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庭教育 > 父母学堂

父母学堂

孩子的这些事,父母最好不要管

2015-10-07 09:28:05父母学堂
昨天,听到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儿: 说某高校迎新,一双父母陪孩子到学校报道。结果爸爸到学校一看,学校很偏,看起来也不够漂亮,于是跟孩子说,算了,别读了,跟我闯社会去。妈妈一听不干了,坚决要孩子上学。结果父母就在学校开始打架。性格火爆的爸爸开始打妈妈。而后,妈妈那边的亲友集结到场,又把爸爸打得

  昨天,听到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儿:

  说某高校迎新,一双父母陪孩子到学校报道。结果爸爸到学校一看,学校很偏,看起来也不够漂亮,于是跟孩子说,算了,别读了,跟我闯社会去。妈妈一听不干了,坚决要孩子上学。结果父母就在学校开始打架。性格火爆的爸爸开始打妈妈。而后,妈妈那边的亲友集结到场,又把爸爸打得没有还手之力……

  可以想见场面有多混乱,又有多滑稽。全程孩子都只好站在一边,左右为难。而读书这个事儿,俨然已经被父母拿去,跟孩子没什么关系。这是个极端例子。但是现实中,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过度“管教”其实屡见不鲜,并且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去极大的阻碍。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聊一聊,孩子的哪些事,父母应该划清界限,避免管教失度。

  明日起进入假期模式,静观育儿后台答疑暂停。工作日会重新开启,谢谢理解!

  孩子的学习不该管

  一位妈妈给静观育儿留言:

  我的孩子越来越不像样,学习成绩不好,懒惰,像一堆扶不起的烂泥,经常发脾气,有时居然动手打我,让人伤心。我对他那么好,什么都替他做,他怎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父 母付出了全身心的爱,却换来了对孩子的伤害。这位妈妈当然会很伤心,但伤心之余要想一想,这样的“逆子”是怎么来的?其实是父母一手造就的。在与妈妈后来 的沟通中发现,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就被父母报了很多的兴趣班,上学以来更是辅导班、家教轮番轰炸,花了大笔的经费不说,父母的精力也全部搭在里面了。即 便如此,孩子的成绩仍旧不尽人意,父母自己首先感到了无比的挫败感,这种负面情绪经常是通过打骂、责备、嘲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久之,在这样的情况下,孩 子越来越自卑、自弃,甚至滋生出,或者可以说是模仿习得了父母“暴力”对待自己的方式“以牙还牙”了。

  很多父母绞尽脑汁、倾其所有给孩子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可他们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有 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能力和进取心一般同父母的“照顾程度”成反比,如果父母替孩子扫清了成长道路上80%的障碍,那么这孩子只拥有20%的能力,孩子们 表现出的无所谓、不感动、不珍惜等态度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所获得的这一切并没有付出任何代价,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所以他们不懂得珍惜和感动。

  古 有孟母三迁为择邻,今有慈母三迁为择校。很多父母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在努力地为孩子铺路:为了让他上重点校,努力攒钱买了“学区片”的房子;后来为了调 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父母主动和班主任、好学生的父母“拉关系”。父母这么做,就是希望孩子能从小打好底子,为此花了大把钞票,也欠下很多人情。为此还不 算完,孩子挨批了,父母就得赶紧跑到学校跟老师“沟通”,怕孩子受委屈;听说班里评比了,父母更是想方设法为孩子拉选票。可后来发现孩子的成绩是“越来越 走下坡路”。最令父母感到生气的是,孩子会完全形成依赖,甚至对自己该负责的事不管不问不操心。

  其实,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顺其自然、让孩子发挥出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就好了。“学区房”在父母能力范围内可以选择,没必要为了追求名校“砸锅卖铁”,让孩子早早背负上学习不好就对不起父母的压力和负担。这种过度管教,一定会出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管”才合适呢?

  那就是停止说教、打骂、监督,重点去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在孩子遇到问题求助之时给一些建议,当然关键还是要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点击本文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可以看到一篇关于孩子学习父母如何做的旧文)。若孩子主动做作业,父母及时鼓励和称赞孩子的好表现,如果孩子磨蹭拖拉,自然会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或惩罚,也许还要受到来自于同学的嘲笑和鄙视,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未完成作业受到的惩罚和付出的代价。

  孩子的社交不该管

  在 静观育儿微信后台答疑这么久,我发现,孩子的社交问题是父母们最爱插手的事。孩子们的争抢要管;孩子慢热不能一下子融入别人要管;孩子太“大方”护不住自 己的玩具也要管……孩子们被贴上了各种标签:“太争抢”、“太谦让”、“太不会玩”、“太贪玩”……无论怎样,父母们都要“及时”干涉。亲爱的爸爸妈妈 们,你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太心急了呢?

