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庭教育 > 父母学堂

父母学堂

我们为何与诺贝尔科学奖100年无缘?

2015-10-08 15:35:06父母学堂
本文为原创,选自笔者张桂莉教授所著的《龙妈妈鹰妈妈——中美合金教育培养成功孩子》家庭教育畅销书,转载均须注明文章作者张桂莉及出处《龙妈妈鹰妈妈》。 2015年10月5日,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这天,传来一个令全中国人振奋的消息!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中午11点30分,诺贝尔奖官网宣布,中国科

  

  本文为原创,选自笔者张桂莉教授所著的《龙妈妈鹰妈妈——中美合金教育培养成功孩子》家庭教育畅销书,转载均须注明文章作者张桂莉及出处《龙妈妈鹰妈妈》

  2015年10月5日,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这天,传来一个令全中国人振奋的消息!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中午11点30分,诺贝尔奖官网宣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屠呦呦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她带动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的获奖,打破了中国人与诺贝尔科学奖100多年无缘的魔咒,改写了中国在诺贝尔科学奖领域“零”的记录!

  一.100年的魔咒

  世界诺贝尔奖金的获奖率是一个国家科学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反应。在屠嗷嗷于2015年10月5号为中国人争得了第一枚诺贝尔科学奖之前,没有一个中国大学教育出来的科研者在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想一想这个状况的确很严重,诺贝尔奖设立于1895年,诺贝尔科学领域的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是在1901年开始奖励出的,迄今已经有114年,这110多年期间,没有一个在中国的研究机构的人曾经赢得诺贝尔科学领域内的奖,直到2015年10月5日这个神奇的日子。

  查看诺贝尔获奖记录,截至2012年,一共有四位中国出生的人获得诺贝尔科学领域的奖,但这四个人都是美国教育出来的、美国物理学家:1957年,双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1998年获物理奖的崔琦,也是中国出生的美国人;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高錕,是中国出生的美国/英国/香港人(不能称为中国人,因为中国不允许双国籍或多国籍)。

  

  中国教育被称为“教育高压锅”,培养出来的一批批的高分生,在初级和中级教育阶段所向披靡,打败天下无敌手。成千上万个刻苦勤奋的中国学生一年又一年脱颖而出,成绩高高居上,但在最高水平的科学和学术界,中国却甘拜下风。不,不是心甘。心不甘,但还是拜下风。中国这么多学霸,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科学领域奖呢?在中国教育界,这是一个令人汗颜、令人大惑不解的话题。

  相反的,截至2014年,美国人和美国教育出来的人,赢了353个诺贝尔奖。其中,71个化学奖,55个经济奖,93个物理奖,100个生理学或医学奖,另外还有12个文学奖和22个和平奖。其中,科学领域总获奖数高达319个。单是从2009年至2014年,短短的6年内,就获40个诺贝尔奖。

  全球来看,截至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全世界共有162个得主。截至2014年,共有198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截至2013年,有204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总计,在1901年和2012年之间,诺贝尔奖和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发出了555次,得主有856个个人和组织。因为有些个人和组织得奖不止一次,所以总共有835人和21个组织得到了诺贝尔奖。

  从诺贝尔获奖人所属的大学来看,美国哈佛大学第一,诺贝尔奖获得者有150多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第二,诺贝尔奖获得者有100多人;第三是英国剑桥,90人。其他前10名的有美国的芝加哥大学,美国的麻省理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美国的耶鲁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

  诺贝尔获奖人数最多的大学

  (1)美国的哈佛大学

  (2)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

  (3) 英国的剑桥大学

  (4) 美国的芝加哥大学

  (5) 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

  (6) 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7) 美国的斯坦福大学

  (8) 英国的牛津大学

  (9) 美国的耶鲁大学

  (10) 法国的巴黎大学

  也就是说,在诺贝尔奖数最多的前10名的大学中,美国占7个,英国2个,法国1个。

  在诺贝尔这个科学最高级的荣誉上,美国这样硕果累累,是世界任何一个别的国家都望尘莫及的。从诺贝尔奖扩展开来说,在科学和学术界的成果,迄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美国相提并论。获奖第二和第三的英国和德国,获奖数仅在100个左右。

