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访谈”之六:《“神童教育”可以休矣》
——“早期教育与智力投资”研讨会纪要
《中国人口报》记者 林江整理
1996年11月25日
本报序言
为更好地总结本报今年历时11个月,共刊出36期的“早期教育与智力投资”专题讨论的成果,11月4日,本报编辑部邀请首都幼教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代表召开了“早期教育与智力投资”研讨会。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赵忠心教授的发言实录。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误区”加“误导”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研所教授赵忠心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眼界大为开阔,心态也开始变得浮躁起来。就在这个时候,曾经在国外流行一时的“早期教育决定论”的思潮传到了中国,它正好迎合了中国家长的望子成龙之心。加上一些所谓的“学者”大肆鼓吹“神童教育”,四处推广所谓的“神童方案”,推销“早期智力开发开始得越早越好”的观点。于是,在许多家庭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超前教育”、“超早期智力开发”,在孩子出生不久就教认字、算算术、学外语等典型的急功近利的作法。
当前我国早期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误区”加“误导”。误区,不在孩子在家长;误导,不在家长在“专家”;同时,传媒的舆论导向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与会专家对目前在社会上广为传播的一些以“神童”为培养目标的“早教方案”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这类“神童方案”可能给儿童的身心带来极为有害的影响。
赵忠心对有人提出“儿童个个都是神童”,到处推广“0岁识字,3岁扫盲”的方案,在广告上宣称要“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的做法,极不赞成。他说,如果儿童个个都是神童,那么,“神童”这个概念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家家户户都要按“神童方案”去培养子女,最终的结果是,绝大多数的孩子要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是遵循规律还是违背科学?
“神童方案”把“幼儿识字”作为主要指标之一,提出“0岁扫盲,3岁读书”,这是没有理论根据的,是无益有害的。
赵忠心列举出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做过的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加以说明。他说,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中,他是更着重于“成熟”。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环境影响下,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在他的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出生后48周起,每天作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时,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时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但到两周以后,这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顺利地爬到楼梯顶端。
由此,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进行训练,效果不见得更好,也不见得有那个必要。不仅没有必要,还会因为打乱了儿童身心发展的正常次序,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和伤害。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人为地任意进行超早期教育和训练的结果,将会如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所说,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有的人以为,进行超前教育就一定会早出人才,出高水平人才,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是一种推测,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证实。不进行超前教育的儿童不见得超不过进行了超前教育的孩子。因为“大器晚成”也是成才的一个规律。
是和谐发展还是片面发展?
“神童方案”为了在短期内取得唬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对此,专家们指出,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能“杀鸡取卵”。
赵忠心认为,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是有可能促进儿童身心早期发展的。但应该特别慎重,不能盲目,不能草率行事,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能“单打一”,不能“单兵冒进”,不能只进行“一半的教育”。如果在某一方面强迫他们学习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东西,尤其是过早地进行专门化的训练,就是人为地制造“畸形”,会破坏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课题,身心各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如果人为地加速或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置其他方面的发展于不顾,其结果只能是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这是很不合算的,从长远看肯定是有害的。任何事物只有和谐发展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不和谐的发展,就是“畸形发展”,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他希望家长们都能明白,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教育和早期智力开发是重要的,不充分估计它的地位和作用,会使人们忽视;而任意夸大它的地位和作用,则会导致“掠夺性”的智力开发,就像“杀鸡取卵”那样,这是有害无益的,必须加以纠正。做父母的有责任有义务创造条件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但同时也有责任有义务呵护他们的童心、童趣,保留他们的“固有东西”,遵循他们成长的自然要求,让孩子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学习、成长,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学会生存。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早期教育决定论”已被国外否弃