  微信后台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孩,不想上学,不愿出门,喜欢在家里养小动物,看动画片。交流后发现,孩子心理年龄滞后,情绪低落,人际交往能力差,同学们喜欢欺负他,但他不知道如何应对。原来,这个孩子的社交问题源于父母的一次“护犊心切”。有一次,孩子被同学打,父亲到学校打了同学一巴掌。后来同学们都孤立他,他就躲在家里不出门了。

  孩 子在群体中遇到一点麻烦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父母要做的不是替孩子怎样,而是启发孩子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可以怎样解决,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鼓励 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比如自己的说话方式是不是不恰当,行为方式是不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等等,引导孩子尊重别人,同时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孩子被人欺负,父母 去干涉,其实就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反而会让别人更小看他,更加不尊重他。

  当然,对于孩子的社会化,并非真的父母完全撒手不能“管”。我们应该这样“管”:

  ?培养孩子遵从社交规则

  被 同伴拒绝的孩子,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交往规则。比如他在参与团体游戏时,不懂得"轮流"规则,只想自己先玩够了;小朋友们一起商量做哪项活动时,他也不 知道"协商"、"少数服从多数",一味地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为此,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制订明确的交往规则,要求孩子遵从。比如在餐桌上,不必每一 次都把孩子爱吃的东西全留给他,而是适当地分给其他家人,然后告诉他:"好东西人人都喜欢,所以大家要公平地、轮流地享用,不能够一个人独占。"久而久 之,孩子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习得的社交规则,能被他逐渐内化形成巩固的能力后,再运用到和同伴的交往中。

  ?教孩子具体的社交策略

  父 母可教孩子学习一些具体有效社交策略。比如当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人询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 以吗?"或者教孩子注意观察其他小朋友。当别的小朋友在游戏过程种出现了麻烦,如搬不动东西时,可让宝宝主动上前提供帮助。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现得出色,可 教孩子不妨赞美他:"你做得真好!"如果孩子害羞,父母可鼓励他先找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和一个人多接触几次,再慢慢去和其他孩子接触。社交策略的 学习,对鼓励胆怯型的孩子勇于交友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

  ?创造具体的情景锻炼交往能力

  父 母还可以做的是创造一些具体活动,吸引孩子们走到一起共同活动。交往需要情景,对孩子而言,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项彼此都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妈妈可 以在家中举办小小晚会,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尽管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学校能够获得机会和同伴交往,但父母还是不妨自己再创设一些活动,观察孩子与 同伴交往的特征如何,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引导孩子体察他人的情感变化

  在 同伴交往中,对他人情绪的正确感受和积极反应是交往的基础。教孩子敏感地判别他人的情感变化,是父母应当重视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看电视、 游戏等方式,教孩子观察人的各种情绪变化是如何通过脸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来表现的。还应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造成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可 以多问问他:"如果你是别人,这时你会怎么想?是高兴还是生气呢?"

  孩子的生活琐事不该管

  父母总是习惯低估孩子的生存能力,在各种掌控和干预中,泯灭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剥夺孩子获得成长的权利。

  就 拿每天必须做的事情“穿衣服”来说,很多父母就喜欢在这件事上与孩子“较劲”。有一句玩笑话叫做“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冷”,听起来是玩笑,但这真的很 常见。比如,你今天要穿哪件,要穿多少,必须吃饭之前穿还是吃完饭再穿等等,关于穿衣,父母就有一堆的规定在等着孩子。累不累?穿衣而已,多简单的一件 事!

  比如下面这位妈妈,在女儿穿衣这件事上,身心俱疲:

  女儿早上穿衣服很挑剔,会要求穿那件、这件的,有时候指定那件是不合时节的,有时候指定的那件还在晾晒的,不合心意还不起,耽误我。这种情况下,真不知道怎么办好?先进行解释,但是,小家伙还会说,这件不好看,我不要穿,有时候,还需要连哄带骗,用文具店她看好的东西来交换!有时候把我惹急了大嗓门一顿骂!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可爱美了!别人夸她衣服好看她就大爱那件。

  这 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妈妈就让孩子做主自己穿什么就好,不合时节或没完全干透的衣服穿起来想必也不舒服,当孩子“碰壁”后自然就知道不适宜了,有过 几次失败的经验,孩子才会知道该穿什么不该穿什么。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尊重孩子的自我意愿,二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 责。父母不要过于苛求孩子们的穿着,即使有时你认为这样穿很难看。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而不要总是从自己的观点来看问题。

  很 多时候,在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如果父母过于压制、控制,也许真的能养出个乖宝宝,让父母省心省力,但是小时候省心了,大了必然要操更多心。因为孩子 早已习惯了父母做主,父母帮助、依赖父母,当长大成人了,父母反过来却又嫌弃孩子懒惰、没主见、啃老、太依赖。这不是自相矛盾的事吗,还不如在孩子自我意 识发展的阶段尊重孩子、给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间、接纳孩子的选择(错的,接纳加引导;对的,接纳加鼓励)。

  最后,我只想跟 大家说一句话:父母退一步,孩子就会进一步。许多时候,孩子胆小,是父母替他经历了那些可以锻炼胆量的机会;孩子内向,是父母总是替代孩子跟人交流;孩子 懒惰,是父母替他做完了让他练习勤快的事情。父母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正确去爱,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但有一些父母却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成长 的机会,最终双方都受到伤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