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要“心太软”
一天下午,我到校医院去打针,遇上一个幼儿园的小男孩在老师带领下也去打针。老师拉着那孩子的小手走进注射室,亲切地说:“龙龙是个男子汉,是个勇敢的孩子!不怕疼,打针不哭。”尽管那孩子的脸上充满着惊慌、惧怕的神色,但嘴里还像背书那样,不停地喃喃地说:“龙龙不怕疼,龙龙打针不哭……”俨然真的是个“小男子汉”!
看那孩子的样子,打针的护士捂着嘴直想笑,可又好像怕什么似地强忍住没笑出来,也附和着连忙鼓励说:“龙龙真是个勇敢的孩子,打针不哭。”虽然在护士打针时,那孩子分明微微地咧着嘴,眼睛里含着泪花;但他还是强忍住了,始终没有哭出声来,眼泪也没有掉下来。打针的整个过程非常顺利,老师和护士一个劲儿地夸龙龙是个勇敢的“男子汉”。
龙龙刚一离开注射室,那打针的护士突然放声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她边笑边说:
“这孩子真逗!真有意思!”
我以为那护士是笑那孩子的那“小大人”的样子呢,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笑的呀?感到莫名其妙。其实不是笑这个。看我一脸疑惑,护士对我说:
“赵教授,您是没看到,上午可没这么顺利。今天上午,是他的妈妈带他来打针的,那情况和下午可大不一样,这孩子简直判若两人。他妈妈带他来打针时,一到注射室门口,他就放声大哭,说什么也不打针。他死活就是不进来,是他妈妈连拉带拽,才好不容易把他给弄到注射室。他妈妈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他使劲儿地挣扎,呜哇乱叫,妈妈还打了他两巴掌。折腾老半天,好不容易才打完针。赵教授您是教育家,您说,幼儿园老师带着和家长带着来打针,孩子的表现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
的确,这事儿还真的很有意思。得知这孩子上下午截然不同的有趣的表现,不由得使我想起一位年轻朋友曾经给我讲过的他女儿的一件事,也许下边这个故事能诠释龙龙的表现:
有一次,他带女儿到医院去拔牙,女儿有点儿害怕,这位爸爸就安慰她说:
“别怕,爸爸就守在你身边。”
可谁知,爷俩进了诊室,女儿却更加恐慌,紧紧抓住爸爸的手不放,哭哭啼啼地就是不跟医生合作。
这时,一位文质彬彬的老大夫走过来,很客气地对孩子的爸爸说:
“先生,请您出去。离开你的孩子!”
看到孩子那恐慌的神情,孩子的爸爸有点儿进退为难。可看到老大夫不容置疑的态度,只得很不情愿地退出了诊室。
孩子的爸爸忐忑不安地在诊室外面,竖着耳朵听着诊室里边的动静,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不一会儿的工夫,女儿就平平安安地自己走了出来。爸爸急切地爱怜地问女儿:
“疼吗?你哭了吗?”
女儿说:
“有点儿疼。可我一声也没哭!”
女儿脸上充满着自豪,高高兴兴地拉着爸爸的手离开了医院。
后来,孩子的爸爸又见到那位老大夫。提起他女儿上次拔牙的事,老大夫说:
“你知道当时我为什么要您出去吗?您守在孩子身旁,孩子感到有所依靠,她就会撒娇、任性。我让您出去,离开你的孩子,就是要打破她的幻想,促使她自己直面痛苦和磨难。她没有了依靠,自然会丢掉幻想,勇敢地用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怯懦和疼痛。她不敢直面拔牙,那是她没有亲身体验过,是过度紧张所致。其实,您女儿的牙齿已经松动了,轻轻一提就下来了。”
老大夫的话,饱含深刻的哲理,很令人深思。
做父母的都希望生活得幸福、舒心,舍不得让孩子经受任何的磨难和痛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像家长所想象的那样,真的是万事如意。说“万事如意”,那是一句常用的祝福的话语,事实上谁也不可能事事如意、顺心,免不了要经受磨难和痛苦。孩子遇到磨难和痛苦,家长都替他们顶着、兜着,他们不经过亲身体验,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练和考验。无形中就会助长他们的依赖性、惰性,消磨他们克服困难和承受痛苦的意志,泯灭他们勇敢、坚强、奋斗的精神。
其实,孩子们并不像我们做父母的所想象的那样软弱、怯懦、脆弱,上述两个故事中的孩子的表现就是明证。只是由于父母子女亲情所驱使,家长丧失了理智,总是“心太软”,不忍心让孩子一个人去担当。
当孩子避不可免地要经受困难、磨难和痛苦时,孩子还没怎么样,家长却早已无法忍受了。家长的感情用事、儿女情长、温情脉脉,不仅不能给孩子以勇气,无助于孩子克服困难、经受磨难、战胜痛苦;恰恰相反,却只能增加孩子恐慌、怯懦、软弱、脆弱。
比如,小孩子不慎跌倒了,家长很镇定,不是一惊一诈的;而是用信任的眼光看着孩子,鼓励孩子要勇敢、坚强,自己爬起来,孩子很可能就忍痛自己爬起来,就像什么事没发生似的;假如孩子不慎跌倒,突如其来的一跤,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家长先是惊慌失措、大呼小叫。孩子可能摔得并不疼,但一看家长惊恐万状的样子,也会不由自主地在家长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强化了孩子的惊恐,便哇哇大哭起来。这完全是家长不经意地暗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能并不是因为摔疼了,而是被家长给吓哭的。
当孩子面对困难、磨难和痛苦时,即或家长不感情用事,孩子觉得父母是他的“大救星”,就会滋长依赖思想,产生心理上的惰性,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企图用撒娇和任性来逃避。家长不在身旁,孩子无所依托,不能逃避,也能克服困难,经受磨难,战胜痛苦。上述两个孩子治病的事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要自己孩子坚强、勇敢,家长还是“心硬”一点儿。在孩子经受困难、磨难和痛苦时,“离开你的孩子”,创造一种情景,让孩子自己直接面对现实,独立面对困难、磨难和痛苦,经受锻练和考验!只要家长克服了自己的“儿女情长”、“温情脉脉”,孩子就会勇敢、坚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