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化解育儿的焦虑心理
这些年,面对大量找我咨询的家长,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家长的心理焦虑现象。诸如:孩子不听话家长焦虑,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家长焦虑,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动家长焦虑,孩子课后不愿意写作业甚至磨蹭拖拉用时很长家长焦虑,孩子从家里偷拿钱家长焦虑,孩子迷恋网络游戏家长焦虑,孩子陷入青春期早恋家长焦虑,等等。
绝大多数家长陷入焦虑情绪时,往往都会伴随着火暴的脾气,粗鲁的语言,甚至大打出手,孩子哭,大人骂,直搞的家里乌烟瘴气,怨声载道。更有多数家长,在教训完孩子,发泄完情绪后,又陷入极端矛盾和自责之中,要么后悔自己出手太重不该打孩子,要么埋怨夫妻另一方不负责,要么怪孩子不争气。当反复出现类似的现象时,家长便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自己很失败,甚至为孩子的将来惶恐不安,害怕孩子将来会没有出息。凡此种种,让很多家长寝食不安,愁眉不展。
面对家长们各种各样育儿的焦虑心理,尽管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法,但是往往家长在落实方法的时候,大都只是暂时性缓解一些矛盾和压力,坚持不了多久,又会恢复原状,这让很多家长再次陷入痛苦的焦虑之中。有时家长会问,为什么你的方法在别人身上有效,到我这里就看不到好的结果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这里我要告诉家长,育儿可不是头痛医痛头,脚痛医脚那么简单。正如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如果不针对孩子个性特点加以教育,如果不从观念上做根本性改变,如果不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如果不解决夫妻家庭教育分歧,如果不解决隔代教育影响等因素,在很多时候,你拿来着方法根本无法实施的。
正因为家长和孩子长期共同生活,孩子在心里会逐渐形成对父母的特定印象,当家长的负面情绪越多,做法越简单粗暴,观念越是错误百出,就会让孩子对家长无法产生信任感,自然无法拉近彼此情感的距离,让孩子接受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当孩子从心理上无法接纳父母时,便会排斥父母,可是孩子又必须要从物质生活和情感上依赖父母,这种矛盾的心理很容易让孩子表现出情绪的反复——只要满足我,我就表现好点儿,只要不利于我,我就会闹情绪发脾气。
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化解育儿的焦虑心理呢?
转变观念,接纳孩子
我在《做职业父母你心理上准备好了吗?》一文中(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b8e710100gd0u.html),曾经提醒过家长,做父必须从职业角度去考量你自己,你是否具备做父母的职业道德,你是否具备教育孩子的正确观念,你是否具备教育孩子的专业素养,你是否有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你是否有独立的思维而不是人云亦云,等等。
如果你不具备做职业父母的观念和意识,你又没有教育的整体计划,你只是被动地应付着孩子的成长,那是很难把孩子教育好的。何况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家里会受到父母的性格、脾气、品质、习惯、人际关系、胸怀等方面的影响,在外面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在社会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等。所有的这些影响,如果父母都不去认真思考,只是从孩子身上下手,是很难解决根本性问题的。
在很多父母内心深处,尽管对孩子抱有美好的期望,可是你知道如何实现这些美好的期望吗?如果你整天只抱着美好的想法,而不具备育儿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恐怕你只能陷入莫名的恐惧,无端的焦虑。如果你想真正解决育儿过程中各种问题,必须要静下心来,从自身查找问题根源。我可以告诉你,从无数案例指导的过程中,我发现凡是问题孩子的形成,无一例外都是由于父母的错误观念造成的。
大家想一下,只要观念错误了,你还能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吗?从一开始你就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你焉能不越走越偏离正确的育儿轨道?所以,请家长们务必去重新审视你的家庭教育观念,可以参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b8e710100cumf.html》一文,同时还可以选择我们七彩阳光家庭教育网络课程,会逐一给你解读家庭教育观念,让你做新旧观念的对比,从中发现自己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学习需要自觉自愿,并做到持之以恒。观念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事,因为你生活在当下社会,且旧观念已经固化下来,也只有通过长期坚持学习,逐渐强化你的家庭教育意识,你才能做到用新观念面对自己,面对孩子,不断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孩子。
改善亲子沟通关系,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从我对大量指导过的咨询案例分析结果来看,凡是造成亲子矛盾很突出的家庭,无一不是家长用权威在面对孩子的成长。当孩子处于婴幼儿时期,小一点儿的时候,家长的权威或许还能起作用,因为这是不对等的关系,如果孩子不“听话”,还会“享受”肌肤和皮肉之痛,弱小的孩子自然会畏惧于高高在上的父母。但是当孩子越来越高,越来越强壮,尤其到了小学高年级,直到进入青春期后,如果家长再用权威去面对孩子,孩子对父母的敬畏之心便一点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沟通不畅,心与心的距离逐渐拉远。当孩子失去对父母最起码的信任,当孩子认为父母很“无知”(很多父母确实在知识层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孩子),很“烦人”(很多父母整天只会唠叨全然不顾孩子是否愿意听)时,便会拒绝倾听父母的声音,哪怕你说的再有道理,到了孩子耳朵里,全都成了废话。
教育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悄然影响。而教育真正能实现目的,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教者能知受教者愿意听什么,想听什么,受教者能对教者产生好感,并信任之。这有点像一个好老师,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能喜欢他一样。如果一个孩子不喜欢一个教师,十有八九会不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一个道理。请家长们现在想想,你的孩子喜欢你吗?信任你吗?愿意倾听你和他说的一切吗?