  这是一个看似令人费解的现状,中国教育系统里,小学和初高中阶段的那些尖子生,早期成绩遥遥领先,所向披靡,打败天下无敌手,到头来,在学术和科学成就的最高水平上,却很难有大的影响,在科学的尖端输得很惨。就重要的研究生科研而言,中国大学和院校的贡献也不令人满意。

  

  而美国人和美国教育出来的学生,看似成绩平平。在PISA国际学生考试中,数学、科学、阅读,甚至解决问题,都勉强算是中等水平。在过去的一百年,却以无与伦比的稳定性和深刻性,产生了大量的、重要的创新和学术成果。这个趋势似乎还在继续。世界各国留学生的首选留学国家就是美国。美国人和美国教育出来的学生所推动的科学和学术上的进步,比任何一个别的国家都要多很多。他们毫不含糊地稳拿项项科学顶级桂冠。

  诺贝尔奖的公平毋庸置疑。事实上,诺贝尔奖的颁奖原则就是要保证获奖成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由于诺贝尔科学奖主要面向基础学科领域,而基础性研究成果由提出到被广泛认可,往往有一个过程,需要相当时间的检验。而将奖项颁给那些曾取得过让人们心服口服成就的人,也可以避免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科研获奖心态。是金子不会永远埋在土中,总有一天会光灿灿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一个“敢”字了得!

  凭借自己对中美两国教育长期深刻的了解,我想斗胆刨析咱们中国长期以来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原因,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浅见。(我在中国当老师和教研员8年,获得中国的各级教学奖,并编写了全国通用教材和教参。如今置身和任教于美国高等教育20年,获过两项美国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和全美最佳教育贡献奖,如今担任美国评估协会高等教育评估主席。) 我认为大多数中美学生之间发明创造能力的差别源于一个字,“敢”。

大多数美国学生敢想、敢质疑、敢尝试、敢冒险、敢失败。

大多数中国学生不敢想、不敢质疑、不敢尝试、不敢冒险、不敢失败。

  区区一个“敢”字,来头却不简单。美国孩子不可能生来就“敢”,而中国孩子不可能生来就“不敢”。敢与不敢,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产物。

  首先,我们很多中国家长要求孩子不犯错、不能失败。孩子犯了错、失败了,通常就要指责,训斥,甚至打骂。

  

  而美国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犯错的态度截然不同。他们就像在美国系列儿童片《The Magic School Bus》(《神奇的校车》)里面的女老师Ms.Frizzle一样,总是鼓励孩子们,“Take chances,make mistakes,get messy!”(冒险,犯错,弄脏乱!)

  这两种态度,在孩子身上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不允许犯错的家长的孩子,往往为了不犯错而不敢尝试。在事情面前,畏首畏尾,举步不前,生怕出一点毛病、有一点差池。更别说放开思想,自己去创造。

  杰克逊·布朗说,“追求卓越,而不是追求完美”(Strive for excellence, not perfection. - H. Jackson Brown Jr.)。而布瑞克也说,“追求卓越激励着你; 追求完美令人泄气。”(Striving for excellence motivates you; striving for perfection is demoralizing. - Harriet Braiker )

  

  不让孩子犯错误,就等于不让孩子尝试新东西,不让孩子有创造力。因为创造需要打破常规,做出新的东西。孩子不是微型的成人,总是需要在不断地尝试中成长。

  允许犯错误的孩子,大胆自信,遇事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的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美国这样一个鼓励尝试、鼓励创新的国家。

  给孩子尝试的机会。不要随时、轻易地对孩子的尝试指手画脚、评头品足。尽管对于父母来说,可能这个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知道怎么做一件事,而看着自己的孩子做得不对而不去评议。允许孩子尝试,失败了再改进,不怕把家里搞成乱糟糟的“实验室“。

  伍迪·艾伦说,如果你没有时而失败一下,这说明你没有在做任何创新的事情(If you’re not failing every now and again, it’s a sign you’re not doing anything very innovative. - Woody Allen)。孩子要创新,必须不怕失败。而父母要让孩子有梦想,要让孩子敢想,要给他们的思维松绑,给他们的写作松绑,给他们的发明、杰作、和概念统统松绑。

  其次,很多中国家长和老师们强调孩子要听话,实质上就是不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敢于有独立的思考,是创造力的前提。孩子要有创造力,首先不能做一个一味听话的乖孩子。孩子经过认真思考后,对大人说出来的“不”,比因为俱怕或承担后果而总是说“是”要好一万倍!

