳光,真是惬意。孩子们更是喜欢那片土地,追逐跳跃,打闹嬉戏,尽情挥洒少年的天性。记得2008年12月的一个下午,我和班里的孩子们在那里做游戏,孩子们以各种方式“捉弄”我,我们都非常开心。离开那里的时候,我们挤成一团照合影,在快门按下的一刹那,孩子们一起喊出:“李老师,我们爱你!”当时,一轮夕阳挂在树梢,特别美,特别美!
终于,体育馆和食堂动工了,这块乐园即将消失,于是我跟教育局领导一再要求:“请给我留一块空地,给孩子们留一片树林!”经过我的努力,建成后的体育馆和食堂之间,果真留了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绿地,果真有小树林。我憧憬着,几年或十几年后,这里会是一片参天的森林!后来,许多前来参观的领导和老师,走到这里,都会惊叹:这么一大片充满野趣的土地,真是“奢侈”啊!
我认为,如果一定要说我在武侯实验中学有什么“政绩”的话,那就是我为老师们留下了一片散步和晒太阳的地方,为现在和以后一届又一届甚至一代又一代学生留下了一块撒野的地方!
为什么现在的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
当然,在相当多的教育者看来,学校是文明机构,是培养“文明人”的地方,怎么可能让学校充满“野趣”呢?孩子应该“举止文明”,怎么能让他们撒野呢?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理念,学校自然不能给孩子们留下“肆无忌惮”的地方。
相反,现在许多学校正在着力培养学生“文明休息”的好习惯呢?对孩子的要求是“轻手轻脚”“轻言细语”“轻拿轻放”……严禁孩子们课间疯狂打闹和喧闹。于是,在许多中小学课间,孩子们果然变“乖”了,追逐打闹没有了,唧唧喳喳的喧闹也没有了。如此一来,校园是清净了,可是我要问,这是学校还是教堂,或是医院?我看应该是医院的住院部,而且还是重症监护室!
我始终搞不懂,学校为什么不许孩子们打闹?追逐,打闹,嬉戏,你蹭我一下,我推你一把,或者闹着闹着就升级了,变成冲撞,变成摔跤,本来是闹着玩的,但闹着闹着就弄假成真了,真的打起来了,以至在地上翻滚着,最后脸上擦破皮了,额头也青了,甚至还流了点血……这一切不正是我们小时候的校园休闲生活的常态吗?坦率地说,我从小就是一个温顺听话的孩子,按某些专家的教育理论,我这样的温顺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多半没有出息的,可就是我这么温顺听话的孩子,现在撸起我的衣袖依然能看见小时候打架留下的疤痕。因为我是男孩子!而打闹甚至打架,就是男孩子的天性。再“偏激”一点儿说,没打过架的男孩子,是成不了男子汉的!再“幽默”一点儿说,就算两个小屁孩互相打得鼻青脸肿,十年二十年后回想起来,也只不过就是一件“童年趣事”而已,有什么不得了的?
至少已经二十年了,我们不断地听到“呼唤男子汉”的声音,人们也越来越发现现在的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我想这和我们不许孩子打闹、校园里缺少可以撒野的地方有关。本来应该活蹦乱跳,应该野性放肆的男孩子,都成了“文明休闲”的“好孩子”,你哪里还能指望他以后有男子汉气概?
这篇文字估计又要引起争议,但我还是要呼呼:教育,请还孩子撒野的权利,并给孩子提供撒野的地方!
网友热评 网友@日月皆伤评论道:“撒野,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着迷,有感觉。即使因撒野而受点伤,那也是最美好的童年生活的见证。撒野,会野出一个少年之民族!而束缚和禁锢对童心的伤害,会伤害到整个民族,且无可救药!”
网友@青莲评论道:“会撒野才会文明。其实,很多时候文明不是高尚,而是一种人心情的自然流泻。”
网友@青杨评论道:“未泯的童心。有如此的童心,才会有这片树林的存在,才有给学生一片精神世界的绿洲可能性。感谢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