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贝爷敢吃活蚯蚓,而中国的孩子只知道哭
最近一档真人秀节目再次刷爆了小编的朋友圈——《跟着贝尔去冒险》。
节目的形式是几个中国明星跟着贝尔一起去挑战极限,那么,贝尔是谁?
贝尔·格里尔斯(Bear Grylls),1974年出生于英国怀特岛本布里奇城,是个登山家、畅销书作家、国际演讲家、空手道黑带、前英军特种兵。他在23岁时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成为了登上该峰最年轻的英国人。
2006年加入《发现》频道,并因其在发现频道主持节目《荒野求生》中所食用的东西太过惊人,而被冠以“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的称号。
光看海报小编以为是一档小清新的真人秀节目,结果并不是这样的!
这个节目的正确打开方式如下图
小编不会告诉你他在吃活蚯蚓。除了生吃蚯蚓,还有更多美味食谱——例如爆浆牛眼。
跟以往的《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这些温柔的节目相比它简直是真人秀中的一朵奇葩。这么重口的节目不知道各位妈妈还看的下去吗?
小编不得不说,这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
然而这个节目的意义何在?难道只是单纯得让我们看看贝爷是如何吃出新境界?还是只是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
我想并不是这样的。看了这档节目再看看身边的孩子,哪个不是看见虫子就吓得上蹿下跳?
我女儿大概从4-5岁开始怕虫子,这几年愈演愈烈,发展到连电视镜头上的虫子、书上画的虫子都怕。她放学回家的路上有一段林荫道,夏天,地上经常有树上掉下的虫子,女儿每天是捂着眼睛,半哭着回家,怎么办?
有一位妈妈反映了这样的情况。
小编由此想到: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如此胆小?
教育方式是根本问题。小编发现,相较于美国英国这些国家,中国的孩子普遍胆小,这不仅表现在害怕昆虫这方面,还表现在表现自我的能力上。
外国孩子VS你家孩子
外国的孩子:自立训练从幼儿开始
美国很多孩子从婴儿时期就独居一室。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买一种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孩子对黑夜的恐怖。
晚上睡觉前父母到孩子房间给孩子一个吻,说句“孩子,我爱你!晚安!做个好梦!”就回自己的卧室了。孩子就抱个布狗熊、布娃娃之类的玩具安然入梦。
你家的孩子:不舍得让孩子一个人睡一间房,以至于孩子一离开父母就哭闹。
外国的孩子:决不总是围着孩子转
父母很爱孩子,但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
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很少缠着父母。父母外出旅游,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给祖父母或花钱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会,也看不到家长总牵着自己的孩子。
你家的孩子:孩子去哪里都跟着,生怕受点什么伤。生活的重心只有一个孩子。
外国的孩子:教孩子使用工具
家长教孩子从小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及电器。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应学会用这些工具,有什么东西坏了,你就可以自己动手去修理。”工具包手手锯、刨子、锉刀、螺丝刀、钳子等。
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们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家里东西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
你家的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碰,让小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外国的孩子:教孩子适应环境
约翰、柏拉姆夫妇假日里常带着8岁的儿子与5岁的女儿到山区旅游。每遇山涧需渡过时就叫儿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
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决定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你家的孩子:带孩子出去旅游,从来都是家长包办一切。
不要怪孩子胆小怕事,连一个小虫子都能吓哭他。其实真正的问题出在家长身上。孩子不能自己去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妙与凶险,那么他也自然无法拥有强大勇敢的内心。
关注北京小升初网微信(bjxschu)
为您提供最及时、最实用、最全面的小升初资讯,这里不仅有北京小升初相关信息,也有知识集锦,家庭教育、深度美文等,精彩不容错过。
- 上一篇
面对淘气孩子如何情绪不爆发,不吼不叫?
文/鲁鹏程 只有你自己才能够控制你的头脑。难道不是吗? 一个人的情绪总是会有好有坏的,但关键是看这个人能不能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彻底让它爆发?还是迂回一下让它消失于无形? 有些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也会有情绪失控的表现。父母的暴怒或者过分激动,都有可能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一点
- 下一篇
做个“懒 ”父母,让孩子自己当老师!
这是一个让人看过之后,就难以忘记的故事——“女儿上清华,儿子上北大”,而他们出自一个农民家庭。 在一列开往北京方向的火车上,我的邻座是一位两个大学生的父亲,这位父亲骄傲地告诉我,他的女儿三年前上的清华,儿子今年上了北大。 我问这位农民父亲,“您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大学,请问有没有什么绝招啊?”