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庭教育 > 父母学堂

父母学堂

如何与孩子积极的沟通!

2015-08-04 17:42:56父母学堂
相信父母们早已深知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高效的沟通能够帮助我们事半功倍的达成自己的愿望。但是你们知道吗?沟通的方式方法在亲子互动中同样重要。当我们知道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的秘密之后,积极的沟通就会成为您和孩子之间的桥梁。这座桥梁搭建的越早、越稳固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就越

  相信父母们早已深知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高效的沟通能够帮助我们事半功倍的达成自己的愿望。但是你们知道吗?沟通的方式方法在亲子互动中同样重要。当我们知道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的秘密之后,积极的沟通就会成为您和孩子之间的桥梁。这座桥梁搭建的越早、越稳固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就越有利。也许沟通内容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小为孩子培养愿意与您沟通的习惯;是您愿与孩子沟通的意愿传递给孩子他们被尊重的信息;是你们之间因为愉快交流而度过的美好时光。

  沟通是帮助孩子成长的重要方式

  跟孩子沟通的目的有很多都是跟认知有关系。孩子在不断地成长过程当中需要去认识这个社会、认识自然,需要认识人跟人的相处,因为家长的目标是让他成长为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独立生活,而且还要生活的很好的一个人。所以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沟通是宝宝成长非常重要的一个成长方式,也是父母亲非常行之有效的一个教育方法。

  孩子需要通过沟通培养自尊、独立性、主动性、进取心、责任心。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们需要学习“同理”。过去提倡比较多的是同情,现在这一条变成了同理心。同情仅仅是意味着你认可对方的情绪,但同理意味着你认可对方这样的感受基础上产生的行为。孩子们的成长有许多需求,那么沟通要达成这些需求,其实对父母的要求是很高的。

  在家长和孩子通过沟通达成共识之后,最终目标要解决问题,因此,家长同时还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深入的了解一下沟通对象,即自己的孩子。

  家长首先要从内心深处去客观的接受孩子的心理,尤其是他的认知心理跟成人的相差非常之大。同样的一句话、一个方式,可能跟成人之间沟通完全没有问题,效果还很好,但跟孩子使用时可能会大打折扣。

  

  不同年龄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

  孩子的心理认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他跟成人差别有多大?有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认知心理呢?

  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很多,活泼、好动、好模仿,这是幼儿期孩子年龄特点的前三位。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尤其是6岁之前特殊性很大,但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同时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

  0到2岁的孩子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他们主要是靠感官来了解这个世界,感官在用他独特的方式帮助孩子去认识世界,孩子主要靠运动去做。0到2岁的宝宝靠运动去输入信息,也靠运动去做反射,初步的输出信息。

  2到7岁,一般称为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很明显的一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慢慢会说话了,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他非常大的特征性。2到7岁的时候,孩子仍然处于需要借助事物的表象特征去形成符号,并且去进行思考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生物、非生物在孩子眼里都叫生物,小桌子、小板凳跟他的小伙伴一样会说话,他可以跟它沟通、可以跟它玩游戏,这也是6岁之前的宝宝如热衷于玩游戏的一个特点。他的认知发展特点决定了他能做什么。

  在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还有很多的特点,比如说他们还不能够接受守恒。守恒即内在的品质没有变化,但是外在的表象特征发生了变化。这一阶段的孩子容易被表象的特征所影响,他需要通过感官看到的是什么可能就是什么。所以我家长在跟他沟通的时候要有时效性,并且客观、具体,就事论事。家长容易从一个点跟他沟通,然后延伸到很远,告诉他你这样做的严重性,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但对于孩子而言,这些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对整体和部分的理解是非常差的,他们往往以局部就代替了整体,不太能理解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家长在沟通的时候都需要注意。

  而7岁的孩子已经初步进入到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能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家长会发现孩子的沟通差了很多,也会更需要“斗智斗勇”。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在跟他沟通的时候,就会趋向于成人,需要跟他摆事实、讲道理,跟他讲因果关系,跟他讲这个事情背后的故事和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事情,他已经都可以接受,也很容易跟家长达成共识。

