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情绪,可能会影响终孩子一生的健康!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将关注点放在教育方法上,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情绪环境!
文/黄瑽宁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曾经发表过一篇报导,说明幼年时期的儿童,如果处在一个极端的压力环境之下,不仅仅是影响当时的身体健康,甚至还会诱发将来一辈子的各种疾病。
这些数据大多来自两类研究。第一类是家庭暴力下的受虐儿童;另一类则是模拟不良环境的动物实验结果。在这些悲惨童年下长大的孩子(或动物),长大之后比较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自体免疫疾病,也比较早死,哪怕他们已经脱离当年悲惨的童年环境。
八岁前免疫系统容易“变坏”
为什么童年阴影所造成的健康影响,不能随着时间而消逝?这当然是科学家所想要知道的。基本上大致的理论架构是:孩子的免疫系统大约要到八岁以上才趋于成熟,因此在这段时期的心理压力,都会让他的白血球“变坏”,而这一变坏,就一辈子改不过来了。
这些小时候“变坏”的白血球,只要一不顺心,很容易就“发脾气”,心情不好就会“摔东西”,释放出发炎因子到处乱喷。因此,他们的身体常常处于发炎 状态,当然健康情形不会好到哪里去。同时,压力荷尔蒙的失调,也进一步让失控的免疫系统更加乱糟糟,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癌症,与老化的结果。
那么身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良好的教养态度,是否能在幼年时期,扭转孩子的免疫发展趋势?
研究的对象,同样是来自不良家庭环境的孩子,在两岁之前被社会局通报受虐,或是有被弃养的情况发生。
这些父母被要求去上十堂有关“正确教养”的课程,内容包括如何用爱陪伴孩子,适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减少恐吓式的教养等等。三年后,再次追踪这群孩子,看看当年帮父母上的这些教养课程,是否有达到效果。
“学过教养的父母”真不同
当然定义教养的效果“好或不好”,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常常会听到某些人吹嘘:“我这样教养孩子,让他考上哈佛、斯坦福。”然而如果以考上什么样的学校做为教养成果量化的标准,恐怕大多数人会不服气。因此,很多研究会使用各种不同的心理问卷,来测验孩子的自信心、同理心等心理素质;毕竟教养 出“有自信心、有同理心”的孩子,应该是一般家长所期望达成的目标。
但是问卷调查还是不全面,不论是成年人或是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些“隐恶扬善”的倾向;在回答问题时,答案不见得是他心里的第一意念,而是被“美化修饰”过,并没有真实的反映人格特质。另外一个问题是,这些评估常常是透过观察者,也就是第三者的角度,来解读孩子的性格气质,这样等于又添加了更多主观因素,让准确度大打折扣。
因此,有专家便利用皮质醇(cortisol)的浓度,来当做孩子是否有压力的指标。这样得出的结果是比较客观的。皮质醇是一种由肾上腺分泌的荷尔蒙,又被称为“压力荷尔蒙”,一般人类血液中皮质醇含量,在一天之中会有规律的变动:早上起床后的浓度最高,然后慢慢下降,至午夜时则最低。
这几年来的研究发现,儿童或青少年皮质醇浓度的变化,常常可以拿来预测忧郁、焦虑,以及各种冲动行为。
也就是说,当孩子每天处于家庭压力或学校压力 时,虽然外表不见得看得出异状,身体的荷尔蒙却已经诚实的反应这些“心理疾病”,并且这是无法靠掩饰、说谎而改变的。更有趣的是,对于一岁以上的幼儿,虽然还不太会用言语表达情绪,但皮质醇浓度的变化,也可以拿来当做“心理压力”的数值。
那些本来不知道怎么扮演父母角色的家长,经过了良好的教养课程。3年之后追踪孩子早晨与傍晚口水中的压力荷尔蒙指数,专家惊喜地发现──父母当年所受的训练,三年后仍持续影响着孩子体内的皮质醇浓度变化。
也就是说,这些曾经学过教养的父母,不只是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并且间接影响他们一辈子的身体健康,减少了未来心血管疾病、自体免疫疾病,甚至罹癌的机率。
知名心理学家茱蒂.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曾经戏谑的说过一句话:“如果有人想要教你如何教养孩的话,你最好转身快跑!”——她不相信教养有标准方式,倾向于相信人格的塑 造大部分是遗传的结果,或是受环境影响。
虽然这部分还有很多可研究的空间,但我们相信,在孩子年幼的时期,爸爸妈妈所扮演的角色,尤其在使孩子情绪稳定层面,绝对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千万别小看了自己的父母职责。想想看,孩子一辈子的身心健康,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本文来源:亲子天下网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阅读陪伴成长”(ID:ziranyangyu)
一个爱孩子的妈妈,坚持亲子阅读七年,和儿子一起读了几千本中英文书。这是关于一个8岁男孩贝贝的成长经历,记录了他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贝贝不是神童,甚至很普通。他性格外向,开朗活泼,头脑灵活,思维跳跃。他淘气爱玩儿,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这是贝贝和贝贝妈的所思所想,所经历的生活片段。期待家有男孩的您,一起为他们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