  

  不受别人的思想的束缚,孩子的心神才能自由飞翔。当孩子拥有了用想象力无拘无束地飞翔的自由,她心中的景观和世界都看起来不一样。

  想像力是创造力的先锋。想像力是成功的胚芽。当我们鼓励孩子的想像力,那她的想像力继续发展并产生创造力。她可以看到,她就可以做到。

  第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指出,赞美学生做事的过程(努力,使用的策略,作出的选择,显示的持久性等)能收获到更长远的利益。也就是说不管结果如何,不管孩子成功与否,赞美她的努力的过程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很重要。

  

  说得更透一些,我们家长和老师要强调挑战,而不是“成功”。如果孩子选择挑战性地创造,努力做了,不成功也值得家长和老师赞美。这样为的是避免让孩子追求那些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成功

  创造力不是天生的,是一个可以后天发展的重要素质。

  孩子只有“敢”了,才会去想、去试、去创造。“敢”是发明创造的来源。

  三、中美合金教育塑造成功孩子

  需要是发明之母,它的父亲是创造力,知识是助产士。创造力和知识在发明创造中缺一不可。发明创造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人类社会需要的是既有知识、又有创造力的人才。

  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有知识,但缺乏创造力。

  美国教育出来的学生有创造力,但缺乏系统的知识。

  中国要把自己劳动力密集、低水平制造业的经济转成一个以创新为动力的高科技经济。创新型社会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来推动,中国如果继续逼迫学生记住书本上的东西,继续奖励那些能够准确地反刍出被喂下的东西的学生,是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中国要把应试教育变成人才为本的教育。跟谁学这些东西呢?我们只需看看大洋彼岸,那个拥有最多的诺贝尔奖得主,拥有最多的原创专利,拥有最多的科学发明,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的国家。全世界还有那个国家能比美国在培养创新人才上更成功的呢?

  我在《龙妈妈鹰妈妈——中美合金教育培养成功孩子》书中指出,中国教育急需舶来美国教育中的精粹:尊重个人天赋,支持发散思维,允许偏差,鼓励创造。

  

  中美合金教育可以汲取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中最优秀的的精粹,把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这两个似乎截然相反的教育模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转出一个全新的、高知高能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成功者。

  美国总统奥巴马十分认同我提出的中美合金教育。他在2014年的国情咨文中强调美国教育应该向中国学习。美国教育需要汲取中国教育中的一些重要优势:知识的系统性,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刻苦学习的毅力,家庭教育的不遗余力,父母的牺牲精神,学业的精益求精,社会对学习的高度重视……

  中国孩子很聪明,中国教育有希望。在《龙妈妈鹰妈妈》一书中,我结合自己从一个没钱上大学的农村穷孩子奋斗成美国教授的历程,教养一双儿女的成功经验,培养千百个美国老师的实践体会,和采访上百位成功人士得到的家教秘笈,从赢在家庭,赢在心理、赢在素质、赢在学习、赢在生活、和赢的经验等方面,教家长和老师们,结合中国优秀妈妈(龙妈妈)和美国优秀妈妈(鹰妈妈)的特质,把中国教育打造成最优质的教育,把中国孩子塑造成最优秀的孩子。

  今年9月份我在北京“美国教育名家对话北京”活动讲座后,有机会应邀参观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80中学等学校。步入教室,映入眼帘的是轻松活跃的课堂,热情灵活的老师、大胆探讨的学生。我很欣喜地感受到中美合金教育正在这些现代化的优秀学校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等到这一代优秀的中国孩子长大,相信我中华将与诺贝尔科学奖频频有缘。

  (版权声明:转载本文须注明作者张桂莉教授和选自《龙妈妈鹰妈妈》家庭教育畅销书,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