我曾经在《在亲子沟通中你善于使用方法和技巧》(http://learning.sohu.com/20150128/n408135781.shtml)一文中,就父母如何倾听说、如何巧妙地问、如何慎用赞赏、如何正确批评孩子四个方面做了阐述,但我认为这远远不够,你除了阅读这篇文章外,还可以选择七彩阳光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第一个系列课,这个系列课中亲子沟通方面的讲座有20课之多,相信你会通过学习掌握更多亲子沟通技巧。
只有在掌握亲子沟通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之上,你才能让孩子愿意与你说出心里话,你才能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启发和引导孩子。但这里必须要郑重提醒家长们:尽管孩子有时知道一些大道理,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做事的经验,往往很多时间明知道是怎么样回事,却做不到,比如做事条理和步骤,自控能力,时间意识,这些都需要家长通过具体的小事,结合好习惯培养,给孩子身体力行做出示范和榜样,才能让孩子在手把手教的情况下掌握如何正确做事。
我常听到很多家长埋怨孩子这不行,那不好。果真是孩子不行吗?其实不是孩子不行,而是很多父母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当你对孩子要求过高时,一旦孩子做不到,你就埋怨、批评和指责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便放弃了那份做事的兴趣,自然也就不愿意再去尝试了,自信会随之降低。因为对孩子来说,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你的目标期望,结果导致无一不对父母失望,对自己的放弃。
在这里我要建议家长们一定要调整心态,切莫再站在成人的立场去看待孩子,你现在的做事经验,那是经历多少才积累和达到的,而孩子才仅刚上路啊!就像刚学车的新手,又怎能驾驭那辆车呢。如果想练出过硬的技术,得需要时间,得需要历练,甚至得面对磕磕碰碰,才能不断积累成长的经验。
要有育儿的大局观,做有计划的育人者
我经常问一些家长,你是否有长期育儿计划?你是否有年度教育计划?很多家长都摇头,甚至干脆说不知道怎么样做这份计划。这倒也不能怪家长,在应试教育的今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其他的教育内容都退而求其次了,又怎能制定出合理的育儿计划呢。如果有计划的话,也只剩下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了。
我一直强调,身为父母,如果我们在育儿过程中没有大局观,你肯定不能高瞻远瞩,不能以宽阔的视野面对孩子的成长。其结果会形成追着孩子成长,赶着孩子成长,甚至牵着孩子成长,这样做恰恰是非常被动的。一旦孩子教育出现问题,你肯定会急三火四,手足无措。正我经常讲的,当孩子问题很棘手时,说明问题已经从潜伏期到了暴发期,说明问题已经积累很久了,这有点像小病养成大病一个道理。
为了让家长们在育儿上建立大局观,我把孩子0—18岁划为教育的一个大周期,相当于以孩子为中心,画了一个大圆。让孩子在这个大圆里成长,我们作为父母,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18岁将是孩子走向成人的新起点,当孩子成人后,我们做父母的义务基本上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在此之前,我们所有的任务都是紧紧围绕怎么样教孩子走向成长,怎样教孩子学会做成人所具备的必备技能和综合素质。这样一来,你肯定会心中画出这个大圈子了吧?成人都具备哪些能力?我想你身为父母肯定非常清楚,自然在这里不用多说了。
有了大局观,再把0—18岁切割成小块,分段去落实教育内容,我想这是非常现实的,也是容易着手去做的。我在家庭教育体系中,把0—18岁分割成三段,第一段:0—6岁保护式成长阶段(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b8e710100fwsl.html);第二段:7—11岁半保护式成长阶段(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b8e710100g1lk.html);第三段:12—18岁独立成长阶段(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b8e710100gah8.html)。
我想当你认真读过三个阶段的内容后,你肯定会心中明朗很多,那么接下来要做什么呢?自然是制定自己的育儿计划了。
在制定育儿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大到小,从全局到局布进行,只有这样,你才能从面到点去合理安排。同时我还要提醒家长们,计划不是光落实在纸面上的事,还要真正做到切实可行。一份计划的好与差,就体现在是否具有可执行性方面。
我在自己孩子养育的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是,没有计划,身为父母便不清楚自己大到一个阶段里要做什么,小到一天我要做什么,更不知道哪些教育内容需要跨越多长的时间和周期。就拿生活习惯培养来讲,从幼儿园开始,我就一直在培养儿子的习惯,直到今天尽管孩子已经习惯定型,但我仍在关注,仍在坚持;比如孩子时间意识的培养,从幼儿园学前班开始,直到今天也仍在坚持培养。通过几年的培养,孩子现在已经养成非常敏感的时间意识,但是由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控能力有限,需要给予他鼓励和引导,让孩子在自信中不断去坚持。