  当孩子12岁之后,他的逻辑思维已经发展的比较好了,已经可以认知到表象第一层、第二层更深入的东西,家长跟他沟通的时候会更便利。但是即便你的孩子到12岁,你跟他在沟通的时候仍然会需要很多方法,仍然有很多重要的点。

  不管孩子多大,家长都要心平气和地来看一看到底怎么样才能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去沟通。

  

  如何在沟通中促进孩子正向的成长

  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接受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大人会觉得,这个事情太微小了,微不足道,但是孩子却很重视,哭了二十分钟。家长跟孩子且不说年龄的差异,有人说现在五岁就是一个代沟,家长跟孩子之间有多个代沟,这是客观存在的。

  孩子只有当他的感受被家长接受了,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桥梁才正式搭上。只有家长接受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才能有好的感受,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从理念到行为是一个过程,但是要让家长的理念成为孩子的行为,并且通过行为展现出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首先家长要去面对的,就是无条件的接受孩子的感受,因为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对孩子真实的感受家长需要无条件的接受,但这并不等同于需要百分之百接受孩子的行为。行为是有好坏之分的,认可孩子的感受意味着认可孩子做这件事情的出发点,但是后面行为有差异,家长可以通过沟通达成协议,和孩子在共同去调整。

  孩子的感受被接受,他首先得到的是安全感和感受到被爱。因为有爱、有安全感,孩子愿意亲近父母。如果一个孩子跟家长有距离,沟通起来会非常困难。

  当孩子感受到亲近,他才愿意倾诉,家长提的有效性的问题他才愿意回答。孩子愿意倾诉,他才能够接受家长跟他阐述的观点和主张,才能够进一步去调整他的行为。反之,不被接受的孩子由于抗拒会回避家长的问题,家长便得不到最真实的、能够帮助解决问题的信息。

  

  家长在沟通中扮演什么角色

  首先,家长应该是倾听者。这点对家长来说做起来会比较难。有很多时候父母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都迫不及待的要让孩子听听“我要让你做什么”,“我觉得什么是正确的”,急于表达自己的意愿,等不了孩子说完。

  家长在沟通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角色,即引导者。沟通的引导者很重要,幼儿期发展的特点和家长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跟孩子沟通当中更多的有认知的目标,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这些目标就决定了家长在沟通当中,要去引导方向,引导具体的某一个观点的阐述,引导和孩子达成共识的方向,引导解决问题过程当中的细节。

  这是家长在跟孩子沟通当中最重要的两点。倾听包含很多因素,不仅仅是听孩子说,说孩子的表情、肢体动作,这些都会有隐藏的信息,家长要去分析。家长通过大脑的理解,最后达成共情,引导这一点更是如此。

  

  与孩子沟通需特别关注的六个方面

  一、尊重

  尊重的前提是接受。尊重孩子,就意味着要接受他的差异,接受他的不一样,哪怕是分歧,也要先接受他,接受他所有的感受。

  在沟通时,家长仅仅用简单的一些词和字鼓励孩子,表示自己正在认真听就够了。

  同时,重复的说一下孩子的感受也很重要。还可以考虑用幻想的方式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愿望。

  二、合作

  合作意味着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成长。当孩子不愿意跟家长合作的时候,家长首先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鼓励孩子与家长合作的时候,家长可以做这样几件事:

  第一,描述客观事实,不需要去编不客观、不存在的的理由来试图说服孩子。

  第二,提示。家长很多时候都在用“不”在提醒孩子,但是可以换个方式,家长不用说“不”,改为说“应该怎么做”。

  第三,写便条。当孩子的识字量到了一定程度,便条的时候作用极大。当家长有特别重要的事情时,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文字的力量,有的时候比想象的还要厉害。

  三、自立

  自立是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要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要让孩子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培养孩子自立,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让孩子自己去做选择。很多时候家长直接命令孩子去做一件事情会很难,但是给他两个选择,他可能选择五分钟之后做和马上做,但一定都可以做得很好,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对于孩子面临的困难,家长需要承认并尊重他需要付出的努力。有些事情大人看来会很轻松,但对于孩子而言,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实现。