与会专家还从国内外幼教发展史的角度分析了“神童教育”产生的背景。
赵忠心指出:“神童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是国外前些年盛行一时的“早期教育决定论”的反映。
早在几十年前,苏美“两霸对恃”的时代,就有一种说法,说国家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当时,美苏两国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不约而同地都在国内进行“教育改革”,并且不谋而合地都是选择重点加大早期教育改革的力度,缩短学制年限,前移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难度等。当时,美国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前苏联则是心理学家赞可夫。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实验,两个国家又不约而同地总结了教训,认为这种做法从眼前的效果看是好的,但从长远效果看却是不好的。因为它“打乱了儿童身心发展的次序”。最后,双方都不得不放弃这种大规模的改革实验。
就在人家放弃了这种改革实验的时候,我们国家开始实行工作着重点转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成为一种很强烈的社会舆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早期教育决定论”就在此时传到了中国,一些不负责任的“学者”极力鼓吹这种思想,提出这个“神童方案”、那个“神童计划”,正好迎合了望子成龙心切的那部分家长的心愿。这种理论,尤其受到了独生子女家长的青睐。所以,这种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倾向,就在中国泛滥起来了。这就是“早期教育决定论”出现的社会背景。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现在大家推崇的已不再是“早期教育决定论”,而是终身教育,继续教育,达到共识的观点是:人的一生从0岁到65岁之间,所有时候都是开发智力的机遇,并不是说只是早期。我们应当克服自我封闭的心态,虚心学习、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要汲取外国失败的教训。使人不可思议的是,人家通过实践已经否定了的东西,我们又要重新再做一遍,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赵忠心举例说明,其实在国外,有好多科学研究在理论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我们有些“专家”、“学者”因为自己钟情于“超前教育”,并没有全面介绍国外的情况,让中国人一看好像外国全都在进行“神童教育”。其实,世界各国早期教育的主流不是这样的。他们很能迷惑人,所以我要本着学者的良心,对国家负责,对孩子负责,把真相披露出来,以正视听。
教育过于功利化后患无穷
专家们一针见血地指出,“神童教育”是一种功利化的教育,望子成龙之心太过急切的家长们急功近利,搞“神童方案”的人则有意迎合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
赵忠心说,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也是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的反映。过去的古典教育,是“重义轻利”,现代教育则是“重利轻义”。这种倾向,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早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就出现了。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内容更加生产劳动,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罗素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预见性地指出了现代教育这种功利化和实用化的偏向。“重利轻义”的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上去了,道德水平下来了”。多少年来,人们培养教育子女,目的就是升学、就业,只要是对升学、就业有用处的,就下工夫、下本钱;对升学、就业没有直接好处的,就放任不管,放弃不学。也就是说,只考虑培养孩子“成才”,不大注重教育孩子“做人”。不仅在外国是这样,近些年来在我们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家庭教育过于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只进行“一半的教育”,就是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重视特长培养忽视全面发展,等等。另一个就是急功近利的早期教育和超前的智力开发。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对孩子进行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强迫教育,过早地进行智力开发,片面地进行专门化的智力训练,破坏了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秩序,不能达到切实全面提高孩子素质的目的。这不仅对孩子身心的发展不利,对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加强行业管理把握舆论导向
与会代表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及时清理整顿母亲非常混乱的“幼教市场”,努力排除其对正规幼儿教育事业和早期家庭教育的干扰。
赵忠心说,这种过于功利化、实用化的超前、超早期教育,应该引起教育界的极大重视,不要让它任意发展下去,一定要及早把这个问题解决。新闻单位发表这方面文章,也应当注意认真审查,严格把关。
- 上一篇
小朋友间闹矛盾,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孩子性格!
小朋友间闹矛盾,你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幼儿教育专家)有个小女孩读幼儿园中班,长得乖巧漂亮,是父母的掌中明珠。可是最近却是闷闷不乐,大人给孩子洗澡时,总会看到孩子挂彩,今天小腿一团青紫、明天膝盖破皮……家里人自然非常心疼。
- 下一篇
孩子不同阶段的隐形语言,你能读懂多少呢?
随着怀中咿咿呀呀的宝宝一天天长大,作为粑粑麻麻,一方面有感动的欣喜,一方面又有自私的留恋。是呀,宝宝倏地长大了,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小心思,那个吃饱了睡睡够了吃的小婴儿,他/她的生命中,已经渐渐有古灵精怪的事儿发生了。 但是,孩子不同阶段的隐形语言,你能读懂多少呢? 3~4岁:“我自己来” 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