有些家长会问,我们到底对孩子有哪些教育内容呢?我写的即将出版的《好习惯家庭养育细则》一书中,就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描述,希望能让家长们尽快找到答案。在此之前,希望家长们能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去做计划,如果有不清楚之处,可以来向我咨询,我会给你提供一些建议,供你参考。
理性面对三个反抗期,坦然接受孩子的行为表现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反抗表现颇为头痛,经常弄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说到这里,我要告诉家长们,孩子有反抗表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坏事,至少证明孩子已经用行为宣告,或者说捍卫自己的权利呢。当然,对于幼儿来讲,可能反抗行为是不讲理的,令家长不理解的,但无论如何你必须要接纳孩子的反抗行为。因为这是不可回避的成长事实。
为了让家长们清楚什么是反抗期,反抗期到底有哪些表现,反抗期在0—18岁中有几个阶段。我查阅了大量的心理学资料,并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打破了心理学对反抗期的年龄段定义,把两个反抗期重新划分成三个反抗期。我想,这种突破无疑会给家长们提供更有益的参考。
第一个反抗期:2—4岁(http://baobao.sohu.com/20150317/n409900202.shtml)。
第二个反抗期:7—9岁(http://learning.sohu.com/20150317/n409911619.shtml)。
第三个反抗期:12—16岁(http://learning.sohu.com/20150318/n409966534.shtml)。
如果你是细心的家长,你会发现三个反抗期如果把时间加起来,恐怕在这18年里,你会有很长时间陷入孩子反抗心理比较强烈的情绪之中。如此说来,孩子教育难也就不难理解了。
同时我还要告诉家长,三个反抗期的反作用力具有相互叠加原理,在第一个反抗期里,如果你不懂幼儿心理,没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法又单调的话,就很难让孩子减少心理反抗现象。尽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认知能力的增强,会自我化解一些反抗心理,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总会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反抗心理带来的问题和现象被带入第二反抗期。如果在第二个反抗期里,父母仍解决不好教育和引导问题,一二反抗期累加起来的问题,就会带入第三反抗期中。
说到这里,很多家长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进入青春期后的少年,逆反心理如此严重了吧?因为这种逆反心理不是短期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接受不良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是一个不断受外界影响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孩子不是生活在净土里,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影响。当教育产生缺失,当教育不能针对社会负面现象进行时,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污染,孩子的认知就会背离正确的方向,孩子的行为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孩子的人格就会不健全。
结束语:或许有些家长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仍会心存疑虑,我读了这么半天,解决焦虑的办法在哪?怎么没有找到啊?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我会告诉你,你的学习方法已经出现问题了。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因为教育无定法,只有把基本原理和技巧掌握了,你再通过感悟、转化和理解,才能变为你自己的东西,然后加以灵活应用。如果你不扑下身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去坚持学习,你是跟不上孩子成长步伐和节奏的。我经常和七彩阳光家庭教育学校群的一些会员和非会员家长交流学习体会,凡是长期坚持学习的家长,几年下来,回过头再看自己,竟然发现悄然间改变了,问为什么改变,他们大都只有一句话:坚持学习,用心感悟,灵活实践应用。教育的魅力,是有一天我们不用再教孩子,让他们自己独立去成长,去经历风雨人生。而家庭教育的魅力,是每一天,你都能通过学习,观察,思考,理解,对比,分析,总结,感悟到:家庭教育=观念+心态+行动+榜样+毅力+自控+信任+热情+爱。这个公式并不是唯一,我不过是举一个例子罢了。
注:如有转载需要,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名字,本文属于原创作品,作者联系方式QQ:676483840.如果想学习更多育儿知识,请加入七彩阳光家庭教育学校群,群号:12193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