  第二,不要问太多的问题,很多时候父母问问题真的是无心的。父母自己要刻意调整,太多的问题只会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抵触,然后让他重点不分,他会不知道哪个是重要的,要先做什么。

  第三,别急着告诉孩子答案。很多时候家长要给孩子时间,孩子需要思考,需要总结语言,然后才能表达。

  第四,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鼓励孩子去找父母或者他人寻求帮助。

  第五,不要毁掉孩子的希望。纵然那个事情孩子现在真的不适合或真的做不好,家长也要告诉孩子,只要坚持一定可以做到。

  四、合理的赞赏孩子

  所有的父母亲都知道,孩子需要鼓励,需要被积极的语言正向引导。那么什么样的正面管教,才能真正地从赞赏孩子的角度促进他的发展?

  在家里得到合理赞赏的孩子更愿意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而其实孩子成长就是这样,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去不断地设立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然后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当中孩子还会有更高的目标,不断地去尝试、去超越,最后孩子就慢慢长大了。 父母最重要的一个职责,就要学会如何及时地称赞孩子做对的事情。

  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没有办法去择取观点,所有的好与坏,这个准则是家长在他日渐成长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告诉他的。孩子做对家长就会给他正面的肯定,做错就会有所谓的批评,其实就是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不被接受。

  而所有的表扬里面最忌讳的是,只说“你太棒了”。家长有的时候会敷衍孩子说这么一句话,但孩子往往会搞不清楚我哪里做的棒,我哪儿做的好,一两次可能还有效,但家长总是泛泛的表扬孩子,只会让孩子失去判断的能力。孩子哪里做的好,家长就要明显的告诉他,家长每一次的赞赏是为了让孩子将来在某一方面做得更好。

  五、惩罚

  家长需要惩罚孩子吗?其实可以代替惩罚的办法有很多,在惩罚的过程当中,其实家长是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去面对错误。

  对于家长来说,首先应该知道,管教需要以尊重为前提和基础。让孩子面对错误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孩子内在的自制力,孩子需要把一些能做与不能做的准则、对或错等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内化为他自身内在的需要,而不再需要家长重复提醒。这是一个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自制能力,需要有自我激励以及主观能动性。

  惩罚孩子实际上是家长剥夺了孩子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反省过程。其实家长所有的惩罚,应该是以让孩子认识到这样不对,进而思考应该怎么做为目标。

  家长要把孩子当作一个问题的解决者,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孩子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首先家长的立场很重要,不能对孩子先有成见,首先要接受孩子,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解决问题,这才是前提。

  首先,对于孩子做错了的行为,家长需要非常明确的告诉他,他做的不对。家长要明确的告诉他这个事实,告诉他家长的立场:我们都不认可你这样做。

  其次,提出期望。在表明立场后,提成希望孩子怎么做,如果造成了损失,要提出希望孩子做些什么事去弥补,家长提出期望供孩子选择。

  孩子自身的体验才会促动他去调整行为。所以对家长来说,说教一定不是最好和最有效的方法。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如何让孩子自己去认识错误并且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过程。

  六、沟通中的常见障碍

  最常见的障碍,就是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永远让家长不理性、不冷静,不光是孩子,成人之间也是这样,当家长有不良情绪的时候,很难客观冷静的去分析,去做出正确的沟通,而代之以主观的臆断。

  有的时候家长和孩子沟通很重要的一个误区,成人永远把自己当成一个大人,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当家长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把自己放在跟他一样高的位置上,站在孩子的角度和思维特点上考虑问题,就会知道他那样想有出发点的,是可被接受的。

  第二个障碍是目标不明。家长跟孩子沟通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有时候家长在沟通时以点带面,延伸太广,很多东西孩子已经压根没有印象了。孩子会陷入茫然,只能一味听着家长说,因此在沟通中家长要特别注意这点。

  第三点是时间的压力,父母跟孩子沟通一定要有充分的时间,采取短平快的方式,可能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